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孙权昏庸胡为,亲手将东吴王朝的地基败坏,其中他在处理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储位之争中的糊涂做法,更是为东吴日后的动荡不安以及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太子孙和无辜被废,鲁王孙霸赐死,一干朝廷栋梁牵连被杀、被流放,骨肉相残,腥风血雨,史称这一悲剧为“吴易太子之祸”。
储位之争
东吴最早的储君是孙权的长子孙登,然而孙登以三十三岁的年龄过早夭折。孙登死后空出的太子之位,成为众皇子争夺的焦点,其中主要的竞争者是皇子孙和和孙霸。
孙登死后第二年,孙权依长幼之分,立孙和为太子,而立孙霸为鲁王。然而孙权仍沿袭了对两人等同视之的态度,还令二人同居一宫。这引起了朝臣们的广泛议论,认为既然已定新太子,就应当区分太子与鲁王的差别,以示一尊一卑。孙权这才不情愿地将两个儿子分置两宫,并为各自配属了幕僚。
但储君之位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加之孙权之前在太子和鲁王之间不明朗的态度,助长了鲁王孙霸对太子之位的觊觎。孙霸私下结交名流,培植党羽,大肆拉拢朝中官员,一时间气焰甚嚣尘上;而朝中忠正之臣则竭力保全太子。于是,东吴朝中出现了自仆人、宾客到王公贵胄的两极分化,太子与鲁王两派互相仇视,相互攻讦,国家因此“一分为二”。
吴易太子之祸
太子与鲁王之争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孙权急忙命令两位皇子禁断与宾客的往来,静下心读书。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孙霸仍然伙同党羽以各种手段诋毁太子孙和。
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嫁给了东吴的左护军全琮,这位公主与太子的母亲王夫人有隙,担心太子继位后会报复自己,加之全琮也支持鲁王孙霸,于是,她常在年老的孙权耳边说太子的坏话。一次,孙权患病,命太子前往庙里为他祷告,时值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在庙的附近居住,太子就顺道去拜见了张休。孙鲁班得知后,马上跑到孙权耳边说:“太子不在庙中祷告,反倒跑到太子妃的亲人家中密谋议事。”还说:“王夫人知道圣上病了,面露喜色。”晚年的孙权头脑昏聩,也不辨谗言的真假,就信以为真。加上鲁王党羽的反复诋毁,孙权渐渐对太子产生不满,信任日衰。
孙权对太子态度上的变化引发了朝中一批忠直之臣的担忧,丞相陆逊反复谏言,力挺太子无过,却反而遭到孙权的不满。太常顾谭以太子位不稳引发的历史教训劝谏孙权,结果招来孙权的反感和鲁王的敌视。鲁王的党羽借助孙权的反感情绪,趁机污蔑编造支持太子的大臣们的罪名,结果孙权不问是非,将太子身边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流放,还追赐张休死药;将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杀;将丞相陆逊责备致死。经此一遭,朝中无人再敢为太子鸣冤。
当时,孙权还有一幼子,名叫孙亮,很得孙权喜爱。怙恶不悛的公主孙鲁班担心太子忌恨自己,于是又转而在父皇面前处处夸赞孙亮,意欲让孙权废掉太子。孙权也早已因储位之争对两位皇子丧失了信心,于是他逐渐有了废掉孙和、改立孙亮的意思。
东吴赤乌十三年(250),糊涂的孙权先是无故命人将太子孙和幽禁了起来。这直接导致了朝野大震,满朝文武尽皆前来为太子说情,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等人更是披发自缚,连日到殿前请愿,叩头流血,为太子申辩。孙权大怒,他竟命人将固谏不止的陈正、陈象诛灭三族,罢掉了朱据(随后赐死)、屈晃的官,还发配了十多名诤臣。然后,盛怒未消的孙权干脆“一鼓作气”,将太子孙和废为了庶人;而鲁王孙霸也没有好下场,孙权残忍地赐死了自己的儿子,并一并诛杀了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他的一干党羽。同年,孙权立孙亮为太子,而此时的孙亮才刚刚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