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有50%的药物在被不合理地使用,全球死亡人数的1/3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在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治疗,19万人因此而死亡。那么又有多少人虽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却没住院治疗呢?确切数字无从得知,但据新华社北京2005年1月10日电讯,国家卫生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据此估算,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生病的人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况且,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个人自行到药店购药。这一切都表明,群众迫切要求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
那么,什么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呢?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预防、治疗疾病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作用和戒断反应。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药物方面的,另一个是服药者方面的。药物方面,在其上市之前,即使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试验,毒理学试验,以及从动物试验到人体实验等等,但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药物的所有不足并非都能在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在服药者方面则是体质上的个体差异与合理用药方面知识的欠缺使然。由此看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药物的不良反应现象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如何去规避,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服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医生处方、患者服药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在患者自行购药时,说明书几乎是是否可用此药的惟一依据。因此,服药之前一定要对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最好能逐词逐句地研读,以求万无一失。对自行购买的或他人赠送的,但自己不了解的药物在没真正弄明白之前最好不要服用。
其二,要掌握所服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表现,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的苗头立即停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是用药之后,尤其是在使用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之后,出现一些类似常见病、多发病的现象如身体不适感,口舌发麻、头痛、恶心、视物模糊、耳鸣等,或原有的症状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等等,这时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发生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及时向有关医生咨询,弄清原因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其三,就是要合理用药,只有合理用药才基本上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谓“合理用药”,同样是由服药者与所服药物两要素构成。就服药者而言,应当清楚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所患何病、有无合并症、是否是过敏体质,对何过敏等等;就药物而言,它的适应症、禁忌症是什么、服用时间、服用剂量、服用方法等等。只有两者配合好了,才能基本做到合理用药。
然而,病人之间的差异何其大,世上的疾病何其多,所用的药物何其杂,所以要将所有情况悉数枚举难乎其难。因此,在“合理用药”这一章中,我们只能将一些常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成用药指征、用药禁忌等几个方面知会诸君,谨供读者参考,不尽之意,尚祈谅解。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谨察间甚,以意调之。”即临证必须谨慎辨证,用心推敲,是什么病用什么药,否则,辨证错误必受药害。
一、关于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率,国外为15%~30%,国内为80%。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在“合理用药序”中我们所提到的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的19万人中,有40%的人死于滥用抗生素。这就是我们目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炎症是由细菌、病毒、软组织损伤或过敏等原因所导致,而抗生素仅仅适用于由部分细菌所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炎症,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反而会大大彰显其毒副作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抗生素只对部分细菌所导致的炎症有效,换言之,抗生素只能抑制对其敏感的细菌。由于抗生素对不敏感的细菌不能悉数杀灭,所以即便是细菌性感染,用上抗生素未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再者,盲目地使用抗生素,还必然会使对其不敏感的细菌因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抑制而趁机繁殖,或使外来的细菌乘虚而入,从而造成“二重感染”,尤其是在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配伍使用时,这种情况更严重。因此,一见到炎症就用抗生素是十分错误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致正常菌群的失调所谓菌群失调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之间失去了正常的调节与平衡,造成细菌种类、数量和寄生部位的紊乱。
正常人体的皮肤、口腔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细菌在免疫、营养、生物拮抗等诸方面对人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之间互生互克,从而维持了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保护了机体的健康。一旦抗生素进入体内,必然会清除对其敏感的细菌,导致敏感细菌死亡之前所寄生的部位被外源性或内源性耐药菌所占据,于是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造成了菌群的失调。
一般情况下,菌群失调之后,靠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自行恢复平衡,但若长期滥用抗生素,则必然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机体就会因菌群失调而出现中毒现象,此即上文所说的“二重感染”。二重感染重者会导致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20%~30%,伪膜性结肠炎就是其例证。
