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类手法
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以拇指的内力进行缠绵推动的方法,是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自然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左右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端或罗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其次,由一指禅推法变化而来,利用拇指偏峰和指间关节进行一指禅操作的方法,名为一指禅偏峰推法和一指禅屈指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变化运用。
一指禅偏峰推法的操作方法为:以拇指偏峰部着力,拇指自然伸直并内收,余指掌指部伸直。腕关节微屈或自然伸直。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唯其腕部摆动幅度较小,有时仅为旋动。
一指禅屈指推法的操作方法为:拇指屈曲,指端顶于食指桡侧缘,或以罗纹面压在食指的指背上,余指握拳,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一指禅推法操作时要求施术者姿势端正,精神内守,肩、肘、腕各部位贯穿一个“松”字,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将功力集中于拇指端,才能使手法刚柔相济,形神俱备。
1.沉肩:肩关节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不要耸肩用力,以腋下空松能容一拳为宜。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肘部不要向外支起,亦不宜过度夹紧内收。
3.悬腕:手掌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放松的基础上,尽可能屈腕至90°。腕部在外摆时,尺侧要低于桡侧,回摆到最大时,尺、桡侧持平。
4.指实掌虚:拇指端自然着实吸定于一点,切忌拙力下压,其余四指及掌部要放松。握虚拳。前臂摆动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轻重交替作用于体表,外摆和回摆时着力轻重为3:1,即“推三回一”。
5.紧推慢移:是指一指禅推法在体表移动操作时,前臂维持较快的摆动频率,即每分钟120~160次,但拇指端或罗纹面移动的速度要慢。
【注意事项】
1.一指禅推法在操作时,拇指应吸定于一点,不能随着腕部的摆动而在体表上滑动或摩擦,循经推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缓慢移动。
2.一指禅推法临床操作有屈伸拇指指间关节和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两种术式,前者刺激柔和,后者着力较稳,刺激较强。若施术者拇指指间关节较硬,或治疗时要求较柔和的刺激,宜选用屈伸拇指指间关节的操作;若施术者拇指指间关节较柔软,或治疗时要求的刺激较强,宜选用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的操作。推拿医师应熟练掌握两种操作方法,以便临床选择使用。
【适用部位】
各部经络腧穴,一指禅推法刺激中等,接触面积小,深透性好,临床适于循经络、推穴位。而由一指禅推法变化而来的一指禅偏峰推法,以其“少商劲”的轻快柔和,多用于颜面部;一指禅屈指推法因其着力沉稳、刚劲有力则多用于颈项部及关节骨缝处。
【作用】
主要适用于头痛、失眠、面瘫、近视、颈项强痛、冠心病、腰痛、胃脘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关节酸痛等。
法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滚动,称为法。法为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以其滚动之力做用于体表,刺激平和、舒适安全、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操作】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其次,由法变化而来,利用掌指关节和拳顶进行法操作,名为掌指关节法和拳法,为接法的变化运用。掌指关节法的操作方法与法相似,即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小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其余准备形态同法,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法。
拳法的操作方法为: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肘关节屈曲约20°~40°左右,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
【动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下垂,肘关节自然屈曲约40°,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前滚至极限时屈腕约80°,回撩至极限时伸腕约40°),使掌背部分的1/2面积(尺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3.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和回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三回一”。
【注意事项】
1.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
2.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的错误术式,应尽可能增大腕关节的屈伸幅度,同时应控制好腕关节的屈伸运动,避免出现折刀样的突变动作造成跳动感。
3.临床使用时常结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时应注意两手动作要协调,被动运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
【适用部位】
颈项、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作用】
法适用面广,为伤科、内科、妇科的常用手法。主要适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半身不遂、高血压、糖尿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
揉法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称为揉法。揉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根据操作时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掌揉法又可分为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指揉法又可分为中指揉法、三指揉法和拇指揉法。
【操作】
1.大鱼际揉法: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大拇指内收,余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做轻缓柔和的上下、左右或轻度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2.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掌根部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全掌揉法是以整个手掌掌面着力,操作术式与掌根揉法相同。
3.中指揉法: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用中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4.三指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操作术式与中指揉法相同。
拇指揉法是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动作要领】
1.所施压力要小。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做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2.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3.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4.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注意事项】
