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耀
(西北大学中德企业管理研究所)
西部地区落后于沿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落后,西部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有效利用中央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市场导向和优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及与其相匹配的各种政策措施,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来促进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角,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微观市场基础。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小企业
由于较之于大企业所特有的优势,加上不同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同要求、专业化分工的多维度延伸以及人们消费需求多样化偏好,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方式正由“少品种、大批量、高耗低效、固定款式、单制定做、多库存慢交货、外延扩张”的单个企业刚性集中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低耗高效、弹性款式、多制定做、按需设计、零库存快交货、内涵扩张”的网络柔性生产方式转变,这样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生存空间,使得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创造国民收入;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③出口创汇;④繁荣市场;⑤增加财政收入;⑥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⑦促进产业组织结构演进中的分工和协作,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因此,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美国硅谷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美国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及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日本从1949年起颁布的30多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战后经济的起飞。而英国的“大工业论”、“中小企业淘汰论”则是其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西部地区落后于沿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落后,主要表现是:①西部中小企业比重低,中小企业在西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而沿海为69%;②规模小,沿海中小企业的规模大约是西部地区的3.3倍;③西部中小企业单位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增加的劳动力低;④西部公有制中小企业比重高,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比重低;⑤技术装备水平低等。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目前尚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前期的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西部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西部优势产业中,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烟草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军事工业、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木材以及竹材加采运、饮料、印刷、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造、医药、黑色金属冶炼以及延压加工、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纺织工业、建材、电力、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农业中的优质烤烟、油菜籽、糖、桑蚕茧、中药材、茶、畜牧业、商品棉等产业。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角,为实施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最坚实的微观市场基础。
目前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与沿海中小企业发展初期不同的约束条件。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是:①市场环境严峻。沿海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属于供给约束的短缺经济,大多数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填补供不应求的缺口和不断出现的市场热点获得很大空间。现在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是结构性的相对过剩经济,大多数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业已饱和,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开工不足。而且,目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各种区域化贸易壁垒的形成和不断强化以及各类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空前规模的兼并浪潮等也表明全球经济正在趋于新一轮的结构性过剩。有数据表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就已经过剩1/3.②面临加入WTO的挑战。沿海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年,国内市场处于高保护状态,沿海主要通过实行变通的优惠政策实现对外开放,幼稚产业的发展则处于被保护状态。现在面临加入WTO,未来十年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将越来越容易,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西部中小企业承受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险意识、综合实力和实际操作技巧与沿海地区差很大距离,而加入WTO后原来沿海中小企业发展初期所能运用的优惠政策难以再用到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幼稚产业很难再得到那么大的保护。③西部地区改革相对滞后,人们的开放意识还有待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较低,对外开放水平与沿海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④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线密度、货运周转密度、通讯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地区。关于市场需求、议定价格、技术标准、环境要求、新的细分市场和信息不灵,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进程慢,现代化大城市比重小,非农人口比重低。⑤西部地区要素结构不合理,要素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劳动力素质偏低,高素质劳动力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素质劳动力配置的官本位倾向严重。科技资源比较雄厚,但适用技术、可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技术不多,科技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资金缺乏,资金投向不按市场效率标准,效率高的非公有制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群体缺乏,西部地区储蓄率、积累率、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低,加上沿海优先发展的“极化效应”,使更多的要素流向了沿海地区。⑥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在GDP中份额大,但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高,生态环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所以第一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小。第二产业在GDP中比重低,工业基础、工业资本金、固定资产总量远远低于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产业结构过于重型化,轻工业偏轻,重工业偏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而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大于沿海地区。在重工业内部,产品附加值低的采掘业和原材料比重高,加工业比重低,产品加工层次低,而且由于基础产品价格低、下游加工性产品价格高,使得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贸易条件恶化。