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散文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它是我国整个古典文学库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优秀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国策》等作品,描绘了不少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出现了优秀的哲学、政治论文《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说理透辟具体,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汉魏六朝时代的散文,继承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叙事更趋具体生动,富有小说意味(如《洛阳伽蓝记》),说理也更趋周密(如《论衡》、《抱朴子》)。而且,除掉叙事、论说文外,随着社会情况和思想潮流的发展变化,又出现了不少抒情文和写景文,使散文的表现范围更为扩大,题材、风格更为丰富多彩。唐宋时代,除著名的所谓唐宋八大家外,还有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家,如唐代的刘禹锡、孙樵、皮日休等,宋代的叶适、陈亮等。这时期的散文形式更趋完整,语言更趋规范化。自先秦到唐宋,散文和诗歌在长时期中一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个主要部分。唐宋以来,小说、戏曲发展,诗文在整个文学创作中的地位相对地显得不及过去重要,但宋以后各代,散文和诗歌一样,仍然继续发展着,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特色,出现了归有光、张岱、龚自珍以至梁启超等比较特出的作家。在长达三千年的时间里,我国古典散文不断成长和发展着,一方面继承、学习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有革新和创造;不但艺术上各有特色,而且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面貌,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各时代的先进思想,因而具有或多或少的民主性和历史进步性。
我国古典散文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打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看,诗文别集的数量真是多得惊人。过去一些分量比较大的总集,如《昭明文选》、《唐文粹》、《宋文鉴》等等,虽然出自封建时代的文人之手,其去取标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中也保存不少今天看来仍然是优秀的作品。即以过去非常流行的《古文观止》来说,它总共选了222篇文章,数量不多,但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是不少。认真地发掘、整理我国古典散文的丰富遗产,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加以分析批判,使之古为今用,是文学研究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
五四运动以后,古典散文一直受到许多人的歧视。一些文学史著作把散文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有的虽然谈到了,也是一鳞半爪,偏而不全。例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只谈了先秦散文、唐宋古文运动、明清散文几个点(该书建国后修订版增加了“司马迁与史传文学”一章),根本看不出古典散文在长时期中的历史发展线索。建国10多年来,这种现象也还没有多大改变。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同学集体编写的100多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接触的古典散文的面虽比较广,但谈得一般都很简略,和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显得分量不相称。古典散文方面的其他编著工作,如散文专史、专题研究、作品选注等等,也是相当稀少。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比较像样的《中国散文史》。
尽管我国古典散文中有许多是实用文章,缺乏文学性,有不少虽有文学性而价值不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不问具体情况,对整个古典散文另眼相看,不作为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虽谈而语焉不详。这样做,人们不但对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散文发展过程及其丰富遗产缺乏认识,而且对我们现代的新散文是如何继承古典散文的优良传统发展而来的事实,也会懵然无知,仿佛现代散文是无祖无宗凭空产生的东西了。
开展我国古典散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我们当前社会主义的文教建设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容我们忽视。首先,它们可以帮助推动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优秀的古典散文,往往主题明确,结构严密,语言精练优美,风格丰富多彩。有批判地加以继承,是可以获得不少养料,推动现代散文的发展的。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散文,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其次,它们可以使我们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和教育。优秀的古典散文跟其他体裁的好作品一样可以在思想上启发和鼓舞我们,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帮助培养优美的情操和品德。我国古代的作家和批评家常常强调“文以载道”,把它和“言志”的诗有所分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诗歌往往容易倾向于多抒发个人日常生活情感,而散文则更多地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发生直接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当时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其中固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存在着大量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很多热爱祖国人民、表现先进理想的作品,含有丰富的民主性的精华。只要我们善于辨识,分别加以剔除和吸取,就能获得不少有益的养料。例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其中正面人物光明磊落的行动,在今天对我们还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对古典散文这份丰富的遗产,进行广泛的发掘,认真深入的整理和研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估价,把其中的精华部分交给广大读者,帮助我们的作家、语文教师、一般读者从中吸取营养。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坚决贯彻批判继承的原则,才能做到去芜存精,古为今用;反对盲目崇拜和美化古人的倾向。