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不能在体表上有摩擦运动。操作时向下的压力不可太大。
【适用部位】
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积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脘腹部;中指揉法、拇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腧穴,小儿推拿常用;三指揉法常用于小儿颈部。
【作用】
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
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摩擦类手法
摩法
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
【操作】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腕关节略屈。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动作要领】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左右。
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摩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
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应用相对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力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较多。
【作用】
主要用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
擦法
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为擦法。分为指擦法、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
【操作】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面或掌面、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置于体表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以肘或肩关节为支点,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面着力称指擦法。用全掌面着力称掌擦法,用手掌的大鱼际着力称大鱼际擦法,用小鱼际着力称小鱼际擦法。
【动作要领】
1.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下垂并内收。
2.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
3.指擦法时应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
4.透热为度。擦法属于生热手法,应以操作者感觉手下所产生的热已进入到受术者的体内,并与其体内之“热”相呼应为尺度。因每一种擦法的着力面积不同,所以擦法生热的多寡也不一样。指擦法因操作时往返运行的距离较短,所以难以与其他擦法比较。就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而言,其手法产生的热度为依次升高。
【注意事项】
1.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如压力过大,小鱼际擦法则手法重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
2.擦动时运行的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来滑去则不易生热。
3.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外,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
4.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他手法,以免造成破皮。
5.不可隔衣操作,须暴露施术部位皮肤。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指擦法接触面较小,适于颈项、肋间等部位;掌擦法接触面大,适于肩背、胸腹部;大鱼际擦法适于四肢部,尤以上肢为常用;小鱼际擦法适于肩背、脊柱两侧及腰骶部。
【作用】
擦法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女子不孕,阳痿及四肢伤筋、软组织肿痛、风湿痹痛等病症。
推法
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成人推法以单方向直线推为主,又称平推法。
【操作】
1.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和三指推法。
(1)拇指端推法: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2)拇指平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食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罗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
(3)三指推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指端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腕关节略屈。前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腕关节及掌部使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向指端方向做单向直线推进。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3.拳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肘推法: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肘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
2.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
3.单向直线推进。
4.拳、肘推法宜顺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
5.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其他推法则推动的距离宜长。
【注意事项】
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剂。
3.不可歪曲斜推。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于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适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于背、腰部脊柱两侧。
【作用】
主要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等病症。
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称为搓法。包括夹搓法和推搓法两种。
【操作】
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2.推搓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动。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要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搓动时掌面在施术部位体表有小幅度位移,受术者有较强的疏松感。
2.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的速度宜慢。
3.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
