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一流企业做标准”、“得标准者得天下”这些简单的道理。但是,真的要做标准,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先看一下简单的事实,中国这么多年以来,倒是制定了不少标准,但那些基本上都是些与技术指标、质量相关的标准,与我们所说的可以主导一个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还不是一回事。比如主导无线通信行业的GSM、CDMA标准,主导音视频领域的MPEG、AC-3、DOLBY等,计算机有线连接标准USB、1394,无线连接标准802.11、Bluetooth等等。这些标准没有一个是中国企业参与制定的。从这个现状来看,中国企业要制定出可以引导某一行业的标准还有待时日。
近年出现的由大唐公司主导制定的TD-SCDMA标准已被国际电联承认为三个国际标准之一。这一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中国企业看到了一线希望,不管它将来能否真正成为3G无线通信的主流标准,能让中国企业有史以来在国际标准领域踩进一只脚去,已经是历史性胜利了。
在无线通信标准方面,只要简单对比一下就知道其难度有多大了。目前国际电联承认的国际标准是WCDMA、CDMA2000、TD-SCDMA三个标准。WCDMA由27个企业组成的厂商联盟支持,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DOCOMO,是他们的主要成员,这些都是销售额上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它们拥有技术人员约5万名、研发资金几十亿美元;CDMA2000名下的企业有高通、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等,也都是上万亿美元的企业。中国大唐公司不过是营业额4亿美元~5亿美元的企业,约有500名研究人员去做TD-SCDMA,面对5万名,也仅是百分之一。研发经费1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力量悬殊如此明显的情况下,最终的胜负结果很难判定,如果中国政府能始终如一地支持TD-SCDMA标准,将来中国标准在3G领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说大唐的标准还有成功的可能的话,那么不成功的案例就太多了。典型的像EVD案例、数字电视案例、WAPI案例等。
为了对付6C集团这些国际企业联盟对中国DVD厂商知识产权的打压,以上广电集团为首的15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了阜国公司,在2002年年中,宣布一种新音视频压缩格式——EVD研制成功,通过了鉴定。但是据专家分析:EVD在音频方面做了较大改进,主要采用了小波变换技术,音质可能优于AC-3.可是其代价是压缩后的文件容量要比AC-3大。在视频方面,还是采用MPEG-2格式,只是增大了分辨率,也使得同等大小的视频文件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EVD标准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还不在此,而是在于上游影视公司(八大影业集团)是否支持这个格式,容许以EVD格式制作影视盘片。如果不支持,EVD标准将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数字电视是中国政府寄予厚望的领域,几年前政府就一再表示,数字电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将把握这次机遇,一定要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许多年过去了,大家看到的是:有关数字电视的国家标准一推再推,2003年年底是肯定没希望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主持研发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两个小组分别在做数字电视地面标准。但是在2003年高交会期间的测试中,两个标准的测试结果均不理想,这使得数字电视地面标准再次蒙上阴影。
还有一个案例是WAPI。这是2004年年初,在中国IT业界划过的一颗闪亮的流星。说它是流星,因为它确实在天空留下了一道明亮的划痕,只可惜闪亮的时间太短了。WAPI是一个关于无线局域网安全方面的产品,当时曾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原定于2004年6月1日强制执行。对这个标准最害怕的显然是以Intel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如果该标准强制执行,意味着以Intel为首的芯片厂商将受到沉重打击,他们内置在CPU里的无线网络模块将必须再嵌入中国的WAPI标准模块,否则将不许在中国市场销售。这就迫使Intel一方面做中国政府工作,一方面求救于美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出面帮助他们。果然,在2004年4月中美高层商务会谈中,WAPI的执行被无限期推迟了。作为回报,美国政府放宽了对中国出口某些科技产品的限制。表面上看,中国政府拿WAPI跟美国做了交易,但实际上据知道内情的专家分析,事情并不那么简单。WAPI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的问题,即它采用的椭圆曲线加密技术并不是先进技术,而是美国人在1994年做出来又放弃的技术。这样来说,我们又是输在“技不如人”上面了。
