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因此,君主本身的素质对政治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贤主在位则构成造就治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传统政治观念看,仁、宣二帝是标准的贤主。
仁宗(1378—1425年)在位虽不足一年,但即位时已是47岁的中年人,曾做了9年的世子和21年的皇太子,不但历经了政治风涛与磨难,而且深受儒家政治观念的影响。正是这一特点,使他成为改变明朝基本国策的君主,把明朝由追求武功的开创时代引入到肇兴文治的守成时代。早在建文时期,建文帝已从事将武功转向文治的工作,但是被靖难中断。明仁宗即位后,便重新着手这一工作,并且被宣宗继承,终臻治世。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明仁宗18岁,被册立为燕王世子。他曾受太祖之命与秦、晋、周三王世子分阅卫士,回来得最晚,太祖问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清晨很寒冷,让卫士们吃了早饭后才检阅,所以回来就晚了。”又受命分阅章奏,他只取与军民利害密切相关的上奏。有的章奏文字谬误,却一概不提起。太祖后来复阅章奏,发现这一情况,对他说:“孙儿忽略了吗?”仁宗回答说:“不能忽略,只不过是因为小过不足以渎天听,所以才没有提及。”太祖曾经问他:“唐尧、商汤的时代,水旱灾害频繁,百姓依靠什么战胜灾害?”他说:“依靠圣人的恤民之政。”太祖高兴地说:“孙儿有了做君主的见识。”
靖难之役中,仁宗守卫北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仁宗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不像弟弟朱高煦(后封为汉王)、朱高燧(后封为赵王)那样擅长骑射,因此不得朱棣的喜爱。高煦、高燧利用随征经常接近朱棣的机会,图谋夺取世子的位置。而朱棣以为高煦的为人风格很像自己,也有更改继承人的想法。朱棣得位后,违背历朝惯例,迟迟没有立仁宗为太子。直到1404年(永乐二年)5月,迫于朝臣的压力,才立仁宗为太子。但永乐时,仁宗的太子地位一直受到汉、赵二王的威胁。他以守为攻,以柔克刚,委曲求全,使谋求夺取皇太子位置的汉、赵二王分别在1417年和1423年,或被削护卫,徙封乐安州(今山东广饶),或因阴谋败露而失宠,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仁宗即位后,将那些因忠于建文帝而被朱棣发充为奴的大臣家属全部赦免为民,同时归还没收的田产。又大兴文治,改变了永乐时极力追求武功的政策。《明史》评价说:“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的前夕,明宣宗诞生了。朱棣当时正准备以武力夺取帝位,一夜梦见太祖授给他一面象征皇权的大圭,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梦醒后,长孙就出世了,他觉得是一个吉兆。后来,他立仁宗为太子,就考虑到宣宗是个优秀的继承人。1411年12月,宣宗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每有征讨,宣宗都扈从圣驾。与接受军事训练的同时,宣宗在儒家的治国学问方面,自小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25年(洪熙元年)7月,27岁的宣宗继承帝位时,已是颇有政治历练的皇帝。即位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又曾亲率3千铁骑,奔袭扰边的敌寇。武功虽不及乃祖,却仍能身亲戎阵,壮大国威。对内继承了乃父的政策。在位十年,终于造就一个可以比隆文景之治的治世。《明史》评价说:“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