【注意事项】
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夹的太紧或推搓时下压力过大,会造成手法呆滞。
【适用部位】
夹搓法适于四肢部、胁肋部;推搓法适于背腰部及下肢后侧。
【作用】
主要用于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及胸胁迸伤等病症。
抹法
用拇指罗纹或掌面在体表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称为抹法。抹法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它实际是成人推拿所用推法——平推法与小儿推拿所用的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及合推法的综合动作。主要分为指抹法与掌抹法两种。
【操作】
1.指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一定的施术部位上,余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施力,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及弧形曲线的抹动。即或做拇指平推然后拉回,或做分推、旋推及合推,可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指抹法亦可以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罗纹面于额颞部操作。具体方法为: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以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罗纹面分置于前额部近正中线两侧,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自前额部向两侧分抹,经太阳穴至耳上角,可重复操作数遍。
2.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一定的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部主动施力,腕关节放松,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及弧形曲线的抹动。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手指罗纹面或掌面要贴紧施术部位皮肤。
2.用力要均匀适中,动作要和缓灵活。
3.要掌握好各种推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抹法是各种推法的综合动作,所以各种推法操作要熟练,并将其融会贯通,而后才能做到抹法的正确掌握,以至运用自如。
【注意事项】
1.注意把抹法同推法区别开来。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
2.抹动时施力既不可过轻,又不可过重。过轻则手法飘浮,抹而无功;过重则手法重滞,失去了灵活性。
【适用部位】
指抹法适于面部、手足部;掌抹法适于背腰部、四肢部。
【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面瘫及肢体酸痛等病症。
挤压类手法
按法
以指或掌按压体表,称按法,具有刺激强但舒适的特点,易于被人接受。按法又常与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操作】
1.指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动作要领】
1.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
2.掌按法应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
3.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4.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
5.要有缓慢的节奏感。
【注意事项】
1.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2.不可突施暴力。不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同时一定要掌握好患者的骨质情况,诊断必须明确,以避免造成骨折。
【适用部位】
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络、穴位常用;掌按法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作用】
按法常用于头痛、腰背痛、下肢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
点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称为点法。点法由按法演化而来,可属于按法范畴。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等特点,与压法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压法的着力面积较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小。点法主要包括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等。临床以拇指端点法常用。
【操作】
1.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
2.屈拇指点法:屈拇指,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拇指端抵于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前臂与拇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
3.屈食指点法:屈食指,其他手指相握,以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末节尺侧缘紧压食指指甲部以助力。前臂与食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
【动作要领】
1.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罗纹面应贴紧食指中节外侧,以免用力时扭伤拇指关节。
2.屈拇指点法,拇指端应抵在食指中节桡侧缘,如此则拇指得到了助力和固定。
3.屈食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食指指甲部以固定和助力。
4.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要使刺激充分到达机体组织深部,要有“得气”的感觉,以能忍受为度。
5.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
【注意事项】
1.不可突施暴力。既不能突然发力,也不可突然收力。
2.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患者不可施用点法,尤其是心功能较弱患者忌用。
3.点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气血积聚及点法所施部位或穴位的局部软组织损伤。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位,尤其适用于全身阳经穴位及阿是穴。
【作用】
点法主要用于各种痛症,一般情况下其疗效优于按法和压法。
踩跷法
【操作】
用双足节律性踩踏施术部位,称踩跷法。踩跷法临床应用广泛,其特点是踩踏的力量沉稳着实,可深入骨间及脏腑,且施术者因以身体的体重化为手法之力,所以不觉疲惫。但踩跷法危险度较高,要求准确地掌握适应症及熟练的脚法。传统的踩跷法是在胸部和下肢股部各垫2~3个枕头,使腰部悬空,然后在腰部进行踩踏。因其危险系数大及副作用较多,故现代临床几乎已废止不用。常用的踩跷法有踏步式踩跷法、倾移式踩跷法及外八字踩跷法。
1.踏步式踩跷法:受术者俯卧位。以双手或单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扶手上(如横木或吊环等),以调节自身的体重和控制踩踏的力量。准备就绪后,双足横踏于受术者腰骶部,以轻踏步的方式,双足一起一落地节律性踩踏,身体的重心随双足的起落而转移。依次由腰骶部循脊柱上移踩踏至第7颈椎下缘,然后再循序踩踏回返至腰骶部,如此可反复多遍。在背、腰部踩踏过程中,可行1~2遍腰部弹压踩踏。即双足分立于腰脊柱两侧,以足掌前部着力,足跟提起,身体随膝关节的屈伸动作而一起一落,对腰部做一弹一压的连续刺激,一般可连续弹压10~20次。