应该说,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在标准方面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特别是在TD-SCDMA标准上,信息产业部不惜一再拖延3G在中国的发照时间,真可谓用心良苦。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似乎正在起作用,一些国际通信业巨头对待TD-SCDMA标准也有松动的迹象。照这种势头做下去,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迟早会登上世界的舞台,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十分艰辛的。
在“智能互联”领域,联想也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争促使这个标准能成立,至少要确立为中国国家标准。此事也使联想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联想希望申请国家标准的早期,曾经受到另一个国家标准的困扰。在2001年11月国家组织的“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中,下分为8个子工作组,其中一个叫“数字家庭网络平台”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的工作目标是:建立未来家庭网络平台与数字电视接收设备间的接口标准,实现设备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该工作组最早由长虹牵头负责,后来改由海尔牵头,再由11家单位组成核心成员,后来联想等另外11家也参与进来,变成了22家,但核心层始终是那11家。联想当时的想法是:积极参与“数字家庭网络平台”工作组的工作,争取将联想的标准融入家庭网络标准。但是这一美好愿望受到了11家核心成员的抵制,估计他们的意思是这些核心成员一起做了两年的工作,不希望轻而易举地被联想的标准所取代。在标准组一次决定选择以哪家标准作为基本蓝本的会议上,在各家代表发言后,未经过充分讨论,就匆匆举手表决了。结果按照11家的事先约定,联想的方案被否决掉了。事后曾有不满他们做法的一些成员向我们描述了一些内幕,也表示了对联想方案的支持。
在加入家庭网络标准落空后,我们改变了策略,干脆自成体系,单独成立一个标准组。其实认真说起来,两个标准并不是一回事,从涉及的范围到标准的内涵全不一样。但是这么大改动,确实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同意才行。经与信息产业部主管标准的韩俊副司长反复沟通,他同意开一个研讨会,请各方专家来论证是否应该独立成立标准组。经各方准备之后,2002年11月25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华北大酒店举行。双方各请了等额的专家,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主持下,双方分别进行陈述。经过陈述和答辩,结果出来了。绝大多数专家(包括一些对方请的专家)认为两个标准不是一回事,应该同意以联想为首的厂商联盟进行“智能互联”标准(后来简称闪联)的研究。在如此明确的专家意见下,科技司也没有立刻拍板决定,而是又拖了半年多才正式批准成立“闪联标准工作组”。
好在“闪联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没有影响“联想世界”的重大活动。12月3日,“联想世界”大会在联想集团总部召开。这次大会规模宏大,请来了政府领导、中外企业代表、重点行业客户、学术界人士等,目的是向世人全面展示联想的技术成就。相关部门在策划此活动时,真是费尽了心机,几十次修改策划案,最后好不容易在“关联应用”的口号下统一起来了,意思是把所有业务都和“关联应用”挂上钩。
不管怎样,那次大会是成功的。至少借着各界人士云集联想,向大家解释清楚了什么是“关联应用”,“关联应用”的概念从此世人皆知。
“闪联标准”的概念是立起来了,但是面临与TD-SCDMA、EVD等标准同样的问题,即将来能否被市场认可,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联想以及各方专家都清楚一点:迄今为止,与“闪联标准”类似的国际标准至少有两个。一个是UPnP,另一个是DHWG。前者是以英特尔、微软为首的400多家企业搞的大型国际标准,该标准的目标也是要做终端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此项标准已经投入了巨资,历时3年,是已经公认的国际标准。DHWG标准是由英特尔牵头,17家大型企业(包括微软、索尼、三星等,后来联想加入)共同组成工作组,其工作目标与“闪联标准”更加接近。在这种形势下,有没有“闪联”的生路是很难说的。有一点与大唐标准类似,“闪联标准”与两大国际标准相比,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的差距十分巨大。甚至“闪联标准”的投入规模还远不如大唐,假定UPnP标准联盟有5万人在研发,大唐的TD-SCDMA是500人,联想直接做闪联标准的可能不会超过50人。在资金投入方面,UPnP标准估计是几百亿美元的数量级,大唐的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联想直接用于“闪联”标准的投入应该在数百元万人民币以内。在这样力量悬殊的搏杀中,前景如何应该是可以预计得出的。
