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几乎是所有企业都推崇的口号,但是100个企业对这个口号有100种理解,又有100种实际做法。联想文化中也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并不是都能让人感觉到这点的。公司“大裁员”、“尾端淘汰”、“入模子”、“内部BBS”等问题和现象反映了联想对员工的真实态度。
本来一个企业由于经营业绩不好,进行规模裁员是正常的事,很多国际大企业也会在某个阶段使用这个手段,不知什么原因联想一裁员,就会引起业界“震动”。联想在近年有过两次大规模裁员。第一次是在2002年年初,那次裁员的幅度是5%。这个裁员幅度在企业界并不过分,可是消息一出来,业界一片哗然,大概是因为联想第一次对外宣布所致吧。第二次是2004年年初,这次又是5%,后来一个说法是追加到10%。这是第二次了,可是仍然再次引起业界“地震”。随着前联想员工在网上发表“联想不是我的家”的文章后,媒体炒作更是登峰造极。居然逼得柳总在某种场合出来表态:“联想确实有一些战略上的失误由员工承担。企业要诚恳地对员工说对不起”。柳传志勇敢地承认,裁员的责任确实归咎于企业领导。之后柳传志还有三句话送给杨元庆:第一,要以发展为公司的目标,还得往前冲。第二,要爱护员工,对那些战略性裁员的员工要从内心里感到抱歉,要妥善安置。第三,对战略上的失误要反省,但不必徘徊不前。
说实话,对于联想裁员我倒觉得是个正常现象,没必要炒作。除了对被裁员工表示同情,对他们的情绪宣泄表示理解以外,倒没有觉得这两次大裁员就怎么样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裁掉不必要的部门和员工是可以理解的。但惟有两点值得商榷:首先,裁员其实是公司战略错误造成的,第一次裁员的对象主要是FM365的员工,第二次主要是研究院等部门的员工。这些员工真的很无辜,而对此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却没有被处罚,这是有失公平的。第二次裁员后,联想突然宣布要大幅裁减董事会成员的薪金,特别提到把总裁的薪金裁减了50%。不知此举是否与“承担责任”相关,如果是的话,也算是一种处罚措施了。再者,联想裁员的做法实在是有些生硬,第一次裁员我在,第二次我已经走了,但是我的一些很近的同事被裁,其过程都是一样的。“黑名单”上被裁的员工在还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切后续工作都“高效”地完成了。在他们被叫去谈话后,门卡已不能用了,内部网也上不去了,电脑中的个人文件不许带走,就得赶紧走人。这种做法从业界惯例来看可以理解,可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是否可以做得更艺术和人性化一些呢?
联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近3年来有长足的进步。它有一整套设计精密的流程,从新员工招聘开始,到岗、转正、培训、考核、工薪、奖励、升职、调动、离职、辞退等均有流程,一切都按流程走。最有特色的当属它的考核制度。每季度考核,从自评、上级打分、面谈、排名到与奖金挂钩,人人过关,无一例外。这里面最厉害的一个环节是“尾端淘汰”,这是指如果连续三个季度都是“C”的话,你就可以走人了。2002年联想大裁员时,一个季度考核是“C”的很可能就被裁掉了。
“尾端淘汰”的理论基础出自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他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不同观点——X理论和Y理论。其中X理论是说人天生是懒惰的,必须要严格管理,而Y理论正相反,认为人是喜欢工作的,可以自我管理。“尾端淘汰”就是基于X理论。每到公司要“淘汰”人的时候,所有中层干部都比较紧张,毕竟“开人”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我在任技术发展部负责人时,对“尾端淘汰”有不同看法,一是部门不到20人,人手本来就不够,非要人为地裁掉;二是我们部门也是公司级管理部门,进人时都是精挑细选的,素质不够当时也不会要。基于此两点,我没有开过人,总是想尽办法与人力资源部据理力争,使有些人躲过了被裁的命运。
记得2000年,人力资源部组织过一次关于“尾端淘汰”的研讨会,我觉得开这个会的背景是很多中层干部对这个政策有不同看法,开会主要是征求意见并探讨改进的可能性的问题。那天到会的人很多,主要是中下层干部和部分骨干员工,王晓岩作为主管副总裁参会。会议开始气氛不错,包括我在内的几位中层干部发了言。看到研讨的方向没有按照既定方针进行,晓岩沉不住气了。她打住了大家的发言,站起来气宇轩昂地表明她的立场。研讨会立刻变成了宣贯会,而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宣贯。晓岩的意思很清楚,公司的“尾端淘汰”政策绝对正确,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坚决执行公司的政策就对了。其实当时大家也并没有说这个政策整体有什么问题,只是反映一些实际情况,并希望探讨一些特殊情况的解决办法。但是晓岩表态后,没有人再说话,大家明白说也无益了。这件事也再次反映了联想文化中的一种强势作风。
“入模子”是联想对新员工培训的一个特有说法,它的原理是不管你原来是方的还是圆的,到我这来就用一个统一的模具,强行压制成一模一样的一堆坯子来。这是一个典型反映联想文化的举措。我本人在联想不同部门就入过3次模子,后来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参与给别人“入模子”,大概参加过4期~5期,也培训了四五百人,所以对“入模子”还是有发言权的。