2.倾移式踩跷法:受术者俯卧位,准备动作同踏步式踩跷法。双足分踏于一侧肩胛部和腰骶部,面部朝向受术者头部。踏于肩胛部一足的内侧缘同脊柱平行,紧扣于所踏肩胛内侧缘,踏于腰骶部一足同腰脊柱垂直,横踏于腰骶部。以腰为轴,身体重心节律性前倾后移,前倾时重心落于前足,后移时重心落于后足,如此连续不间断进行节律前倾后移而踩踏。亦可依此法将两足分踏于背部和腰部进行踩踏。
3.外八字踩跷法:受术者俯卧位,准备动作同踏步式踩跷法。双足呈外八字分踏于两下肢股后侧的承扶穴处,身体重心左右移动,向左移动时重心落于左足,向右移动时重心落于右足,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节律性踩踏,并循序下移至窝上,然后沿原路线循序踩踏,回返至承扶穴处,如此可反复多遍。
【动作要领】
1.踩踏时要有节律性,呈轻踏步式,足底离开被踩踏部位不要过高,以身体重心能转移至对侧足部即可。踩踏的速度不可过快,亦不可过慢,以每分钟60次左右踩踏即可。
2.弹压踩踏时足尖不可离开受术者腰部。
3.以腰为轴身体前倾后移踩踏时,双足均不离开被踩踏部位。
4.踩踏的力量、次数和时间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来掌握。在施术过程中如患者难以忍受或不愿配合,应立即停止,不可勉强。
【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明确诊断。凡体质虚弱,有心、肝、肾疾患,骨质疏松及各种骨病患者禁用。
2.受术者因病不能受力者禁用。
3.不可于一处过长时间踩踏。如腰骶部及肾区踩踏时间稍久,即会产生肩胛部酸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腰部受力过大,椎管内及颅内压力增高所致。
4.推拿医师体重过重者应慎用踩跷法,一般施术医师以体重在50~75千克为宜。
【适用部位】
腰骶部、背部、肩胛部及下肢后侧肌肉较丰厚处。
【作用】
踩跷法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筋膜劳损,头痛等病症。
捏法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捏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要求拇指与余指具有强劲持久的对合力,所以需长期练习。捏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
因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的多寡而有三指捏法、五指捏法等名称。
【操作】
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夹住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挤压,随即放松,再用力挤压、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动作,并循序移动。
【动作要领】
1.拇指与其余手指要以指面着力,施力时双方力量要对称。
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要均匀而柔和。
【注意事项】
1.注意不要用指端着力。如以指端着力就会失去挤压的力量。
2.操作时注意不要含有揉的成分,如捏中含揉,则其性质即趋于拿法。
【适用部位】
四肢部、颈项部和头部。
【作用】
捏法主要用于疲劳性四肢酸痛、颈椎病等病症。
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拿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患者会有十分舒适的感觉。拿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根据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数量的多寡,而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
【操作】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提捏并施以揉动。
【动作要领】
1.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内扣。
2.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种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
3.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
【注意事项】
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适用部位】
颈项部、肩部、四肢部和头部等。
【作用】
拿法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捻法
用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搓揉捻动,称为捻法。捻法为推拿辅助手法。
【操作】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罗纹面相对捏住施术部位,拇指、食指主动运动,稍用力做对称性的快速搓揉动作,如捻线状。
【动作要领】
1.拇指与食指在捻动时揉劲宜多,搓劲宜少,两指捻动的方向相反,是一种相向运动。
2.捻动的速度宜快,而在施术部位移动的速度宜慢。
3.捻动时动作要灵活连贯,柔和有力。
【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不要使用蛮力,手法不可僵硬、呆滞。
【适用部位】
四肢小关节。
【作用】
捻法常用于指间关节扭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屈指肌腱腱鞘炎等。
震颤类手法
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依据抖动部位以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临床一般以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常用。
【操作】
1.抖上肢法: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
2.抖下肢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厘米左右,然后上、前臂部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髋部有舒松感。两下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3.抖腰法:抖腰法非单纯性抖法,它是牵引法与短阵性的较大幅度的抖法的结合应用。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
【动作要领】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应使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
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
3.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控制在2~3厘米以内;上肢部抖动频率在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4.抖腰法属于复合手法,要以拔伸牵引和较大幅度的短阵性抖动相结合,使受术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动,要掌握好发力时机。
【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不可屏气。
2.受术者肩、肘、腕有习惯性脱位者禁用。
3.受术者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
【适用部位】
四肢部及腰部。
【作用】
主要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臂、腰、腿部疼痛性疾患的辅助治疗。
振法
以掌或指在体表施以振动的方法,称为振法。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
【操作】
以食指、中指罗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于掌或指部,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
【动作要领】
1.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部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古有“意气相随”、“以意领气”之说,所以一般认为振法属内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静止力的结合完成的,无外在表现。