⑦西部地区出口产品普遍以高耗能、粗加工的资源产品和原料型农副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限,再加上到口岸的交通不便,平均运距较远,成本高,西部中小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其他还有诸如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重复建设严重、工业配套能力较差、配套资金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不利于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是:①我国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重要能矿资源的接替基地,“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工程已经启动,未来5-10年它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时期还形成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旅游资源丰富,人口多,市场大,有充裕的、成本比沿海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②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加速调整,比如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沿海一些资源密集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传统加工产业已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由于西安、重庆等西部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教育中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很有潜力,这使得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可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③党中央发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号召,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快,投资环境不断趋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科教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央集中的财力也不断增长,中央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④国有企业、要素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深层次改革正在不断向前推进,这将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家计委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九五”期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了5亿吨大关,实现了粮食的总量平衡,这为西部地区加快转换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未来5-10年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趋于成熟,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产业结构新格局将逐步形成,产业组织结构会得以优化,这为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宏观经济条件。⑤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有效拓展了西部地区可贸易资源和产品的市场交换空间,“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对外依存度将会稳步提高,我国加入WTO后,西部地区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更加便利。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其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因为西部地区有一半省(区)与其他国家接壤,为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以及与毗邻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我国西北地区在和独联体国家构成的次经济区中就拓宽了发展空间。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10年间我国经济将从过去以发展消费品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进入以发展高加工度、高科技含量投资品产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借以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西部地区有其装备工业的雄厚基础。⑦煤炭关井压产以及钢铁、炼油、水泥等产业的“关小”给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肃清了市场环境,对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西部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大量的集体企业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内部股与外部股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持股不均等引起的矛盾以及合作制实行“一人一票”的企业民主管理与股份制“一股一票,同股同权”的矛盾突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处于制度安排的原始积累、渐进完善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西部老工业基地再就业工程滞后,职工分流难,再加上改制中在提留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后,有的企业资产甚至变为负资产,导致企业改制难。西部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企业破产难。
2.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企业管理混乱,经营业绩差,亏损严重。企业负债率偏高,“三项”不良贷款、欠息占商业银行同期“三项”不良贷款余额、应收未收利息的比例高,严重影响银行向中小企业增加信贷投入。
3.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倒闭率高、资信度差,所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对于大企业要严格,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条件又比公有制企业贷款条件严格,尤其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采取“授权授信”措施,大部分县市行已没有多少贷款权力,这更加大了分布于广大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从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获得长期或短期资金支持的难度。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西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又很缓慢,截至1999年底,西部10省、市、区和广西、内蒙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9家,资产总规模仅688.6亿元,不及浦东发展银行一家的资产总量,这样导致西部中小企业陷入了很深的融资困境。
4.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落后,条块分割,机构繁多,职能交叉,计划体制色彩严重,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三乱”越严重,企业负担过高。在“抓大放小”过程中,仅仅对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感兴趣,政策、资源都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5.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小而全”、“小而散”现象严重,小纺织、小酒厂、小造纸、小水泥、小钢铁、小炼油、小火电、小煤窑等遍地开花,专业化分工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严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导致总体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恶化。
6.市场竞争行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价格恶性竞争不时发生,甚至发生到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恶性倾销以挤垮国内竞争对手的地步,尤其是一些国有中小企业的恶性倾销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更使大量国有资产在恶性价格竞争中流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难,为大企业配套供货的中小企业的货款普遍被拖欠,而且大企业支付时又以实物抵货款,实物价又高于市场可比价,大企业的这种交易垄断地位使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
三、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建立西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解决目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利用担保这种金融杠杆工具,扩大财政政策效应。担保体系的建立应以省和地市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同时支持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非赢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适时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完善以“基层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作为最后担保人的全国性再担保”为基本框架的担保市场体系,提高地市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有效分散地市担保机构的风险,增强商业银行的协作信心。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建应由政府牵头,以货币资产或国有存量资产入股,联合其他经济实力强、市场形象好、资信度高的市场法人共同组建(包括外资,因为其有很好的管理担保公司的经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严格按照公司制要求规范运作,形成良好的资产评估机制、监督机制、风险规避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盈利机制。要避免成立国有独资的担保公司,政府对股份制担保公司的指令担保、摊派担保。在组建初期,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担保公司税收方面的优惠,比如担保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规定优惠部分资金列入资本金,在适当时候政府可以转让股份退出。支持商业性的担保公司在代偿后通过“债转股”等方式进行混业经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拓展具有担保性质的业务。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积极发展竞争性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目前西部地区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规范管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县级行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利率浮动、贷款期限优惠和宽限期优惠办法,拓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在坚持“效率”标准的前提下,突破所有制限制和行业限制,选择有市场、有产品、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成长前景好、赢利性明显、资金回笼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知识型、科技型、创业型、环保型、特色型(小而优、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快、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配)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支持。可以探索进行贷款授权信用担保,即申请贷款信用担保的可以直接到协作银行办理手续。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在主板、二板市场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或者发行债券。在西安、重庆等中心城市积极进行企业法人间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广泛吸收各种社会民间资本对西部中小企业的投资,帮助西部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获得沿海和外商投资。