过去,大家对古典散文注意得少,形成古典文学遗产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由于思想上对散文不重视或者不够重视,对它存在一些偏见。今后,要很好地改变情况,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想必须破除一些偏见。我初步想到以下几点。
(1)应该破除散文不及其他体裁作品的偏见。古典散文当作文学作品看,其总的成就不能位于诗歌、戏曲、小说之上,这是肯定的;但是不管具体情况,认为所有古典散文不及诗歌、戏曲、小说,那就是一种偏见。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除有着共同的特征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小说、戏曲以塑造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见长,对于抒情诗和说理抒情散文,就不能从人物、故事的标准来衡量,而应该从整个风格,抒情色彩、语言运用这些方面来考察。假如纯从人物、故事标准来衡量,那不但许多散文会被排斥于文学领域之外,连抒情诗也会发生问题。
我国过去一直诗文并重,不少作者常是诗人兼散文家。这一点是跟许多外国文学史的情况不一样的。我们在这方面不应该机械地按照外国文学史的习惯不谈或少谈散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优秀的古典散文常常感情强烈,色彩鲜明,语言抑扬顿挫,富有诗的意味和节奏感,简直可以当诗歌看待。不少优秀的古典散文,拿来和题材相同的诗歌比较,毫不逊色。例如陶潜的《桃花源记》不比他的《桃花源诗》差;郦道元《水经注》描绘山水的成就不在谢灵运、谢?山水诗之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童区寄传》在反映中唐社会现实的黑暗方面,其深刻性也可与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相比;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散文的爱国思想的动人程度也不低于他的诗作。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可以找到不少的,有什么理由一定要重诗轻文呢?“五四”以后的某些中国文学史著作,抱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文艺观点,把任何古典散文排斥于文学史范围之外,一笔不提,这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影响迄今仍然存在,例如新编的一些文学史著作,对一些二三流的诗人介绍很具体,对第一流的散文家则“语焉不详”。
(2)应该破除后不如前的偏见。我国过去的散文有所谓秦汉派和唐宋派之分。秦汉派提倡“文必秦汉”,认为秦汉以下的散文不足观;唐宋派宗奉八家之文,亦步亦趋。这些都是复古主义者迂腐的看法和做法。我们认为,秦汉和唐宋时代的散文固然有辉煌的成就,但绝不是后来不能逾越的高峰。事实上,魏晋六朝时代嵇康、葛洪的论文,其说理的透辟绵密,即有胜于先秦诸子之处,杨?之《洛阳伽蓝记》写人叙事的具体生动,也有超过《左传》、《史记》的地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比起《水经注》固然是青出于蓝,明代张岱、刘侗等人的写景文章,其动人处较柳文又有过之。唐宋以后,散文界一部分流派和作家强调复古、拟古,缺乏创造性,成就不大;但从总的情况看,古典散文是不断发展着的。
“五四”以后的不少文学史研究著作有一种偏见,认为宋代以后戏曲、小说才是新兴的有价值的文学,诗文是“传统文学”,没有价值。一顶“传统”的帽子一套,就算完事,因此对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诗文,根本没有进行过比较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当然谈不上对它们有正确深入的认识了。晚唐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的散文,因为鲁迅先生说过几句话(见《小品文的危机》,《南腔北调集》),大家就比较重视,其实有价值的古典散文还多着,我们应善于学习鲁迅先生的犀利的目光和认真的治学精神,进行深入的发掘。认为唐宋以后散文不及前代的有一项标准――雅洁,那是桐城派的论调。桐城派首领方苞曾经说:“南宋元明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或杂小说,或沿翰林旧体,无一雅洁者。”(见沈廷芳《书方先生传后》)有些人反对桐城派的拟古主义,但在这个具体问题上却不自觉地和桐城派持有相类似的看法,这是很可笑的。
(3)应该破除骈文毫无价值的偏见,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骈文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体,它讲求对仗、辞藻、音律,但不叶韵,和古文同属于广义的散文范围。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在内。骈文过于考究形式,容易流于形式主义,但不能因此认为任何骈文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格律诗的形式非常严格考究,但也产生许多好诗,就是一个例子。胡适否定一切律诗,那是极端荒谬的议论。《文心雕龙》和《史通》都是用骈文写的,但大家公认是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史学理论批评著作,因为两书见识卓越,内容充实。我们可以肯定一部分律诗和用骈体写的学术著作,为什么不可以肯定一部分有价值的骈文作品呢?
五四运动时期,因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彻底与旧的决裂,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但是后来的不少文学史著作,正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所指出,对于历史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因而把一切骈文都否定了。胡适《白话文学史》之类的书在这方面所起的影响尤为恶劣。对骈文估价过低的偏见迄今仍然存在,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学的二版《中国文学史》对骈文只介绍了南朝的吴均、丘迟、孔稚圭、庾信诸人,清代只介绍了汪中。人们不禁要问:在100多万字的大书中,可以肯定而作出介绍的骈文,难道只能占这么一点吗?
以上三点,都是我初步想到的学术界对于古典散文的偏见,应该破除,思想才能解放,研究空气才能活跃。说得是否对,还请大家指教。最后,我希望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古典散文的研究工作能够改变过去的冷漠情况,和诗歌、小说、戏曲的研究工作能够并驾齐驱。希望有一本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出版,代替过去流行的《古文观止》之类的选本,满足一般读者的要求;同时有不少断代的、专家的散文选注本和古典散文专题研究论文出来。希望在做好若干必要的基础工作之后,有一本比较像样的《中国散文史》编写出来。
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