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00多人的乐队中,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但也混进了乐队。因为每次演奏,都是齐奏,他就躲在后面,鼓着嘴,晃着头,假装吹的样子,结果谁也没有发现他的假相。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泯王也欢听吹竽,但他不喜欢齐奏,而喜欢听独奏。
有一天,齐泯王宣布以后不许齐奏,要独奏,让吹竽的人按顺序,一个一个吹。这时,南郭先生慌了手脚了,他看再也混不下去,便偷偷地溜走了。
[简评]没有真才实学,光靠侥幸混事,最终混不下去的。
(第二十一节)鹬蚌相争
河边上,一只蚌爬上河滩,张开甲壳,正在舒服地晒太阳。
这时,一只鹬掠水而来,用尖尖的嘴啄食蚌肉。
蚌感到异常疼痛,忙合拢它的壳,坚硬的甲壳像钳子一样夹住了鹬的嘴。
鹬和蚌谁也不肯罢手。
鹬有恃无恐地说:“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活不成了。”
蚌反辱相讥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早晚也要死。”
鹬和蚌就这样争持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不久,一只小船悠然而来,渔夫伸手把咬在一起的鹬和蚌抓了起来。
[简评]两者不和,坚持争斗,第三者就会乘机而来,两者势必受其所危。
(第二十二节)自相矛盾
矛和盾都是古代的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长枪,盾是用来护身的盾牌。
有个人在市上叫卖矛和盾。
他先夸他的盾如何坚韧,他说:“任何锐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接着,他又夸他的矛如何锐利,他说:“它没有刺不透的东西。”
这时,一个人接过他的话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这一问,把那个卖矛和盾的人问得哑口无言。
[简评]卖矛盾者,他在夸赞矛最利、盾最坚的同时,无意中又互相否定了它们的利和坚。显然,卖矛盾者所说的话,前后就是“矛盾”,互相抵触。
(第二十三节)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出名的美女叫西施,她目若秋水,情态迷人。
只是,西施身体有个弱点,患有心病,病疼的时候,她不得不皱着眉头,捂住心口。
与西施同村有一个丑女,偶然看见西施皱眉捂心的举止,显得那么娇柔,又那么令人青睐,就认为,这样一定很美。于是,也学着皱眉捂心。谁知她皱起眉头,捂住心口,一出门,人们见到都怕,有的人连忙关上门,不愿出门碰到她,有的即使在路上碰到她,也赶紧拉着妻儿,走远道避开她。
[简评]不顾本身特点,盲目仿效别人,不但难得美丽,反而大增其丑。
(第二十四节)螳螂捕蝉
园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只蝉。这只蝉伏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振翼鸣叫,一边吸饮着清凉的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准备捕捉蝉儿,没想到一只黄雀已在它的身旁。
黄雀伸长脖颈,打算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大树下有人拉开弹弓正瞄着它。
这三者,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后患的。
[简评]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
(第二十五节)杯弓蛇影
乐广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一位来往密切的朋友。
后来,分别很久,一直没有再来。
乐广前去问他缘故,那位朋友说:“上次在您那儿作客,蒙您设酒款待。我刚端起酒杯要喝,看见酒杯里竟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喝了后就病了。”
当时,河南郡衙署大堂的墙上挂着一张角弓,漆画成蛇的样子。乐广心想,怀中的蛇一定是角弓的影子。
于是,他仍在上次饮酒的地方摆下酒席,又请那位朋友来喝酒。席间乐广问道:“杯中又看到什么东西了吗?”那位朋友说:“啊呀,和上次见到的一样。”乐广听了哈哈大笑,他指着墙上的角弓,告诉朋友说:“酒杯中的蛇,就是它作怪!”接着,乐广把墙上的角弓取下,再叫朋友举杯瞧瞧,朋友举起杯来,左右端详,再也见不到那可恶的蛇影子了,这才恍然大悟,立刻消除了顾虑,积久的重病马上就好了。
[简评]不明事物的真相,就会疑神疑鬼,妄自惊慌,一旦弄清事物的真相,一切疑虑就会自动消释。
(第二十六节)州官放火
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州官姓田名登。他有一个忌讳,就是不准属下官吏和百姓直呼其名,也不准写,即使同音字也不得用。倘若触犯他的名讳,必定受到怒责。
他的部下及兵卒因触犯他的名讳而被责打过。
元宵节那天,按民间风俗要放灯三天。为此,州衙门要提前发出布告,通知家家户户做准备。写布告的官吏不敢写“灯”字,因为“灯”与“登”同音,就这样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布告贴出来后,大家一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简评]岂有此理!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
(第二十七节)胡须风波
清朝的时候,胡希吕主持江苏的科举考试。点名入场时,他认真地逐个查对面貌册。凡是面貌册填“微须”的,他一律作“无须”论,把那些嘴上留一些胡子的人通通当作冒名顶替,不许进场,吓得许多人连夜到理发店去剃了胡子。
有一个大胆的秀才不服气,胡希吕要赶他,他却赖着不走,并且反问道:“请问大人,为什么要赶走我?”
“你冒名顶替!”
“为什么我是冒名顶替?”
“册上填的是‘微须’,你却有须!”胡希吕声色俱厉。
“大人息怒。‘微须’就是‘有少须’嘛。”
“笨蛋,你的书读到牛肚里去了?朱注:微,无也。你居然连这也忘了?”学使大人气得连颌下那撮山羊胡须也发抖了。
“生员不敢。不过,照大人说,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无服过宋’了。圣人脱得赤条条地一丝不挂。这又成何体统啊!”
