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无疑是三国历史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心志高远,却又野心勃勃;他知人善任,却又诡诈多疑;他英明果敢,却又心狠手辣;他的一生文治武功,身后却又是谤满天下。他是治世能臣,抑或是乱世奸雄?也许我们可以从他发迹的历史说起……
尴尬的出身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曹嵩官至太尉,更传说其祖上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曹参,可谓名门之后。然而实际上,曹操有据可查的真实出身却与此大相径庭——其父曹嵩实际上是宦官的养子。汉桓帝时,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为了传宗接代,便收了在宫里当差的曹嵩为嗣(至于曹嵩的来历则一直是个谜,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只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见并非真的系出名门)。曹腾死后,爵位由曹嵩继承,而曹操在名义上也就成了宦官的“孙子”。在东汉末年,宦官不仅被看做不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且他们往往是社会的毒瘤,祸害一方,因此深受百姓的痛恨。所以曹操这一尴尬的出身,在其后来的日子里屡屡成了他的对手诟病的一大口实。
但是,曹操毕竟贵为太尉之子,身份显赫,生活优越。年少时的曹操过着典型纨绔子弟的生活,喜好玩弄飞鹰走狗,行为放荡不羁,整日不务正业。然而,他却有着超越其年龄的智慧和权术。相传,曹操的叔父由于看不惯曹操整日游手好闲,多次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对此事很是反感,一次路上碰到叔父,曹操佯装口歪眼斜的中风模样,吓得叔父连忙跑回去向曹嵩报告。曹嵩得知后非常惊愕,赶忙招曹操前来,却发现儿子面貌如故,毫无异常。曹嵩很纳闷,就问曹操:“你叔父说你中风,难道病已经好了么?”曹操却颇有意味地回答道:“我本没有中风,只是得不到叔父的喜爱,因此被冤枉罢了。”自此,曹嵩便对曹操叔父的话起了疑心,再不相信了。
由于曹操放荡不羁、不修品行,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只有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将来必成大器。何颙曾对曹操讲:“天下将乱,只有命世之才才能拯救时运,能够做到这点的,就是你啊!”曹操还曾向当时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的许子将询问对自己的看法,许子将笑而不答。曹操一再追问,许子将回答说:“你将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发出了会心的大笑。
崭露头角
由于是官宦子弟,曹操的入仕很是顺利。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荐孝廉,进入京都洛阳做了郎官,后来又升为洛阳北部尉。就任伊始,曹操就显现出出众的个人才能和过人的胆识。洛阳贵为京都,曹操所辖地区达官显贵众多,他们依仗权势,时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曹操一到任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他命人制作五色的大棒数十根,悬挂在衙门的两侧,凡是有触犯禁令的人,不论贵贱,一律乱棒打死。当时,汉灵帝的宠臣蹇硕的叔父触犯了禁令,曹操不避权贵,当即按律处死了他。曹操的铁面无私和雷厉风行令京师震怖,一时间,奸邪之人无不收敛行径,不敢冒犯。朝中一些惯常为非作歹的宠臣对曹操的存在很是担忧,却又无法对他下手,于是干脆一同推举曹操为顿丘令,把他调出了京城。曹操做了顿丘令没多久,就因亲戚犯法而被连坐免官。因他家室显赫,又知晓古学,不久又被朝廷启用,做了议郎。当时,正值汉末“党锢之祸”,大批有良知的士人被陷害入狱,朝政被奸邪小人把持。曹操屡次上书,痛陈时弊,然而始终不被汉灵帝所重视。曹操看出汉室将亡,不可匡扶,于是自此不再献言。
