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一部分诙谐性的小赋以及赋体文,颇值得注意。诙谐性的小赋,大抵内容富有风趣,文辞比较通俗生动,颇具特色。它在先秦时已肇其端。齐人淳于髡讽谏齐威王不要沉湎于酒色,有一段运用赋体的说辞,描写酒会之乐和酒醉后的放纵,以“酒极则乱,乐极则悲”结尾。文辞富有诙谐意味,故《史记?滑稽列传》详载其文。荀卿的《赋篇》,运用隐语问答的方式描写了五种事物,有些地方语言比较通俗,也具有诙谐意味。此类隐语至汉代继续发展。《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在杂赋类中载有《隐书》18篇,虽已失传,但名目列在《诗赋略》中,可见体制当与荀卿《赋篇》相近。此外,相传为宋玉所作的《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都带有诙谐意味。
西汉时代,枚皋是一位滑稽赋家。《汉书》本传说他“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戏”;他作赋“诋?东方朔,又自诋?”;其赋作除《艺文志》著录的120篇外,“其尤?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可惜枚皋赋作已经全部亡佚了。枚皋的作品,不但内容诙谐,而且文辞不高雅,受到人们轻视,因此容易失传。西汉后期,王褒的《僮约》是一篇著名的赋体作品。文中详细记载了王褒对髯奴便了(髯奴名)苛繁的劳动要求,文辞富有风趣。该文结尾云:
读券文遍讫,词穷咋索。仡仡扣头,两手自缚。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当如王大夫言,不如早归黄土陌,蚯蚓钻额。早知当尔,王大夫酤酒,真不敢作恶。
尤其呈现出诙谐文的特色。稍后扬雄有《逐贫赋》,叙说自己认为生活贫窭,系贫神所致,拟驱逐之,经贫神开导,心悦诚服,愿长与贫神共居,“终无厌恶”。文辞富有诙谐意味。章樵指出它是“以文为戏”(《古文苑》卷四)。后来韩愈的《送穷文》,即由此化出。
东汉前期,黄香有《责髯奴辞》,指责髯奴的长髯凌乱、枯槁、污秽,以主人口气嘲戏奴仆,性质与王褒《僮约》相似。此文《古文苑》卷十七署为黄香作品,《初学记》卷十九则以为王褒所作。稍后张衡有《髑髅赋》,假托自己和庄周髑髅的问答,表现了道家旷达的人生观,颇有风趣。后来曹植作《髑髅说》,吕安作《髑髅赋》,均受张衡此赋影响。东汉末期,蔡邕的《青衣赋》、《短人赋》,都是诙谐之作。《青衣赋》写青衣女虽出身卑微,但美貌多情,与人一度幽会后思念不忘,章樵讥为“志荡辞淫”(《古文苑》卷六《诮青衣赋》题注)。《短人赋》以赋体写短人性情暴躁;后系七言诗,运用许多比喻,竭力刻画短人形体之丑陋,性质和黄香《责髯奴辞》相近。按《后汉书?蔡邕传》载:汉灵帝置鸿都门学,招纳一批文人造作文、赋,其内容“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其文辞有的“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推想起来,这类篇章中当有一部分是滑稽嘲戏之作,可惜后来已全部亡佚,无由见其面貌了。
魏晋时代,诙谐小赋进一步发展。曹植的《鹞雀赋》便是通过动物故事反映世态人情、富有风趣的佳作。《文心雕龙?谐谐》篇曰:
至魏文因俳说以著《笑书》,薛综凭宴会而发嘲调,虽?笑?席,而无益时用矣。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辔。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以百数。魏晋滑稽,盛相驱扇。遂乃应场之鼻,方于盗削卵;张华之形,比乎握舂杵。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
这些嘲戏之作虽然并不全是小赋,还有言辞、小说等,但小赋实占很大比重,如潘岳《丑妇赋》、束皙《卖饼赋》均是其例。“盖以百数”,说明此类作品数量之多。“懿文之士,未免枉辔”,说明当时文人喜欢染指于此。可惜除束皙《饼赋》等少数篇章外,大多数作品也均告亡佚了。下迄南北朝,此类诙谐作品继续发展,并产生了若干专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刘宋袁淑有《诽谐文》十卷,今仅残存五篇(见严可均《全宋文》卷四四),大抵是体制接近杂赋的韵文。除袁淑外,刘宋尚有《诽谐文》三卷,梁代有《续诽谐文》十卷,又有《诽谐文》一卷(沈宗之撰)。这些作品,虽然绝大部分均已亡佚,但称为“文”,还有《文心雕龙》中的《谐诣篇》,也把它们列入有韵之文一类,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大抵是小赋或接近小赋的韵文。唐代敦煌文学中,有若干俗赋和接近俗赋的作品,像《韩朋赋》、《晏子赋》、《燕子赋》、《茶酒论》等,可以说即是沿着汉魏六朝诙谐小赋的传统而写作的。
由上面的叙述,可见诙谐小赋以及接近赋体的诽谐文,肇自先秦,汉代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更趋发达。这类作品,以叙事为主,内容具有故事性和诙谐风趣,文辞比较通俗生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它们大约起源、流行于民间,文人也纷纷制作,数量颇多,但因体制不高雅,不受重视,所以流传下来的不多。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它们担负着叙事诗、故事诗的任务,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现象。在这段时期里,诗歌以抒情为主,乐府中虽有不少叙事诗、故事诗,但篇幅都简短,像《焦仲卿妻》、《木兰诗》那样的长篇则属罕见。因此,这类诙谐小赋往往具有故事性,部分地满足了人们需要较长篇幅的叙事诗的要求。我们推想,在当时民间,当有不少内容、文辞都生动有趣、具有故事性的通俗小赋流传,可惜没有机会被保存下来。到唐代,虽然还产生部分俗赋,但更多的则是以七言句为主的唱词(变文)了。汉魏六朝时期,韵文以四言句、五言句为主;到唐代,七言句更趋发展。七言句较四言、五言句曼长,表现力更强,因此从唐代开始,不但七言诗逐步凌驾五言诗,通俗的唱本和讲唱文学,也遂以七言为主了。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