话声未了,肃穆的大堂上下早扬起了一片忍俊不禁的笑声。
[简评]学使大人胡希吕,他核对面貌册的工作是够“认真”的,自己定下的考场规矩也够明白的,凡“微须”一律当“无须”。可是,最终因“微须”
问题被弄糊涂了。这是胡希吕不顾一词多义现象,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第二十八节)错杀爱犬
13世纪时,北威尔士王子列维伦有条忠实而凶猛的狗——盖勒特。
一天,王子出猎,留狗在家中看护婴儿。他回来后,看见血染被毯,却不见婴儿。这时盖勒特一边舔着嘴边的鲜血,一边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惨叫一声,惊醒了熟睡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
王子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原来盖勒特为了保护小主人,咬死了恶狼。王子悲痛万分,把狗葬在自己的公馆里。
[简评]情急失理智,糊涂弄错事。
(第二十九节)工匠搬家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左邻住着一个铁匠,右邻住着一个铜匠,每天打铁敲铜声,闹得他不能安心读书。
一天,他找铁匠、铜匠商量:他愿拿出一笔钱,请他们两位搬家。铁匠:铜匠都答应,并且表示当晚就“搬家”。
谁知第二天天未亮,丁丁当当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简评]耍赖皮会欺人一时,但不可欺人一世。
(第三十节)农夫与僵蛇
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被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怀里。那蛇受到温暖,回复了他的本性,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农夫被害死了。
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的,我怜惜了恶人!”
[简评]对恶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第三十一节)公鸡和珍珠
公鸡在肥料堆里搜索,找到了一颗小珍珠。
“这又有什么了不得?”它说道,“简直毫无用处。人类把它看得那么珍贵,好不愚蠢!依我看来,老实说,搜到一粒大麦,我要高兴得多:大麦虽然不及珍珠好看,然而可以吃饱肚子。”
[简评]不要以为对自己没用的,就都是废物。
(第三十二节)狼和小羊
一只小羊,在大热天走近小河去喝水,它正好碰到一只饿狼在那儿徘徊。狼吆喝道:“你好大胆子,竟用你的脏鼻子,把清水搅浑浊了!”
“狼大王,我是在离开你一百步的下流,怎么弄脏你的饮水?”
“这样说,倒是我撒谎了!你这混蛋!两年前,我从这儿走过的时候,你就站在这儿骂过我。”
“大王,我还不满一岁呢。”小羊答道。
“那么,一定是你的哥哥。”
“我没有哥哥,大王。”
“哦,那就一定是你的朋友,再不然就是你的亲属;总之,你们羊类,还有你们的猎狗和牧人,都想谋害我。为解我心中的仇恨,我就要跟你算帐!”
“可是,我哪儿得罪了你?”
“别废话!你以为我有闲功夫来细数你的罪状,小畜牲?你的罪状就在这里,我要把你吃掉!”
于是狼就把小羊拖到树林深处去了。
[简评]强盗的逻辑就是血口喷人。
(第三十三节)不要说谎
从前,有个小孩子经常到山上去放羊。
一天,他觉得没有什么好玩,就对着山下大喊:“狼来了,狼来吃我的羊了!”
正在耕种的人们,听到喊声,赶快冲到山上去。
孩子见到一个个满头大汗,却大笑着说:“你们受骗了,我是闹着玩的!”大家批评他:“以后不要说谎了!”
过了几天,孩子忘记了大家的劝诫,又大声喊了起来:“来人呀,狼要吃我的羊了。”大家又跑上山去,孩子捧腹大笑说:“你们又受骗了!”大家非常生气。
又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孩子很害怕,拼命地喊:“大家快来呀,狼吃我的羊了!”
大家又以为他骗人,没有谁理他,结果狼把羊全部吃光了。
[简评]以说谎为能事,结果只能自找苦吃。
(第三十四节)对对子
大约在30年代初,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原题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要求考生对句,考生看了试题,无不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都是新式中学毕业,没想到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只好乱对一通。于是《西游记》中的人名都写出来了,什么“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甚至有的一怒之下写了“王八蛋”三个字。这当然都吃了鸭蛋。只有一个考生以“胡适之”作对而得了满分。而标准的答案则是:祖冲之。
以姓氏“祖”对“孙”,以动词“冲”对“行”,以虚词“之”对“者”,十分工整、贴切。
[简评]对对子是我国文苑上一朵智慧的奇葩,它讲求平仄、对仗,乱对一通就会闹笑话。
(第三十五节)盲目的结果
句章地方有一个农夫,最爱贪小便宜。有一天,他听见墙脚干草堆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便伸进手去一摸,原来是一只肥肥的野鸡。他得了这一份意外之财,高兴到了极点。
第二天,干草堆里又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了,他以为又是一只肥肥的野鸡送上门来,赶快伸手去摸,却被狠狠地咬了一口。
原来,那里面不是野鸡,而是一条毒蛇呢。
[简评]见利忘害,必将受害。
(第三十六节)糟粕总是糟粕
有一个人,喜欢谈佛法,和别人辩论,一定要把别人驳倒才罢休,自以为对佛法很有研究,自满之至。
郁离子对他说:“从前鲁国人不会酿酒,只有中山人能酿好酒,鲁国人向他们讨酿酒的药方,中山人不肯给,有人从中山回来,偷偷地带了一些酒糟,便把中山的酒糟浸在鲁国的酒里,自夸是按照中山的药方酿制的好酒,去喝酒的人都信以为真。有一天,酒糟的原主中山人恰巧经过这里,听说有好酒,想喝几杯,刚喝进口,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笑着说:‘我吃出来了,这酒是用我的酒糟泡制的,哪里是什么好酒呢!’现在你把佛法对我夸耀,虽然只好由你,真正精通佛法的人,要笑你不过是偷了些糟粕罢了。”
[简评]糟粕总是糟粕,无论你怎么吹嘘,它始终不会变成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