汉灵帝光和末年,灾难深重的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全国上下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被朝廷授予骑都尉之职,奉命率兵进讨颍川起义军。曹操骁勇善战,立下战功,被晋升为济南相。曹操的管辖区域有十几个县,县里的官员大都阿谀奉承、攀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到任后当即撤免了其中八成的官员。他还下令禁止了民间奢侈的祭祀,追捕在逃的罪犯,严厉打击权贵作恶。在他的管理下,辖区政教畅行,社会清平。
做了一段时间济南相后,由于政绩卓著,曹操被朝廷任命为东郡太守。当时的朝政险恶,权贵横行,曹操担心自己的作为会招来祸事,于是称病辞官,在城外盖起小屋,整日读书打猎,聊以自遣。
兴义兵,讨董卓
时至汉灵帝末期,国家西部边陲发生了边章、韩遂的叛乱,叛军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天下为之骚动。大将军何进主政,朝廷在西园组织了一支新军,设置了西园禁军校尉八人,史称“西园八校尉”,曹操被再次征辟,担任其中的典军校尉一职。
不久,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为帝,私下密谋诛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并召集远在西凉的军阀董卓进京协助。消息传到曹操的耳中,他却笑着说:“阉党为祸,古已有之,只要将其中的元凶惩治就可以了,何必招来外地的军阀?想要将他们(阉党)一网打尽,此事必将泄露,我将能看到他(何进)的败亡了。”事情果然不出曹操所料,没等董卓到达,何进的计划就已败露。一场“十常侍之变”,何进惨死于“十常侍”的乱刀之下。
董卓进京后,废帝立新,开始了其荒淫暴虐的统治,搞得京城大乱。为笼络人心,董卓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将他招为自己的心腹。曹操看出董卓无道,终将覆败,于是他改名换姓,连夜逃出了京城。董卓大怒,悬赏严令各地捉拿曹操。曹操逃到中牟,遭到当地亭长的怀疑,被抓到县衙。负责看管他的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认得曹操,敬佩他的义举,于是私自将他释放。曹操几经辗转逃回陈留,他散尽家财,募集义兵五千余人,意图讨伐董卓。
在曹操等人的倡议和联络下,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以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等人为首的十几路诸侯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联军的盟主,曹操被推为奋武将军。董卓得知诸侯兵起,连忙将汉献帝西迁长安,而自己屯兵洛阳,并放火焚烧了洛阳的宫室。诸侯的各路义兵虽多,但皆惧怕董卓的强大,且各怀异志,所以都按兵不动。曹操劝说各路诸侯说:“我等举义兵除暴乱,兵马已经汇集,各位还犹豫什么?董卓虽强,可如今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海内为之震动,人心不知所归,这正是老天灭亡他的时候!我们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机不可失啊!”然而各路诸侯仍旧没有进兵之意。
曹操见劝告没有效果,便独自率领一军前去讨伐,途中遭遇到董卓部将徐荣的军队。徐荣军队人多势众,曹操虽奋力拼杀,然寡不敌众,士卒死伤惨重。曹操自己在奋战中被流矢射伤,战马也受伤动弹不得,多亏从弟曹洪拼死相救,将自己的战马让与曹操,才令曹操侥幸得脱。
九死一生的曹操回到大营,各路诸侯依旧整日置酒高会。曹操斥责他们不思进取,并痛陈心声说:“如果袁绍将军能率军兵临孟津,其他各路诸侯守住成皋、敖仓等处隘口,凭险制敌;袁术将军率军攻打丹、析两处,攻入武关,以此震慑三辅之地;那么我们各路军马只需高做壁垒,不必出战,以此表明天下的形势,就可以以顺诛逆,大事可成。可如今我们以义兵的名义出征,却迟迟畏敌不进,这将丧失天下对我们的期望,我为各位感到耻辱!”各路诸侯虽同意曹操的方略,但由于各打各的算盘,曹操的方略也就没能被实行。
曹操感到心灰意冷,兼之自己的兵马所剩无几,便转而前往扬州等地募兵。扬州刺史陈温和丹杨太守周昕慷慨地支援了困境中的曹操,拨给了他四千人马。然而好景不长,这批新兵不久便发生了叛乱。叛兵趁夜袭击曹操的大帐,曹操持剑斩杀数十人,叛兵见状四散而逃。此次叛乱后,曹操带着仅剩千余人的部队,进屯河内。
曹操据兖州
