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一直既是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又是其后果。技术是科学的出发点,因为科学的发展和阐明常常是因为观察工具的改进而引起的。(我们可提醒读者注意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或者甚至X射线的发展)技术是科学的后果,因为只有在深入理解某一特定领域的基础上,自然力的技术开发才具有普遍的可能性。
——海森堡
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
——伽达默尔
社会角度是我们理解科技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因为科学技术是以社会作为基本存在基础的,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系统,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想象的、非现实的东西。在这一章,我们将主要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成果,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和特征。
(一)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随着自然科学影响的扩大以及科技文化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人类社会与科技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以其为基础的科技文化越来越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文化进化的水平与程度,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文化的决定性部分。
我们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和古代人有何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差别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继续提问,造成我们在绪论中提到的那些差别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那么,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
有!那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载体的差别。同样都拥有技术,但古今差别还是那么巨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方式的差别,社会形态的差别,社会与科学技术结合方式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表现与作用也不相同。当然,社会形态的差别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无法详细分析。不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较之于古代社会,它表现为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方面,这些基本精神都有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马克思在考察这一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近代科学的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与科学,特别是与物理学的应用有直接的联系。从早期学术圈的纯理论研究,到近代工业革命,科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它超越了传统国界,超越了行业,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共有、共享的主流文化。人们也逐渐由此意识到,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它与社会诸因素有着复杂的联系。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革命的发展,势必将引起社会、物质、精神方面的变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当时社会价值观,而社会价值观又反作用于科学,两者之间达到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科学技术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器物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文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中心问题,只有通过人的现代化,才能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们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关键和中心问题是人的观念现代化。
现代化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改变,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是人类文化理念发生根本动力。这一部分我们在第四章已经有了相关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在器物和制度层面,科学技术直接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物质和组织形式两方面的条件。科技革命首先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的素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马克思在考察历史的时候特别强调“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这种革命的作用是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等多方面的。在思想观念上,人们把科学的看成是理性的,勇敢地运用理性首先在于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就是开始向有学识和有理性迈进。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来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生产工具的革新,它同时也促进了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生产过程中的系统论观念和控制论观念,生产管理中的最优化原则,生产规划中的统筹学等新思想无不是科学进步的直接体现。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对生产方式科学化的有力概括。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现代社会依靠科技的发展和对生产力的调节,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分化和精确化,这又为社会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了惊人的飞跃。现代科技革命不仅是一次自然科学理论意义上的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人类思维和社会的革命。由于科技革命的内涵和范围广泛性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推动作用,它已突破了纯粹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范围和意义,它更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方面。它不仅会冲击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也会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冲击和涤荡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全面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深入人心,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预示了“科学春天”的到来。
(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内含
科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成果,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代科学作为在历史上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重要力量,它主要以两种方式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其一是作为“社会生产力”起作用,科学技术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二是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来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理念,也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把科学技术比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有力杠杆,他在研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方式时,就敏锐地发觉科学力量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断言科学技术是“潜伏在社会劳动里”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当科学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并入生产过程时,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当科学并入生产,即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时,它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还以深刻的眼光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大工业技术基础的建立是科学技术变成直接生产力的历史条件。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科学与技术日趋紧密结合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前设,“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哈贝马斯强调说,“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一体”,即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最主要的标志。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的,而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潜在性的特征日益凸现,科学与技术常常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并且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的物化。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所以科学和技术共同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即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生产力的新的契机,并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充当了“第一性”要素。这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科学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并入生产过程时,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当科学并入生产,即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时,它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马克思还以深刻的眼光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大工业技术基础的建立是科学技术变成直接生产力的历史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生产的发展决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反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对这一部分的进一步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下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