3.要有较高的振动频率。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易产生不自主的细微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一般认为,振法的振频率较高,大约在每分钟600~800次左右。
4.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要施加额外压力。
【注意事项】
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向受术部位施加压力。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
【适用部位】
指振法适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适于胸腹部。
【作用】
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脘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以温补为主,通调为辅。
摇法
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和全身及四肢关节摇法。
【操作】
1.颈项部摇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摇转,可反复摇转数次。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步式,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以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手臂部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环转摇动。
(2)握手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两肩部放松。术者立于其侧,以一手扶按被施术侧肩部,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将其手臂牵伸,待拉直后手臂部协同施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小幅度环转摇动。
(3)大幅度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两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术者立于其前外侧,两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按并固定之,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动作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重心。即当肩关节向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小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3.肘关节摇法: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左右。术者以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4.腕关节摇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双手合握其手掌部,以两拇指扶按于腕背侧,余指端扣于大小鱼际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在稍牵引情况下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其次,受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掌心朝下。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并拢的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情况下做腕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另外,受术者五指捏拢,腕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捏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腕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5.掌指关节摇法:以一手握住受术者一侧掌部,另一手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捏住五指中的一指,在稍用力牵伸的情况下做该掌指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6.腰部摇法:包括仰卧位摇腰法、俯卧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和滚床摇腰法。
(1)仰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施术者双手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协调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施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摇转其双下肢时,按压腰部的一手可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以决定腰部被带动摇转的幅度。
(3)站立位摇腰法:受术者站立位,双手扶墙。施术者半蹲于侧,以一手扶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脐部,两手臂协调施力,使其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受术者坐于诊查床上,施术者立于其后方,助手扶按双膝以固定。以双手臂环抱胸部并两手锁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7.髋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屈髋屈膝。施术者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将其髋、膝屈曲的角度均调整到90°左右,然后两手协调用力,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8.踝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施术者坐于其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在稍用力拔伸的情况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其次,受术者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术者以一手扶按于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本法较仰卧位时的踝关节摇法容易操作,且摇转幅度较大。
【动作要领】
1.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不同。
2.摇转的速度宜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的速度要缓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受术者的逐渐适应稍微增快速度。
3.摇动时施力要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他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适用部位】
全身各关节部。
【作用】
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运动关节类手法
背法
将受术者背起以举伸腰脊柱,称为背法。通常所说的背法是指反背法,即背靠背所施的背法。而从正面或侧面所施的正背法和侧背法,临床应用较少。
【操作】
受术者站立位。施术者与其背靠背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用两肘勾套住其两肘弯部,然后屈膝、弯腰、挺臀,将受术者反背起,使其双足离地悬空,短暂持续一段时间,利用其自身重力以牵伸其腰脊柱。然后施术者臀部施力,做小幅度的左右晃动或上下抖动,以使其腰部放松。当其腰部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时,做突发性的、快速的伸膝屈髋挺臀动作,以使其脊柱突然加大后伸幅度。这一动作可连续操作3次。
【动作要领】
