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青壮年时期的孙权是那个令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慨的英杰,那么就如同很多步入老年的统治者一样,晚年的孙权则渐渐被岁月消损成了一位昏聩的帝王。他变得性格多疑,嫌忌异己,喜怒无节,妄断擅杀,而东吴也在他的统治之下渐渐由盛转衰。
嫌忌张昭
在人们印象中,孙权的形象永远是像“生子当如孙仲谋”那般光鲜,但实际上,晚年的孙权却变成了一位昏聩不堪的君王。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的那样: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本来心胸就不够宽广,却越到晚年越变本加厉起来。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东吴重臣张昭的态度得知。
张昭,字子布,少时跟从孙策创业江东,颇具才干,江东知名。孙策非常欣赏张昭,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还亲自去拜会他的母亲,待张昭以朋友之礼,一切军国之事也都全交给张昭处理。孙策临终,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由张昭统领百官辅佐孙权,这也就有了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说法。
面对这样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股肱重臣,孙权却打心眼儿不喜欢他,因为张昭总是打搅他的“好事”。孙权喜欢打猎,常常乘马射虎,猛虎凶猛,几次差点伤到孙权。张昭为此反复劝阻:“做人君者,应能驾驭英雄,哪里是在原野上对猛兽逞强?如果万一有个闪失,岂不为天下耻笑?”年轻的孙权笑着答应,却不悔改。还有一次,孙权和群臣在钓台上宴饮,喝得酩酊大醉,他命人用水淋洒群臣,还说:“今日畅饮,只有醉倒在钓台上,才能停歇。”一旁的张昭正色不言,起身离去。孙权连忙命人找回张昭,张昭对孙权说:“以前商纣王造酒池彻夜酣饮,那时也是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恶。”孙权听后,面有惭色。正是因为张昭总是毫不留情地指摘孙权的过失,孙权对张昭是既忌惮,又怨恨。后来,孙权称王,要设立丞相,满朝上下都推荐德高望重的张昭,孙权却坚决反对,而任命顾雍顶替了张昭。
如果说青壮年时的孙权还能礼敬地对待张昭的话,步入晚年的孙权对张昭就只有不满和嫌忌了。
孙权称帝后,一次,他召群臣对长期以来为吴国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进行点评。有人提到张昭,孙权却冷冷地说了一句:“如果依着张昭之计,我今天就已经要乞食要饭了。”这让在座的张昭听后一身冷汗,众人也惊讶于孙权对老臣如此刻薄。之后,张昭知趣地以年老为由,退还了官位和所有管辖的事。
孙权之后还礼节性地召见张昭,张昭每次前来,都直言不讳、义形于色,孙权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将这种礼节性的召见也取消了。后来,在对待辽东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苦劝而孙权不听。张昭气愤孙权不纳忠言,回到家中称疾不朝。孙权因此忌恨张昭,命人用土将张昭的家门彻底封上,以示报复。而张昭一不做二不休,也令家人用土从里面再封一层,以示对抗。君臣关系一度紧张如此。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忠直诤臣张昭身上,可知孙权所失。
辽东梦魇
孙权晚年做过的最为昏聩之事,就是遣使联结辽东公孙渊了。
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虽然对魏称臣,却心怀不轨,屡次遣使到达东吴,与孙权结好,想在魏吴两家之间游弋,坐收渔利。东吴嘉禾元年(232),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来到东吴,奉表对东吴称臣,并贡献貂皮马匹。晚年好大喜功的孙权极为高兴,不仅赐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己方的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一批朝廷重臣,携带大量的金宝珍货,出海北上辽东回赏公孙渊。
