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22年~1529年
人物:明世宗VS杨廷和
核心提示:嘉靖初年,明世宗以藩王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为生父的尊号与首辅杨廷和展开激烈的争斗,史称“大礼议之争”。表面上看,明世宗是在为生父争名分,其真实目的则是要通过争名分树立自己皇权的合法性,进而达到巩固皇权之目的。
拨乱反正
杨廷和,四川新都人,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从而步入仕途。弘治年间,杨廷和陪侍太子(后来的明武宗)讲读,后升任大学士,为经筵讲官。明武宗即位之初,杨廷和受首辅李东阳推荐,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当时明武宗宠信大宦官刘瑾,致使刘瑾把持朝政,与奸党太子太师焦芳、吏部尚书张沆瀣一气,打压排挤杨廷和,杨廷和只能委屈其间。正德五年(1510),宦官内部出现内讧,同为宦官的张永一长期遭刘瑾排挤,日久生怨,借安化王朱叛乱打出讨伐刘瑾旗号的机会,弹劾刘瑾十七条大罪。明武宗闻之大怒,下旨缉拿刘瑾,并从他家里搜出龙袍、御带等物。于是,明武宗以违逆罪将刘瑾凌迟处死。
驱除虎豹,又来豺狼。明武宗并没有从刘瑾的事情上得到警醒,继续宠信宦官谷大用、魏彬,以及佞臣钱宁、江彬等人。这时杨廷和虽已接替李东阳成为首辅,可他说话明武宗根本不理。杨廷和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明武宗纵情声色,把明王朝带入黑暗的深渊。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病危之时,佞臣江彬猖狂到极点,他把明武宗置于豹房,独自侍守病榻,两宫皇太后、皇后和满朝文武都被挡在外面,不得其门而入。其后,江彬假造圣旨改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自任提督军马,同时命令心腹许泰等提督教场操练,另选团营,其谋反的野心,昭然若揭。首辅杨廷和闻之,大惊失色,立即与两宫皇太后商议对策。与江彬遥相呼应的魏彬,开始居心叵测地散布从民间给明武宗买嗣子的传言,搞得朝野上下惊恐不安,人心惶惶。
武宗病死无嗣,杨廷和主张依照祖训“兄终弟及”,由明武宗堂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得到其他内阁大臣附和。随之,皇太后也接受杨廷和的主张,迎立朱厚熜进京即位。对于虎视眈眈、图谋不轨的江彬,杨廷和一边派重兵把守城门,一边与皇太后定计缉拿了江彬及其党羽。至此,乱源清除,杨廷和开始整肃朝廷,为朱厚熜即位夯实基础。首当其冲的是明武宗在位时经营的豹房让杨廷和深恶痛绝,于是他以明武宗遗诏的名义宣布:关闭豹房,里面的戏子娼妓、杂耍艺人以及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美女,全部遣回原籍;京城内外正在营造的宫殿,一律停工,宣府行宫的金银珠宝则统统收归府库。这样,到朱厚熜即位时,明武宗在位时的暴政已革除不少。
纷争的前兆
朝廷派往安陆(今湖北钟祥)迎立朱厚熜的使团,一路奔波到达目的地。朱厚熜接受明武宗遗诏,心中欣喜若狂,因为在这之前做皇帝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一行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城外,此时明武宗已死去40多天。在众朝臣的引导下,队伍准备从东华门入城,朱厚熜突然大叫一声:“停!”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惊得面面相觑,从东华门入城可是礼部商定并报请太后批准的方案,难道这位还没登基的皇帝不满意?就在这时,朱厚熜开口说道:“为何不从大明门入城?”礼部员外郎杨应奎赶忙跑上前回禀道:“你现在还是太子的身份,从大明门入城恐怕不妥。”朱厚熜说:“我不是太子,我是奉先帝遗诏继承皇位的!”杨应奎不敢再说话,紧急汇报于太后,太后不想把事情弄僵,就说从大明门入城没有什么不妥。如此,15岁的朱厚熜得意洋洋地从大明门进入北京城。不日,朱厚熜即皇帝位,是为明世宗。首辅杨廷和按照既定方针,以明世宗的名义继续推动政治革新,裁汰了锦衣卫、内监局旗校工役10万多人,减少漕粮153万石。就在人们为明世宗的圣明、杨廷和的贤德倍感欣慰、寄望大明王朝重现中兴盛世之时,一场即将上演的“大礼议”之争为这大好的形势蒙上阴影。