1.将受术者背起时,应嘱其放松身体,自然呼吸,头宜后仰,紧靠在施术者背部。
2.做伸膝屈髋挺臀动作时,动作要协调连贯,掌握好臀部施力的轻重,以控制受术者脊柱突然加大后伸的幅度。
3.要掌握好受术者与施术者的身高比例关系,以术者的臀部能着力于受术者的腰骶部为宜。如术者较矮或受术者较高,可以用较牢固的低凳等器具进行调节。
【注意事项】
1.受术者的腰部持续紧张、痉挛,疼痛较著者禁用。
2.年老体弱或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其他骨病者禁用。
3.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因脊柱长时间过伸,导致颅内压力增高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4.操作完毕时,将受术者放下,待双足落地站稳后先放开肘弯部套在一起的一侧上肢,然后回转身体将其扶住,再放开另一侧上肢,以避免因体位改变或颅内压力的改变而失衡跌倒。
【适用部位】
腰脊部。
【作用】
主要用于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等病症。
扳法
使关节做被动的扳动,称为扳法。扳法应用于关节,多以“巧力寸劲”使关节产生伸展、屈曲或旋转等运动形式,且多数情况下为短暂的、快速的动作。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如应用得当,效果立验。包括全身各关节部扳法。
【操作】
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寰枢关节旋转扳法和颈椎侧扳法。
(1)颈部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施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其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其头部向侧方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之后可按同法向另一侧方向扳动。颈部斜扳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施术者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扶托于下颌部,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上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颈向一侧旋转,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施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颌部,令患者低头,屈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再使其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将其头部慢慢施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
(3)寰枢关节旋转扳法:患者坐于低凳上,颈微屈。施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拇指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弯部托住其下颌部。肘臂部协调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大幅度地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施力进行拨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表明手法复位成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扳法、扳肩式胸椎扳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其中扩胸牵引扳法和胸椎对抗复位法较常用。
(1)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侧膝关节抵住其背部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如此活动数遍后,待患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随即用“巧力寸劲”将其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与此同时膝部向前顶抵,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施术者站其后方,两手臂自其两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前臂下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上抬,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压住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片刻后,两手、两臂与膝部协同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
(3)扳肩式胸椎扳法: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施术者站于其健侧,以一手拉住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着力,按压在病变胸椎的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胸椎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向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4)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自然放松。施术者一手握拳,拳心朝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一手按压于其两肘部。嘱患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按肘一手随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下按压,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腰椎旋转复位法和腰部后伸扳法,均为临床常用手法。
(1)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施术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
(2)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下肢股上部,以确使其坐位情况下身体下半部姿势的固定。施术者位于患者后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侧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嘱患者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施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施力,左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以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3)直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施术者以两下肢夹住患者的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后部,右臂从其右腋下伸入并以右手抵住肩前部。然后两手协调施力,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后部,右手向后拉其右肩,且右臂部同时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则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直腰旋转扳法的另一种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两下肢并拢。施术者立于患者对面,以双下肢夹住其两小腿及股部。以一手抵于其肩前,另一手抵于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其腰椎小幅度旋转数次,待腰部充分放松后,使其腰椎旋转至有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4)腰部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术者一手按压于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其两下肢膝关节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施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