2.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人类重返无抗生素时代细菌曾使上千万人死于非命,正是抗生素的问世才使人类免遭灭顶之灾。但一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却只需要2年。所以说滥用抗生素将使我们重返无抗生素时代决非危言耸听,更严重的是耐药菌能在人群中传播,致使从来没用过抗生素的人,用上抗生素后毫无疗效,成为抗生素滥用的受害者。所以滥用抗生素既是十分严重的个人问题,又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3.损伤内脏抗生素即使用得合理,也或多或少地会对内脏有所损伤,遑论滥用了。如滥用四环素,可造成肝细胞的坏死,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肝功异常情况,甚至导致“药源性肝炎”;滥用氯霉素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甚至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复方新诺明能在泌尿系形成结晶损害肾脏,形成结石出现血尿。有些抗生素则具有耳毒性,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内耳,影响微循环损伤听神经,卡那霉素、新霉素也能损伤耳蜗神经。此外,上述药物以及青霉素、妥布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头孢霉素等还可以导致中毒性肾病、出现水肿、蛋白尿、血尿、尿比重降低、尿钠增多、血尿素氮与血肌酐升高等症,轻则使肾功能遭到损伤,重则可危及生命。
4.掩盖症状,加剧病情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如在无症状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之中,有41%的人是擅自滥用抗生素所致。
5.导致男子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加大了不育症的发病率。
6.激活病毒,使其加速复制,从而使病情复杂化。
7.破坏自身免疫力,进而诱发癌症。
鉴于滥用抗生素的种种危害,使用抗生素必须慎之又慎。这就是卫生部门要将抗生素列为处方药限制使用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呢?使用抗生素的具体指征是:明确诊断后的细菌性炎症。
从目前人们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来看,不少是在治疗感冒中使用,而感冒多系病毒感染,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如出现轻微的咳嗽,嗓子痛等症状时,不应使用抗生素。必须要用时,如扁桃体化脓了,可选用一些在临床中使用时间已久的口服抗生素。这里提醒大家的是,近年来支原体感染较为常见,因此,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疗效不明显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等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另外,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同为细菌性炎症,有的是厌氧菌感染,如能加服甲硝唑,疗效可以更好。
二、充分明了疾病的性质
由于对疾病的性质不甚了解而导致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临床中也屡见不鲜。例如感冒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病,但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却大有讲究。
一般来讲,感冒的初起阶段多为风寒外感,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清涕、轻微怕冷(或不怕冷)等,此时只要比平日多喝一点水,饮食清淡一些,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绿色蔬菜,注意休息就可以,完全不必吃药;若有流感出现,除了在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之外,也可用板蓝根、大青叶或鱼腥草之类具有抗病作用的中草药煎汤或沸水冲泡代茶频饮以作预防;若有发热、咽干、鼻塞等症状,说明表邪已有入里的趋势,寒邪既将化热,除了多补充水分,还可以服用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或苦甘冲剂之类具有清热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以缩短病程;如内热已成、体温较高之时,则在抗病毒的基础上,重用清热解毒之品,中成药可选用感冒退热冲剂、银柴冲剂等等。
由于感冒系上呼吸道感染,所以,感冒之后咳嗽最为常见。如何正确选用止咳药也必须细细斟酌。若外感初起即咳,同时伴有风寒束表的症状(如怕冷、流清涕等)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或杏仁止咳糖浆之类;如果已有热象了(如口干咽痒、微微发热)就要选择牛黄蛇胆川贝液了。而对干咳无痰的,可用梨膏之类的止咳药;对久咳不止者,就应该考虑服用强力枇杷露了。
以上我们通过感冒之后的几个用药的例子,说明用药必须首先明了疾病的性质,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反之,对疾病不了解就盲目用药必出大问题。如急性喉炎,因喉头水肿,该病早期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如按感冒治,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危及生命;再如腹泻,腹泻只是一个症状,造成腹泻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细菌感染后的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可能是过敏性肠炎,甚至还有癌症的泄泻等等,如果不明白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一律用黄连素显然不妥;又如胃痛,其实导致胃痛的原因也很多,如炎症、如痉挛等等。正确的治法还是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性质,找出导致胃痛的主要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用药。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却不分青红皂白,一见到胃痛就吃止痛片,结果越吃胃越痛。
总之,用药之前必先明其病:明了疾病的性质,是什么病才能用什么药;明了该症状之所以出现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一句话,必须明了用药的指征,否则,合理用药无从谈起。
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质的差异。如感冒之后适当服用一些有助于减轻症状的药物未尝不可,但若系过敏体质就要小心了。如有报道称,有人就因感冒之后服用感冒清而出现血小板迅速下降,全身出现出血性紫癜的现象,停服感冒清之后症状消失,这就是过敏体质使然;另外,对一些特异质的人用药就应更加小心。这些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该药所应有的作用完全不同。对于其他人即使用到中毒量也不会出现的反应,在这些人身上即使使用很小剂量也会出现。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在质上的差异就叫特异质。它是由于基因存在被称为“SNP”的微小差异所导致的。对这种差异,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改变,因此我们只能去顺从它,如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就不要服用复方新诺明;使用青霉素事先必须做皮试,否则就可能会因过敏反应而出大问题等等。
其次,合并症的有无,原有基础疾病的性质等等同样是用药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曾患胃出血的病人,如果贸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就很有可能诱发胃部再次出血;因为此类药物对胃壁刺激性较大,可加剧或促使胃黏膜的病变,从而导致再次出血。再如缺铁性贫血可以服用硫酸亚铁,但若同时患有消化道溃疡,最好改用右旋糖酐铁,因为后者既可以补血又可以把对消化道的刺激降到最小。
总之,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病人,用什么样的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所以要做到合理用药必须考虑周全。大体上说,除上述两点必须要想到,病情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用药自有不同);季节的变迁(如夏天多湿,原则上不宜滋阴;冬季天寒,原则上不宜清热);年龄的大小(老年人不宜用猛药,儿童自有儿童的专用药物);病程的长短(病程长者只能缓图;病程短者可急攻);甚至连性别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如南方人或女性,禀赋柔弱;北方人或男性体质强悍,用药自然有别)以及是否经期、怀孕与否等诸多因素都在用药指征这个大范畴之内,都是选药、用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才算大体上做到了指征明确,合理用药才有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