这一举动立即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群臣认为公孙渊尚不可信,己方却回赏丰厚,实在太过冒险,而张昭更是言辞恳切:“公孙渊背叛魏国惧怕被征讨,所以远道而来请求援助,这本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向魏国示好,那么我们的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取笑于天下么?”张昭反复苦劝,但孙权一意孤行,他拔出刀来放在岸上,向张昭怒吼道:“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就去拜你,我对你的尊重也够可以的了,而你却屡次曲折我的意思,我时常担心自己会因失去理智而杀了你!”张昭听后,盯着孙权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平静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你不会听,但每次还这样竭尽愚忠,是因为太后临终时,把老臣我叫到跟前,叫我尽心辅佐你的话还在耳边。”说完,张昭老泪纵横。孙权也被张昭的一席话感动,他把刀扔在地上,二人哭在一起。
然而最终,面对群臣的反对和显而易见的危险,孙权还是一意孤行地强令张弥、许晏等人出海前往辽东。结果不出众人所料,吴国的使节到达辽东后,公孙渊就地反悔,认为吴国距离太远难以倚仗,于是下令将张弥、许晏等人尽皆斩首,将首级送到魏国领赏,而金银珠宝则尽数纳为己有。消息传到吴国,被足足戏耍了一回、损失惨重的孙权怒不可遏,他发下毒誓:“我年已六十,各种世事没有不曾经历过的。今日竟为这等鼠子所骗,令人气涌如山。不亲自砍下这些鼠子的头颅扔到海里,我无颜再做这个皇帝。就算是为此颠沛流离,我也绝不悔恨!”说罢,就要出动大军跨海征讨。自东吴伐辽东,无异于天大的玩笑,群臣见状,皆上前谏阻。在群臣苦口婆心的轮番劝慰下,孙权才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出兵念头,避免了一错再错。
错信公孙渊,致使将多名重臣送入虎口,血本无归,遭受奇耻大辱——辽东成为孙权晚年不愿回想的梦魇。
自毁长城
除去上述那些昏聩的行径,晚年的孙权还多疑擅杀,因与己意不和,就残害、流放了很多朝中的元老和国家的柱石。
首先是丞相陆逊。作为一名对东吴建立居功至伟的国家栋梁,陆逊以一己之力抗御外侮,对国对民都极尽忠贞,却因为为人正直而顶撞了孙权。尤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孙权听信谗言要废黜太子孙和,而陆逊则以死力保毫无过失的太子,孙权由此对陆逊起了杀心。孙权忌惮陆逊是国之众望,不好网罗罪名,于是他派使者不断地前去陆逊的住所,传达他对陆逊的责骂。陆逊无罪被屈,心中无比郁闷,年岁已高的他不禁如此气辱,最终含冤而死。
相似遭遇的还有元老虞翻和太常顾谭。虞翻早年跟随孙策平定江东,以才情显名。孙权继位后,他屡次直言进谏,为孙权所不喜,因此官职只至骑都尉。孙权称吴王后,一次宴请群臣,孙权大醉却依旧劝酒不止,虞翻佯醉避酒,被孙权发现。孙权竟气愤得拔出宝剑追着要杀虞翻,多亏有人抱住才避免一场命案。孙权之后反省,敕令左右凡是自己喝醉之时要杀的人,一律不准杀。然而虞翻并没有因此得到原谅,孙权累计对他的怨恨,将年事已高的他发配交州(今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东吴一代元老虞翻最终客死他乡。而同样发配交州的还有太常顾谭,他早年与太子孙和友善,在太子废立风波中,他坚定地站在无罪的太子一边,结果遭到与太子竞争的鲁王孙霸的构陷。孙权信以为真,将其远徙交州。两年后,四十二岁正当立事之年的顾谭幽愤而亡。
类似遭遇的东吴臣子还有很多,他们无不是得罪了晚年的孙权,于是非死即徙。正如有的人所说,晚年的孙权残害了陆逊、顾谭、吾粲等一大批忠诚、正直、善良的大臣,也使东吴的人们在精神上迷失了善良的本性,令他们美好的信仰缺失,人与人之间变得无法信任,互有敌意。这种人际争斗在孙权死后依然持续不断,最终将整个国家带入毁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