入职培训每个企业都有。一般外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而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占很小比例。它的主要目的是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内企则不太一样,强调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各种理念,而技能培训是辅助的。在内企中,联想应该是相当强势地灌输企业文化的,从“入模子”这个词就能看出它的强势程度。其实近年的“入模子”已经有很大转变了,强势宣传的味道减轻了很多。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参加“入模子”时,当时的集团管理学院院长用了一天时间给我们大讲联想的历史、光辉业绩、创业者的英雄事迹等等,当然他口才很不错,大家也听得有味。那时“压”进模子的味道更重一些。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参加“入模子”的人普遍都认为不错,有收获。分析下来原因应该有这些:一是集体拉到远离公司的地方,吃住在一起,有一种重过学生集体生活的味道,这特别对于刚出学校门的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二是放下繁重的公司工作,来到远离城市的郊外(特别是在早期的“入模子”培训),有一种解放感,甚至就像一次郊游;三是同期“入模子”的同事自然建立一种特别亲近的关系,大家把这称作“模友”。由于都是差不多同期进公司,又来自不同部门,有很强的新鲜感。这种“模友”关系甚至强过以后正式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他们在“入模子”后很长时间都会在一起聚会,互相交换情况。甚至在正式工作中,如果是“模友”,也会拉近关系,并提供方便。这种现象倒是“入模子”的组织者所始料未及的。
我参与“入模子”是代表公司讲“联想产品链”课程,其实是讲联想的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史,联想的技术发展理念等。说实话讲这个课有点痛苦,因为我太清楚联想的产品和技术的“底子”了,但是在那个讲台上,就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说话,所有观点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每次讲完后,有一个答疑的时间,那是大家最活跃的阶段。学员们几乎每次无一例外地会问到这些问题:联想到底有什么技术?联想打算做核心技术吗?高科技的联想靠什么实现?等等。这时我还得站在公司立场上,给大家解释公司如何在逐年加大研发投入,联想对核心技术的理解等。尽管这些回答能得到掌声并表明理解,但我还是能看到个别学员脸上的疑惑并未消去,很多学员课后还追着跟我继续探讨。
其实入模子培训是联想很有特色的一种企业文化,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这种培训,使员工迅速了解企业的历史和文化,加强归属感。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比较强势的宣贯,不一定永远适合员工,对一些高级人才也不一定适合。
联想员工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只有在内部网上讨论时,大家才表现出应有的活跃。2003财年第一天,公司搞了个“元庆论坛”,请元庆进入聊天室,所有员工可以直接向他提问,原定11点到12点,结果由于异常火爆,延到12点半。实际上元庆走后还一直在聊。1个多小时中,有600多个帖子拥上来,元庆显然无法招架,只能有选择地回答了36个问题。无独有偶,2003年年中,消费IT群组也搞了一次“网上C-TIME”,C-TIME是联想为加强高层与员工的沟通而设计的一个活动,主要通过在大厅面对面喝咖啡聊天的形式进行。这次C-TIME是在网上举行,请群组执行层(EO)与大家讨论,在两个小时内,群组员工发了300多个帖子。我注意观察过,每次常规C-TIME举行时,不管哪位领导出席,最多10人~20人参加,还不排除特意安排参加的“托”。为什么网上聊天如此火爆?原因很简单,此时可以匿名参加。这些隐藏了姓名的员工们像变了一个人,说的话完全不是平时在会上所说的,其语言之犀利,思辩之机敏,是在平时会议上很少看到的。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基层的员工都是很有头脑的,他们对公司的发展也是非常关心的;二是平时很少有机会能让他们直接面对高层领导沟通,一旦有机会他们非常珍惜,希望能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并得到高层的反馈;三是公司的文化氛围使他们无法在正常渠道里提一些问题,只有在匿名情况下,他们才能把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其实公司为了改善文化氛围,还是采取了一些举措的,像“进步信箱”、“刺儿梅”等,但不知怎么,一入到正常渠道,大家就不怎么爱参与了,也许是觉得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吧,所以这些“园地”远远不如网上BBS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