腰部后伸扳法,另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一是患者俯卧位,施术者骑坐于患者的腰部,两手托抱住其两下肢或单侧下肢。先做数次小幅度的下肢上抬动作以使其腰部放松。待其充分放松后,臀部着力下坐,两手臂用力使其下肢上抬至最大幅度,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二是患者俯卧位,施术者一手按压于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患侧肢的膝上部。两手协调施力,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并举,当下肢被上抬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三是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屈膝在上。术者一手抵住其腰骶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两手同时施力,向前抵按腰骶部和缓慢向后牵拉足踝部,至最大限度时,施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4.肩关节扳法:包括肩关节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和上举扳法。
(1)肩关节前屈扳法:患者坐位,患侧肩关节前屈30°~50°。施术者半蹲于患肩前外侧,以两手自前后方向将其患肩锁紧、扣住,患侧上臂置于术者内侧的前臂上。手臂部协调施力,将其患臂缓缓上抬,至肩关节前屈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在做扳动之前,亦可使其肩关节小幅度的前屈数次或进行小范围的环转摇动数次,以使其肩关节尽量放松。
另有一法,即患者坐位,两臂下垂,肩关节放松。施术者立于其身后,以一手扶按其对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侧上臂的肘关节上部,并缓缓上抬患臂至肩关节前屈到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2)肩关节外展扳法:患者坐位,患侧手臂外展45°左右。施术者半蹲于其患肩的外侧,将其患侧上臂的肘关节上部置于一侧肩上,以两手从前后方向将患肩扣住、锁紧。然后术者缓缓立起,使其肩关节外展,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双手与身体及肩部协同施力,以“巧力寸劲”,做一肩关节外展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如粘连得到分解,可听到“嘶嘶”声或“格格”声。
肩关节外展扳法亦可采取肩关节前屈扳法的术式进行操作。
(3)肩关节内收扳法:患者坐位,患侧上肢屈肘置于胸前,手搭扶于对侧肩部。施术者立于其身体后侧,以一手扶按于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托握于其肘部并缓慢向对侧胸前上托,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4)肩关节旋内扳法:患者坐位,患侧上肢的手与前臂置于腰部后侧。施术者立于其患侧的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将患肢小臂沿其后背部缓缓上抬,以使其肩关节逐渐内旋,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的、有控制的上抬其小臂动作,以使其肩关节旋转至极限。如有粘连分解时,可听到“嘶嘶”声。
(5)肩关节上举扳法:患者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施术者立于其身体后方,以一手托握住患肩侧上臂下段,并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缓缓向上抬起,至120°~140°左右时,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两手协调施力,向上逐渐拔伸牵引,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上拉扳。
肩关节上举扳法还可于卧位情况下操作。即患者侧卧位,患侧肩部在上。施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令其患侧上肢自前屈位上举,待达到120°~140°时,以一手握其前臂,另一手握其上臂,两手臂同时施力,向其头端方向缓缓拔伸牵引,至有阻力时,可如上法要领进行扳动。
5.肘关节扳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臂平放于床面。施术者置方凳坐于其侧,以一手托握其肘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先使肘关节做缓慢的屈伸运动,然后视其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扳法的选用。如为肘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在其屈伸活动后,将肘关节置于屈曲位,缓慢施加压力。使其进一步向功能位靠近。当遇到明显阻力时,以握前臂一手施加一个持续的使肘关节屈曲的压力,达到一定时间后,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小幅度的、快速的加压扳动。如为肘关节伸直受限,则以反方向施法,道理亦然。
其他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关节的扳法,均可参照肘关节扳法操作。6.直腿抬高扳法: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放松。助手以双手按于其健侧膝关节上下部以固定。施术者立于其患侧,将其患侧下肢缓缓抬起,小腿部置于施术者近患肢侧的肩上,两手扶按其膝关节上下部,以避免扛扳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肩部与两手协调用力,将患肢慢慢扛起,使其膝关节在伸直位的状态下屈髋,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为加强腰部神经根的牵拉幅度,可在其下肢上抬到最大阻力位时,以一手握住足掌前都,突然向下扳拉,使其踝关节尽量背伸,可重复扳拉3~5次。对于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受限较轻时,可以一手下拉足前掌,使其踝关节持续背伸,另一手扶按膝部以保证患侧下肢伸直,然后进行增大幅度地上抬、扛扳,可重复操作3~5次。
【动作要领】
1.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各关节的构成要素虽然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其生理功能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把握各关节的结构特征、活动范围、活动方向及其特点,宜顺应、符合各关节的各自运动规律来实施扳法操作。
2.操作时要分阶段进行。扳法操作第一步是使关节放松,可使关节做小范围的活动或结合摇法使关节逐渐放松、松弛;第二步是将关节极度地伸展或屈曲、旋转,在保持这一位置的基础上,再实施第三步的扳法。
3.扳法所施之力须为“巧力寸劲”。扳法在扳动时所施之力,一为“巧力”,二为“寸劲”,故名为“巧力寸劲”。所谓“巧力”即指手法的技巧力,是与蛮力、浊力相对而言,须经长期的习练和临床实践才能获得;所谓“寸劲”指短促之力。即所施之力比较快速,能够充分地控制扳动幅度,作用得快,消失得也快,做到中病即止。
4.扳动发力的时机要准,用力要适当。如发力时机过早,关节还有松弛的运动余地,则未尽其法;如发力时机过迟,关节在极度伸展或屈曲、旋转的状态下停留时间过长,易使松弛的关节变得紧张,而不易操作。若用力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用力过大,则易导致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超越关节生理活动范围的扳动,容易使关节自身及附着于关节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损伤。对于脊柱而言,属半关节性连接,其中椎管内有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组织。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于颈、胸部做扳法时,尤其应加以注意,决不可逾越其生理活动范围。