2.建立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适当给予中小企业财政、税收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支持创新型、就业型、环保型、民族特色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缴纳率,建立完整统一的养老、失业、医疗、房改、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费改税”,治理“三乱”,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增加政府采购和公共工程招投标中中小企业的比重,为其竞标提供指导服务,也可以要求中标的大企业把部分产品和配件的生产以分包制的形式由中小企业生产;加快中小企业的出口退税,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中小企业生产替代进口产品以及进口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高精尖机器设备给予关税优惠;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根据财力情况,增加政府预算中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业资保,即当科技人员申办高新技术企业初注册资本金不足时,可提交风险投资或者担保公司出具的注册资本金在一定时间内到位的担保证明,不用提交验资证明,注册资本金按担保书中担保的数额进行注册登记。
3.西部地区的公有制中小企业要深化改革,转变机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联合、改组、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方式放开搞活。
4.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现有工业基础,尤其是在西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组和改造中,引导大、中、小企业间形成合作竞争型企业协作网络,借以充分体现分工协作的好处,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等内部要素资源通过共享而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和政府共同形成极具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大企业淘汰的设备、技术和工人等要素向中小企业流动;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联系的信息通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签订合同的效率;纵向一体化程度过高的全能型企业在纵向分解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剥离出去由中小企业提供,在“抓大”的同时,建立起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小企业群;在西部农业发展中,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农协+农户”的协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
5.引导并鼓励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使这些企业间的自律、互助合作组织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角,借以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中小企业间的联系、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维持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工作,协助落实各项政策;为中小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专家咨询系统,给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R&D、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辅导;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技术服务体系,比如“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中等实用技术开发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供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服务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获取的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等通道,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新产品、新技术、国内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的信息。
6.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西部地区应积极探索建立专门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规范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通过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产业指导,研究与争取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信息等多种咨询服务,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经营状况、赢利水平、产品供求、成本价格等,微观上分析企业经营动向,进行企业诊断并制定指导计划,聘请技术专家、财务管理专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给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筹建中小企业法律援助机构,规范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优化西部人才配置结构,引导各类人才流向经济主战场,逐步改变西部地区人才配置的“官本位”取向,提高人才配置效率;推动大中小企业间的市场性合作,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西部中小企业与沿海省、市以及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西部现有各种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部全国惟一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的作用,促进包括农业企业在内的各类中小企业发展。
7.其他相关政策支持,包括:①国家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反垄断法》;②推行“一厅式”办公,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点对于财政供养人口多的西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③消除政策中的所有制歧视,放松一些产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所有制歧视;④鼓励西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加快由审批制向资格登记备案制的过渡,为西部中小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⑤适当放宽西部地区有关限制性外商投资项目的政策和相关审批权限;⑥西部地区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重复建设,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地方政府不再成为投资主体,而使市场和企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投资主体,同时,以区域化的产业政策、产业化的区域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市场投资,有效防止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复建设。
8.制度创新是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制度创新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段时期以来,在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讨论中,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增加资本投入上,殊不知一个企业的成长、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技术、制度创新等要素匹配开发与协调均衡发展的结果,如果只有一个要素的超常投入,比如只有资本投入的增加、舆论和政府的超前启动,其他诸如技术、制度创新和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的投入跟不上,那么“窄桥原理”、“木桶原理”的短板决定论和经济学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必将很快发生作用,因为决定一个系统成长与演化的是慢变量和落后变量而非快变量,虽然快变量有时也可以带动慢变量。比如债转股过程中,不少就只重视要钱,而忽视了其他要素的匹配发展,尤其是对企业机制的市场化转变重视不够,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最大改观。所以西部大开发中,在启动资本投入、政府行为和舆论引导等快变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创新、机制的市场化转变、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慢变量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