皇帝的胜利
明世宗即位第6天,就抛出追崇生父兴献王为皇帝的议题,交付礼部官员集议。杨廷和等一班老臣闻之,立即站起身反对,认为明世宗这种做法违背礼制。杨廷和借用汉哀帝(定陶王)承继汉成帝、宋英宗承继宋仁宗之故事,主张明世宗应承继明孝宗,尊明孝宗为父皇,兴献王应居皇叔之位。明世宗不甘示弱,拿出杨廷和当初以明武宗名义拟就的遗诏:“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遗诏中最后四个字是“嗣皇帝位”,明世宗以此大做文章。他指着这四个字说:“先帝的遗诏说得很明白,是让我做皇帝,而非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这时,有个叫张璁的新科进士投皇帝所好,递了一份奏章,极力支持明世宗追崇父亲为皇帝的做法,明世宗犹如抓到救命稻草,给张璁加官晋爵。张璁这时已经47岁,中举人后历经8次会试才考中进士,明世宗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发生“礼仪”之争,对他来说无异于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得到明世宗的封赏,张璁更加卖力,写成所谓的《大礼或问》呈献给明世宗,作为反击杨廷和的武器。其他趋炎附势之徒见张璁得势,立即围拢到他身边一同献媚于明世宗,俨然形成宗派,与杨廷和等旧臣公开对抗,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明世宗毕竟年轻,启用的张璁等人在朝中又没有根基,因此“礼仪”之事久拖不决,不能不让他急火攻心。嘉靖元年(1522)三月,明世宗终于按捺不住,跑到张太后(明孝宗皇后)那里大吵大闹,以致扬言要脱去龙袍,带着母亲回安陆。张太后被逼无奈,杨廷和听后也惊慌失措,只得勉强同意追崇兴献王为“兴献帝”。明世宗权衡之后,接受了这一结果,内心却不甚满意。位居首辅的杨廷和,生怕张璁等人再兴风作浪,就把他们贬斥到地方上做官。
表面上看,明世宗是在为亲生父亲争名分,其真实目的则是要通过为生父争名分,树立自己皇权的合法性,进而达到巩固皇权之目的。因此,明世宗为兴献王争得帝号后,步步紧逼,谋划如何把“兴献帝”变为“兴献皇帝”。嘉靖三年(1524)初,明世宗再次要求大臣们集议“皇考”问题。这下,杨廷和的如意算盘打空了,本来尊兴献王为帝就勉为其难,如果再加“皇”字,兴献王岂不是和明孝宗平起平坐了,这简直是“忘了为人后而重本生父母,任私恩而亡大义”!杨廷和联络众大臣共同抵制,以致在朝堂上放出宁愿罢官而去的重话。此时,明世宗已非当初即位时那样势单力薄,没有犹豫就核准杨廷和辞官。
明世宗打发了杨廷和,进而镇压朝中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于嘉靖三年(1524)九月,正式颁诏定大礼,称父亲恭穆献皇帝为“皇考”,称明孝宗为“皇伯考”。至此,这场沸沸扬扬的“大礼议”之争以明世宗的胜利告终。但明世宗并未就此放过已退居乡里的杨廷和。嘉靖七年(1529)六月,明世宗定礼议诸臣之罪,将杨廷和削(官)籍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因为“大礼议之争”遭廷杖、流放。第二年,杨廷和在四川新都的家中病故,明王朝自此再难找到像杨廷和这样置身家性命于度外、敢于和皇帝抗争的首辅,有的尽是互相攻讦、争权夺利之徒,把国家弄得日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