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勿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我们的先人告诫我们,用药要注意药物剂量的大小,“勿使过之”,否则就会“伤其正”。
从临床实践看,决定药物剂量的大小有许多因素,如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病情的轻重、药物被机体吸收的程度和排出量的多少等等。一般而言,年龄越大,肾功能就越差,对药物本身和其代谢产物的滤过率也就越小,同样剂量的药物对身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当然也就越大。因此,年龄越大,允许给予的药物的剂量也应该越小。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用药时就应减少成人用量的1%。60岁以上用成人剂量的1/3;70岁以上用1/4;80岁以上用1/5.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为了落实这一建议,在临床中我们认为起码有两点应予注意。
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用药剂量
药物进入体内能否起到治疗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这就要求我们用药必须要有足够的量,剂量不足,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有时会适得其反。例如我们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细菌性炎症患者,因为担心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而服用量不足。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当然,超量用药更非所宜,因为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毕竟有其限度,超量服用,除去加大排泄量之外,只能给机体造成伤害。如利多卡因血药浓度过高可导致嗜睡、行为异常、定向障碍;硝酸甘油用量过大则会造成血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过度降低,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律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肌耗氧量,不但起不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反而会诱发心绞痛或加剧心绞痛。所以说,用药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必须适量。
那么,适宜的药量如何去把握呢?
首先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使用很小的剂量就可以产生很明显的药效,用量稍大,尽管还在常规用量之内,但已出现中毒反应。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药物高敏性”。对药物高敏性患者,用药必须要少,一般应在常规用量的1/2处试探性给药,其后视其药效及反应逐渐加量减量;与此相反,有些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比较低,给予常规用量药物根本显示不出治疗作用,甚至用至中毒的剂量患者仍能接受,这种现象叫“药物高耐受性”。对这种患者而言,他们并非对所有此类药物都有高耐受性,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改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耐受性低的药物。实在非用这种药物不可,也应调整剂量,避免出现药物成瘾性。
其次,要做到适量用药要在用药之前通过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所服药物的组成,避免同时重复服用含有同一种成分的药物而造成超量服用,出现问题。例如目前市售的治疗咳嗽、感冒的一些非处方药感冒片都含有一种叫做右美沙芬的成分,而右美沙芬超量,轻则会造成大脑损伤或出现心律不齐,重则可导致死亡。
总之,药物剂量必须得当,否则,轻则有损健康,重则危及生命,这是被不胜枚举的临床实例所反复证实了的。
二、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增减药量
由于具体的用药情况千差万别,无法对其进行逐一阐述,所以只能举例说明之。
(一)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增减药量
1.平喘药晚间用量宜稍大,因为凌晨2点是机体对致敏因子的敏感期,特别像氨茶碱,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白天明显强于晚上,所以晚上的用量应比白天稍多一点。
2.人体对洋地黄的敏感性晚上比白天高40倍,因此,晚上使用洋地黄及其制剂时一定要减量,否则就会导致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力衰竭。
3.服用制酸、抗酸药如胃舒平、乐得胃等,临睡前最好加服一次,因为胃酸的分泌高峰出现在夜间。
4.降压药如果需要晚上服用,最好能减量。因为血压在夜间比白天要低10%~20%。
5.服用镇静药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视药效情况再逐渐加量,否则后果难以预测。
(二)根据年龄的大小增减药量,年长者用药宜轻、年轻者用药稍重。
(三)根据体质的强弱增减药量,体质强者药量稍重,体质弱者药量宜轻。
(四)根据疾病的久暂增减药量,久病者药量宜轻,初患之疾用药宜重。
(五)根据性别。
(六)根据地域。
总之,用药的剂量要随变化的情况而变化,不必拘泥于一格,这一点无论对医生还是对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