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一词有诸种涵义,从文学方面讲,大致有两种意义,一指古代的文章,一指与骈文相对待的散体文。
第一种意义比较简单,指古代的文章。例如清代前期人编辑的《古文观止》一书,编选自先秦至明代末年的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散体文,但也收入少数几篇骈文名篇,像《北山移文》、《滕王阁序》等;故此书所谓古文,指清代以前的文章。近现代人编辑的一些古文选本,也常取此义。下面着重谈第二种意义的古文及其正统。
第二种意义指与骈文相对待的散体文。先秦西汉时期,文章多为散体,即使运用对偶句,在全篇中只占少量。东汉开始,文章骈句明显增多,至魏晋南北朝更盛,除大量运用骈偶外,还注意辞藻、音韵、典故等语言美,是为骈文昌盛时期,其风下逮隋唐两代。唐代出现不少古文家反对骈文,到韩愈出来,更是竭力提倡古文或古代的言辞,意思指作文应以先秦西汉的古代文辞为规范,反对东汉以迄隋唐盛行的骈文,并以其辉煌的创作实绩形成了古文运动的第一次高峰。从此古文一名开始流行。后来苏轼赞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八代指东汉、魏(代表三国)、晋、宋、齐、梁、陈(以南朝代表南北朝)、隋,意思说韩愈振兴古文,挽救了八代骈文昌盛、文风衰弱的局面。后来八代文学一名也颇流行,内涵与汉魏六朝骈体文学大致相同。
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固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当时骈文势力强大,加上韩愈及其追随者的作品,存在着由尚奇而趋向艰涩的弊病,故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骈文仍占优势。直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以上六人加上韩愈、柳宗元世称唐宋八大家)出来,掀起第二次古文运动,古文才取得压倒骈文的优势。宋元明清时期,古文一直在文坛居主流地位。古文不但句式参差错落,少用对偶和典故,而且文辞较为朴素,不崇尚华美辞藻,不要求文章像诗歌那样平仄调协,其文风的特点是自然流畅。在此时期内,其他文体受古文影响,文风多数趋向自然。明代古文,先有前后七子提倡学习秦汉文,词句力求古奥,走入歧途。稍后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出来,提倡学习唐宋平易的古文,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广泛,从此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家之文,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古文规范。清代桐城古文派中坚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分类纂辑古文700篇,前面选先秦西汉文,中间多选八家文,后面选归有光与桐城派方苞、刘大?文。该书影响深广,它所重点选录的作家作品,俨然成为古文正统。
唐宋古文家重视提倡儒家思想。韩愈宣称写古文的目的是阐明古道,即儒家孔孟的一套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观念,用以维护中央集权,反对佛、道两教的泛滥,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后来欧阳修、明清古文家都重视宣传儒学。我们看韩愈的集子,散文部分以宣扬儒学的《原道》、《原性》等篇居首,《古文辞类纂》首列论辩类,该类中选篇自汉贾谊、司马谈之论文后,接着就是韩愈《原道》、欧阳修《本论》等文章,由此也可见古文家对儒学的重视。魏晋南北朝骈文昌盛时代,一部分文人也颇重视儒学。陆机的文章便是一例。刘勰《文心雕龙》更是强调征圣、宗经。但当时老庄、佛学流行,许多文人思想比较驳杂,兼采诸家。而多数正统古文家则大抵独尊儒学,其优缺点此处不能详说。须说明的是,古文家那些直接、明显地宣扬儒学的文章,毕竟只占少数;他们不少优美的篇章,却往往与儒家思想没有明显联系。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