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兵北伐,而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诸葛亮出师未捷,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后,部将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和,爆发了兵变,但不得人心的逆行最终为其带来了兵败身死的结局。
第五次北伐
四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年逾半百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壮志未酬。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决定再次出兵北伐,实现克复中原的夙愿,而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诸葛亮亲率大军由斜谷出兵,用“流马”搬运粮草,一路前进渭水南岸。曹魏一方则是司马懿率军迎战。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深知对方的用兵之法,他对众将们讲:“诸葛亮若是兵出武功县,依山向东前进,那我们就真的该担忧了;但我想他会上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五丈原)扎营,那样的话咱们就没事了。”果不其然,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司马懿则将部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与蜀军对峙。
诸葛亮吸取前几次北伐皆因粮草不济导致无功而返的教训,一开始就做好了长期斗争的打算。他采取分兵屯田的办法,自筹军粮,为打持久战打好基础。蜀汉士兵分头在渭水河岸垦田耕种,与当地百姓秋毫不犯,军纪严明。而司马懿的魏军则采用一贯的方针,固守营垒,以图像前几次一样拖垮蜀军。
星落五丈原
魏蜀两军对峙百余日。诸葛亮派人不断到魏军营前叫阵挑衅,曹魏众将忍无可忍,都欲出营决战。司马懿本不愿出战,但见众怒难以压制,于是狡猾的他当着众将的面一再向魏明帝请战。司马懿明知魏明帝不会同意,他此举是想通过皇帝之命约束众人。果如他所料,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特派卫尉辛毗持节来到前线,敕令众将坚守勿战。
诸葛亮见魏军不为挑衅所动,于是又派使者前往司马懿大营“问候”。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急于一战,于是他任凭蜀军使者如何去说,都谈笑自若不为所动。使者临走,司马懿询问使者诸葛亮的寝食和劳顿状况,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夙兴夜寐忙于政务,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责罚,他都要亲自审理;每天吃饭不过数升。”司马懿听后,意味深长地感叹道:“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命岂能长久?”
果然被司马懿说中了。每日高强度的工作,加之事必躬亲的态度,年过半百的诸葛亮身体早已“透支”,疾病已严重侵害了他的身体。终于,是年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一病不起。
刘禅得知诸葛亮病危,连忙派尚书仆射李福赶来探望。李福到达后,询问了诸葛亮的病情,而后离开,但没几日又回来了。病榻上的诸葛亮知道李福的来意,他对李福说:“我知道你回来的目的,前几日咱们虽有交谈,但很多事情没有说尽。你还想问什么,你就直说吧。”李福连忙说:“圣上想问,如果您百年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回答:“蒋琬。”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回答:“费祎。”李福接着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合上眼睛,不再回答。这一刻,他已经看到了蜀汉的命运。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实践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病逝在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相传他逝世当晚,有一颗红色的流星,自天际的东北方滑落向西南方,投落在诸葛亮营帐的方位。而三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也于当晚陨落。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墓葬以山为坟,极尽简单,墓室只能容下一张棺材;棺材中无任何器物陪葬,入殓的服装也是他平日所穿。后主刘禅亲自为他吊丧,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谥号忠武侯。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死后家中却只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家中没有余财。蜀汉景耀六年(263),刘禅下令在沔阳为诸葛亮建庙,接受百姓的祭拜。
诸葛亮死后的千百年间,历朝历代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而在民间,他更被百姓所神话,成为三国这个璀璨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安抚百姓、明示礼法、约束官员、慎用权力,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者,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者,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为他所不齿,终于使全国上下的人都敬畏却又爱戴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魏延兵变
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然而就在撤军路上,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兵变,这其中涉及蜀汉军中的两名重要人物——魏延和杨仪。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早年跟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要职。但魏延为人桀骜,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向诸葛亮提出要自带万余人马,仿效韩信故事,单独行动,诸葛亮一直不许。魏延因此认为诸葛亮胆怯,叹息自己不能人尽其用。诸葛亮爱惜他的勇猛,也就不做深究。
而另一位杨仪,字威公,也是早年跟随刘备。他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看重他这一点,每次出兵,都由杨仪来规划阵容,筹集粮草;而杨仪不假思考,只需片刻就能成竹于胸,将千头万绪的事情办得妥妥帖帖。但他同样也有恃才傲物的毛病。当时,魏延性格狂傲,军中诸将都畏惧避让他,唯独杨仪敢于顶撞,于是二人关系极为敌对,水火不容。
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杨仪遵照诸葛亮遗命,命魏延断后。魏延不甘心受杨仪节制,他声言:“丞相虽死,我还健在。我可以率军击敌,为何因为他一人之死就放弃天下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许人,难道要受杨仪节制么?”于是他拔营先走,抢在杨仪之前通过回程必经的栈道,并放火烧毁了栈道。
魏延和杨仪都向刘禅状告对方谋反,参奏的奏章同一天送达朝廷。朝廷重臣大都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魏延和杨仪的部队在南谷口展开交战,魏延的士兵知道自己的主将理亏,于是都逃散投降了,魏延只得与其子等数人逃亡。杨仪命将军马岱追击,斩杀了魏延,并灭了他的三族,平息了这次兵变。
诸葛亮的丑媳妇
诸葛亮相貌英俊,才能突出,但相传他的老婆却是一位丑得出奇的女子。
据说,诸葛亮年轻时与沔南名士黄承彦关系很好,二人年岁差出不少,但交往十分投机。黄承彦十分欣赏年轻的诸葛亮,想招他为婿,于是就对诸葛亮说:“听说你在寻找伴侣成家;我有一个相貌很丑的女儿,黄头发黑肤色,但她的才情可与你相配。”诸葛亮毕竟追求不同凡人,他欣然接受了这门婚事,于是二人成亲。当时的人都将这件事当做笑谈,乡里为此还有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但二人成亲后,“丑女”真的对诸葛亮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据说,诸葛亮的很多谋略以及他在机械方面的知识,都是这位“阿承的丑女儿”传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