曹操离开后,无意进兵而又各怀异志的各路诸侯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火并,义军联盟自行瓦解。兖州刺史刘岱出兵击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并上书朝廷表荐王肱为新的东郡太守。汉献帝初平二年(191),聚集在黑山的十余万兵马在首领于毒、眭固等人的带领下进攻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力抵御,便邀曹操引兵救援。曹操率军击敌于濮阳,大破敌军,解了东郡之围,袁绍因此上书朝廷表荐曹操接替东郡太守之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趁兖州兵力空虚之际,起义军上百万之众攻入兖州,连克郡县,所向披靡。兖州刺史刘岱想率军迎击,遭到济北相鲍信的劝阻,鲍信认为敌军人多气盛,不宜正面交锋,应先固守城池,以待战机。刘岱不听,出兵与敌交手,果然被敌所杀。
刘岱被杀使得曹操有了入主兖州的机会。他的谋士陈宫对他说:“兖州如今无主,我请求前往那里,为明公游说。如果能得到兖州,这将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曹操闻之大喜,旋即派遣陈宫前往兖州。陈宫对兖州的官吏们说:“如今天下分裂而兖州无主,曹东郡(曹操为东郡太守)是当今的命世之才,如果迎他来做州牧,必定能令百姓安宁。”济北相鲍信等人此时正为兖州之围发愁,也同意陈宫的说法,于是赶忙前往东郡邀请曹操接任兖州牧,并出兵救援。就这样,曹操与鲍信合兵一处,前往兖州御敌。
曹操与鲍信的军队在寿张与敌军展开厮杀。青州黄巾军久经战阵,又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因此战斗力很强;而曹操的部队新兵多老兵少,军队战法并不熟练。初次交锋,曹操的军队便败下阵来,死了几百人不说,军队中还产生了畏敌心理。曹操亲披铠甲,巡视将士,明确赏罚,激励军队的士气;同时,他采纳鲍信的建议,针对黄巾军没有后勤辎重、补给全靠劫掠而得的特点,布下埋伏,采用奇袭战术,昼夜会战,使敌军无所抄掠,以此断绝敌人的补给。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战斗仍然进行得非常惨烈,在双方的殊死拼杀中,济北相鲍信力战而亡,连尸首都没有找到,而曹操也只是勉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折损也很惨重。曹操命工匠用木头雕刻了鲍信的尸身,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哭祭。曹操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凝聚了军心,得胜的曹操再接再厉,率军继续追击,每战必克,溃败的青州黄巾军走投无路,悉数向曹操请降。于是,曹操得到了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姓百万余口,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经此一战,曹操拥有了他日后成就霸业最重要的根据地——兖州。兖州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与此同时,曹操还拥有了一支足以成就霸业的军队——他将投降青州黄巾军中的精锐部队进行整编,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号称“青州兵”。这支“青州兵”采用父子相继的方式,世代为兵,保持了很高的作战水平和极高的忠诚度,之后数十年间一直是曹操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自此之后,曹操开始了他统一北方的雄壮进程。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躲避董卓征召、逃归乡里的途中,有一段著名的情节,那就是他因多疑而错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正史中,对此事的记载并不相同。据《魏书》记载,曹操逃亡过程中路过故人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和家中的宾客意图抢劫曹操的马匹财物,被曹操亲手杀死其中数人;而据《世语》的记载,则为吕伯奢的家人为曹操准备宴席,曹操因怀疑他们要谋害自己,于是亲手杀死其家中八人,趁夜逃去;最后,根据孙盛的《杂记》记载,曹操听到吕伯奢家食器的声响,以为是谋害自己,于是便趁夜杀死了他全家。事后曹操感到很悲怆,便说出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后扬长而去。
可见,这一情节的出现是在历史真相的传递过程中经过逐渐演变而来的。而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最终演化为一句概括曹操形象的经典台词:“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