2.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所谓粗暴用力,是指操作时手法粗糙,无准备动作,不分操作过程的阶段性,入手即扳,且扳动时所施力量不知大小,不能有效控制。所谓蛮力,是指所施扳法力量有余而灵巧不足,能发而不能收,呆板笨拙。简而言之,施用暴力和蛮力,是不得手法要领、未掌握手法的技巧力,不懂“巧力寸劲”之故。其后果轻则患者不适,重则造成损伤,而发生推拿医疗事故。
3.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在颈、胸及腰部施用扳法,操作过程中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是关节弹跳或因扭转摩擦所发出的声音,一般认为是关节复位、手法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未能出现这种响声,也不宜过于追求。若反复扳动,易使关节紧张度增大,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4.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5.老年人伴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对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
【适用部位】
全身各关节部。
【作用】
扳法主要用于颈椎病、落枕、寰枢关节半脱位、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小关节紊乱、四肢关节外伤后功能障碍等病症。
拔伸法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段,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或半关节得以伸展称为拔伸法。拔伸法又名“牵引法”、“牵拉法”、“拉法”和“拔法”,为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之一,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方法。
【操作】
1.颈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3种。
(1)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施术者站于其后。以双手拇指端和罗纹面分别顶按住其两侧枕骨下方风池穴处,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然后掌指及臂部同时协调用力,拇指上顶,双掌上托,缓慢地向上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牵引。
(2)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施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手扶于其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一侧上肢的肘弯部托住其下颌部,手掌则扶住对侧颜面以加强固定。托住其下颌部的肘臂与扶枕后部一手协调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的牵引。
(3)仰卧位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施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托扶其枕后部,另一手托扶下颌部。双手臂协调施力,向其头端缓慢拔伸,拔伸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以使颈椎得到水平位的牵引。
2.肩关节拔伸法:包括上举拔伸法、对抗拔伸法和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
(1)肩关节上举拔伸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双臂自然下垂,施术者立于其身体后方,以一手托握患肩侧上臂下段,并自前屈位或外展位将其手臂缓缓抬起,至120°~140°左右时,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同时握上臂一手上移其下。两手协调施力,向上缓慢地拨伸,至阻力位时,以钝力持续进行牵引。
肩关节上举拔伸法还可于侧卧位时操作,参见“肩关节上举扳法”在卧位情况下的操作术式。
(2)肩关节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位,施术者立于其患侧,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于肩关节外展位逐渐用力牵拉。同时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与牵拉之力相对抗。
(3)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肩侧位于床边。施术者置方凳坐于其身侧,以临近患者一侧下肢的足跟置于其腋下,双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徐徐向外下方拔伸。手足协调用力,使其患侧肩关节在外展位20°左右得到持续牵引,并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与之对抗,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使患肩内收、内旋。
3.腕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施术者立于其体侧。一手握住其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双手同时相反方向用力,缓慢地进行拔伸。
腕关节拔伸法还可以双手握住患者的掌指部,嘱其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以助手固定其身体上部,进行持续拔伸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以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捏住患指末节,两手同时施力,做相反方向拔伸。
5.腰部拔伸法:患者俯卧,双手用力抓住床头。施术者立于其足端,以两手分别握住其两踝部,向下逐渐用力牵引。在牵引过程中,身体上半部应顺势后仰,以加强牵拉拔伸的力量。
6.骶髂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略屈,会阴部垫一软枕。施术者立于其足端,以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臂穿过其胸后,握住扶膝手的前臂下段,并用腋部夹住其小腿下段,再以一足跟部抵住其会阴部软枕处。然后手足协同用力,将其下肢向下方逐渐拔伸,身体亦同时随之后仰,以增强拔伸之力。
7.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施术者以一手握住其患肢侧的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其足掌前部。两手协同施力,向相反方向牵拉拔伸。在牵拉拔伸过程中,可配合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动作要领】
1.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要均匀而持续。
2.在拔伸的开始阶段,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牵引力。
3.要掌握好拔伸操作术式,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和施术部位的不同,控制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注意事项】
1.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2.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3.在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疼痛、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以免手法失败和增加病人痛苦。
【适用部位】
全身各关节部。
【作用】
拔伸法于骨科临床主要用于骨折和关节脱位,而推拿临床则常用于软伤性疾患和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