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可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为络脉,犹如网络,较经脉细小,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少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组成各经的名称。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外侧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蓄积、储存和调节作用。
任脉称“阴脉之海”为全身阴经交会之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全身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为全身唯一一条横向循行的经脉,可以约束各条经脉。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只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上还是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经别,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如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进行治疗。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近现代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均以皮部理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