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南中平定之后,蜀汉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后方,在兵员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上奏后主刘禅,开始了兴复汉室的北伐战争。蜀汉的北伐中原之战前后持续了数年之久,其中的功过得失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出师表》
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蜀汉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百官用命,兵马齐备。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着手实现北伐中原的计划。蜀汉建兴五年(227),兵马集合完毕的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一封请求发兵的奏章,这篇奏章就是闻名后世的《出师表》(一般认为《出师表》分前后两篇,《前出师表》即为通常意义上的《出师表》;《后出师表》的真伪存疑)。
在这篇著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言辞恳切,向刘禅阐述了蜀汉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出兵北伐的意义:“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真的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种地,只求在乱世中苟且偷生,而不指望能在诸侯前扬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份卑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来看望我,向我咨询天下的大事,我对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命。后来遭遇失败,我在败军之际得到任用,在危难之间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不能实现先帝的嘱托,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率军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作战。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正应当鼓舞率领三军,北伐中原,贡献自己全部的才能,铲除奸凶,复兴汉室,还都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在《出师表》的最后,诸葛亮郑重地对北伐做出了许诺:“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干贤良之臣,希望刘禅能遇事多多向他们征询意见,并且广开言路,发扬先帝刘备的美德,而不要妄自菲薄,言谈不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一篇洋洋洒洒的《出师表》,言辞恳切,催人泪下,道尽了诸葛亮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诚忠心,《出师表》也因此被传为千古美文。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诗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而南宋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得到刘禅的应允后,亲率大军开始了北伐之战。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北伐魏军,严格算来的次数只有五次(另一次是魏国进攻,蜀汉抵抗),而其中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是在蜀汉建兴六年(228)。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作为疑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陇右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今属甘肃)原本只知道蜀汉有个刘备,刘备死后,他们也就放松了警惕。当诸葛亮的蜀汉大军出现在眼前,三郡守将顿时手足无措,纷纷投降,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连忙派名将张郃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是诸葛亮的亲随谋士,曾在南中平定战中向诸葛亮贡献了“攻心为上,收服人心”的计策,深得诸葛亮信任。但马谡实际上只是个知道“纸上谈兵”之人,他擅自违反诸葛亮的指示,异地扎营,指挥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使得大好的战略局面尽失。诸葛亮为正军纪,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撤,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回到汉中后,诸葛亮主动承担失利的责任,检讨自己用人不当,上疏自贬三级官职,以示惩罚。刘禅体谅诸葛亮的难处,同意他的请求,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但使他仍然代理丞相的工作,所统帅的军队也一如既往。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麓),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
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派大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郭淮退却,蜀国拿下二郡。刘禅下诏嘉奖诸葛亮,令其官复丞相之职。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马懿的迎击。魏军知道蜀军粮草不多,于是坚守不战。蜀军用“木牛”运粮,诸葛亮任命身边亲信的将军李平(原名李严)督运粮草。时至夏秋之交,道路被雨水冲得泥泞不堪,粮草运输缓慢,前线告急。李平担心诸葛亮怪罪,便假托圣谕,命人招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设下埋伏,乱箭齐发,张郃膝盖中箭,被蜀军射杀。诸葛亮回到成都面见刘禅,李平为洗脱自己的干系,佯装吃惊地问诸葛亮:“军粮充足,为何退兵?”诸葛亮向刘禅展示了证明李平前后不一的个人信件,李平理亏认罪。诸葛亮念李平曾屡立战功,只将其废为庶人,然而北伐却因此再一次以失败告终。
北伐的功与过
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后世很多争议。有人依此认为诸葛亮不善用兵,一味地穷兵黩武,由此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消耗,间接导致了后来蜀汉的灭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他曾向诸葛亮献策,愿仿照汉初韩信的故事,自己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顺秦岭向东,孤军深入,十日便可以到达长安。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不如稳妥地从大路进兵,为慎重起见,始终没有采纳。
过于求稳使得本已弱势的蜀汉很难有惊人的逆转,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纵观几次北伐,诸葛亮用兵虽未获得实质上的胜利,但也没遭到什么损失,这对于保存蜀国仅有的实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几次与魏国交手的细节来看,诸葛亮总能用计巧取一些优势,或击杀对方大将,或夺取一两个城池。因此,诸葛亮军事能力虽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乎其神”,但也应该是合格并且算得上出色的。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无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的个人能力高低,而在于天时。夷陵之战后,蜀汉实力削弱,而曹魏实力稳中有升,蜀汉在经济、政治、人口、人才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对手。加之地处西南,地势险峻,交通闭塞,从长远发展来看更加无望。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通过对外战争挽救弱势的蜀国。但他的“鞠躬尽瘁”终归改变不了悬殊的实力对比,北伐中原的大业也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真假“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情节。诸葛亮城头抚琴,虚实之中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诸葛亮从未使用过“空城计”,这只是《三国演义》为展现其谋略而杜撰的情节罢了。
“空城计”是中国古代战略战术的一项奇谋,不少将领都曾使用过。“空城计”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也曾使用过“空城计”。
在三国历史中,“空城计”的真正使用者是曹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当时正处在统一北方进程中的曹操率军攻打吕布。吕布纠合万余人袭击大部队被调离的曹操本营,危急时刻,曹操大胆使用“空城计”虚张声势,吓得吕布不敢进攻,而曹操则从容地从后方调回了部队,一举击溃了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