2003年夏季,在互联互通领域内出现了戏剧性的情形,其结果耐人寻味。6月25日,英特尔等17家企业宣布成立数字家庭(DHWG)标准工作组;7月17日,闪联标准工作组(IGRS)也宣布正式成立;8月21日,海信与英特尔一起,发布数字媒体适配器(DMA),可以实现家电与信息类产品互联互通,并且还与DHWG、IGRS兼容。一时间,这个领域显得非常热闹。联想在DHWG标准组中,海信在IGRS标准组中,又与英特尔一起搞了个DMA,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一切并非刻意安排的,他们之间也应该没有事先商量。那么只能认为,大家都普遍看好这个领域,都希望在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中间,有竞争也有合作,未来各种组合的融合也是可能的。不妨设想,假如“闪联”最终能融入到某个主流国际标准中,那也应该看作是一种成功。
“闪联”要想最终成功,恐怕有几大关要过。第一个是竞争关。“闪联”面对的首先是国际上公认的两大标准组织的挑战——UPnP、DHWG。其次还有一些国家区域标准的干扰,比如,日本就有至少两个家庭网络标准组织,涵盖了几乎所有日本大企业;还有像前文提到的中国“数字家庭网络平台”和“DMA”等。特别对于国际标准,我们的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了,如果这些标准的新版本涵盖了“闪联”的功能,那“闪联”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第二个是市场关。一个标准能否成立的重要标志是市场接受度,甚至一些并未成为标准的产品,由于被市场接受而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更多的例子是已经号称成为标准的产品,由于市场最终未接受,而成为事实上的“非标准”。“闪联”的理念是将未来的各种信息终端产品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里的涉及面太广了,至少包括IT、通信、家电三大领域的上千种产品。把这些产品都统一到“闪联”的旗下,难度是极大的。第三个是实现关。应该说“闪联”是个很不错的Idea(点子),但是这个Idea并非联想独有,从若干竞争标准的情况来看,世界上很多人都想到了同样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其实联想面临的更大风险是如何将“闪联”尽快从技术上实现,这是联想研发最大的软肋之一。在联想研发史上,一直不乏非常优秀的Idea,从许志平的技术中心,到高文与贺志强的两个研究院,都曾有过好想法。如果从Idea角度评价联想的研发,可能联想已经能与国际企业媲美了。可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Idea,而是如何实现,这方面联想与国际厂商的差距甚大。举个例子,联想技术人员在开发“数码像框”概念产品时,曾想到在存储卡里加入系统启动和简单编辑功能,相当于一个超小型的操作系统。这个想法在与供应商交流后,很快被对方实现了,并迅速申请了有关专利。一方面看,这似乎是有抢占联想Idea的嫌疑。可另一方面,对方是技术的实现者,专利拥有的一个原则就是“谁实现谁拥有”。所以即便打官司联想也不会赢。这个案例主要反映的就是联想的技术实现能力差的问题,而技术实现能力又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总的来看,闪联标准是联想有史以来一次比较有意义的研发实践。之所以说它有意义,是因为它将来在市场上不一定全面成功,只要是局部或者某段时间的成功就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这是联想研究院应该做的事,只是这类研发太少了,如果有20个~30个“类闪联”的项目,联想的研发就可以说到了一定的层次,或者说上到了第一个台阶。
§§第8章 技术战略
从公司R&D定位及指导原则看,联想给自己的定位不是高科技公司,而基本上是将公司定位在产品、应用技术这个层面。这个定位与联想愿景中的“高科技的联想”是有很大差距的。
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三星李秉哲会长在访问美、日后,有一点认识对他产生强烈刺激。他看到,日本虽然不产石油,可是并没有遭到经济危机的重创,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内尖端技术发达。至此李会长强烈意识到:三星未来要大发展,必须开发出自己的尖端技术。
当三星掌握了各种相关核心技术以后,不光是有效降低了它的产品成本,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点似乎更重要,就是在对技术深入掌控之上的深度产品创新。这种创新完全属于一种游刃有余的创新,它是那些不掌握技术的企业所远远达不到的一种境界。
这场论战对联想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它基本决定了联想给自己的定位和发展命运。从那以后,核心技术问题成了敏感话题,所有内部、外部对这个话题都敬而远之,甚至发展到谈“芯”色变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