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选本,唐代已有,以后络绎不绝,数量十分繁富。据今人统计,历代唐诗选本,包括现存和已佚的,总数有数百种。比较流行和有影响的,也有数十种。在这些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为广泛,几乎家喻户晓。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洙(1700―1778),字临(一作苓)西,号蘅塘,晚年自称蘅塘退士,清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卢龙、大城、邹平县令,后任江宁府教授。能诗,有《蘅塘漫稿》。据窦镇《名儒言行录》记载,孙洙是一位善良的地方官吏。他任卢城、大城县令时,注意“咨访民间疾苦”;任大城县令时,还曾捐俸禄“?河道,民食其利。”《唐诗三百首》中选了元结的五古《贼退示官吏》一诗,表现作者任道州刺史时关心人民疾苦的心情。这首诗艺术成就并不高,却入选了,当是其思想内容为孙洙所喜爱。又书中选韦应物五言《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中有“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句;又选韦氏七律《寄李儋元锡》诗,中有“邑有流亡愧俸钱”句。两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关怀。从这些选篇,编者获得了政治思想上的共鸣。
《唐诗三百首》共选唐代作者77人(其中两人为无名氏),选诗313首“三百首”是举成数而言。全书八卷,按诗的体裁样式分列(每体中则基本上按作者时代先后次序排列)。其情况为:卷一选五言古诗33首,乐府7首;卷二、卷三选七言古诗28首,卷四选七言乐府14首;卷五选五言律诗80首;卷六选七言律诗53首、乐府1首;卷七选五言绝句29首、乐府8首;卷八选七言绝句51首、乐府9首。总计选古体诗及乐府82首,律诗及乐府134首,绝句及乐府97首。可见从篇数讲,是律诗最多,绝句次之,古体诗又次之。(古体诗选篇虽较少,但由于篇幅长,占了四卷)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是唐代的新兴诗作,作者众多,佳作也更丰富,选得多些是合理的。近体诗尤以五律、七绝两种样式为多,这两种样式在唐代确是最为发达。
宋元以来,人们常常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本书选诗,以盛唐为最多,中唐、晚唐次之,初唐最少。盛唐是唐诗的高峰,各体兼备,所以选篇也最多。初唐选篇最少,不到10首。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首属古体外,其余所选王勃、骆宾王、杜审言、沈俭期、宋之问诗各一首,均为五律。五律在初唐后期趋向定型,佳作也多,故多选五律。中唐前期的大历(代宗年号)时代,诗人们也特长五律,故本书五律卷中收此时代作家刘长卿、钱起、韩?、戴叔伦、卢纶、李益、司空曙等人的五律共10余首。晚唐时期,近体诗愈益发展,佳篇也富,故本书所选,除李商隐《韩碑》一首为七古外,其余均为近体诗。由上可见,本书选录初唐、中唐、晚唐时期诗,不求各体齐备,而是取其最能显示特色、成就的体裁样式。
本书选录77家诗作,初唐不到10家,盛、中、晚三期各20多家。入选诗较多的有8家。其中盛唐四家,杜甫39首,王维29首,李白29首,孟浩然15首;中唐二家,韦应物12首,刘长卿11首;晚唐二家,李商隐26首,杜牧10首。对这些名家,本书也注意着重选择其富有特色、艺术水平高的作品,而不求面面俱到。编者原序有曰:“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所谓脍炙人口之作”,大约即是指富有特色、艺术水平高、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和给予高度评价的作品。下面试就李白、杜甫两家的选篇略作分析。
李白诗,历来认为他的七言古诗和歌行奔放恣肆,绝句明快自然,成就最高。本书选李白七古及乐府9首,五七言绝句及乐府8首,在总数29首中比例都高。的确,李白的七言古诗及乐府如《庐山谣》、《梦游天姥吟》、《蜀道难》、《行路难》等,绝句及乐府《静夜思》、《玉阶怨》、《下江陵》等是他最富有特色和艺术成就、脍炙人口的篇什。李白的《古风》组诗,其中有些篇章,关怀国事民生,讽刺黑暗现实,社会意义相当强烈。但它们艺术成就不突出,感染力不很强。本书不选《古风》大约即由于此。杜甫诗,历来认为他的古诗、律诗都写得好,律诗尤为工致,就是绝句缺少悠长的韵味,比较逊色。本书选杜甫五七言古诗及乐府14首,五七言律诗23首,五七言绝句2首,比例也较恰当。现代研究者曾批评本书没有选入《三吏》、《三别》等名篇。但本书选录杜甫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的,已有七言乐府《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四篇,《三吏》、《三别》固然是好作品,但描写上犹是主要沿袭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等的体制,不及《兵车行》等富有创新意味。从总体上说,《三吏》、《三别》的艺术成就也稍逊于《兵车行》等4篇。本书舍彼取此,自也不无道理。此外如王维、孟浩然、刘长卿三家多选五律,韦应物多选五古,李商隐多选五律、七律、七绝,杜牧多选七绝,都是从这些诗人的特长和成就着眼的。唐诗体裁、样式有多种,许多作家往往偏长某一二体,这在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元稹《杜工部(甫)墓系铭序》中对这种情况也有所论述。本书选篇仅300,难以齐备,着重选择各家富有特色和成就的某些体裁样式作品,是比较合理和有眼光的。当然,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可议之处,例如韦应物的五古,刘长卿的五律,选篇嫌稍多一些。
至于选篇少的作者(有的只选一首),则大抵是选脍炙人口的佳篇。如五律,上文提到选了初唐王勃、沈?期等,中唐大历时代,选了刘长卿、司空曙等;其中除刘长卿外,都是人各一首,而且都是情意深厚、语言精练的佳作。这种特色在绝句选篇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如五绝及乐府中所选祖?、王之涣、王建、柳宗元、元稹、张祜、贾岛、金昌绪、崔颢、卢纶等的篇章,七绝及乐府中贺知章、张旭、张继、韩?、刘方平、李益、刘禹锡、朱庆馀、韩?、韦庄、陈陶、张泌、王之涣等人之作,都是为广大读者喜爱、称道的作品。
本书选篇的内容题材,颇为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写诗人自身的生活感受和情趣,包括仕宦出处、忧国忧民、迁谪退隐、感伤身世、羁旅游览、登临怀古、亲朋聚散、欢会相思,以至酬赠应答,听音乐、题画图等等,无所不有。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涉及国家丧乱、人民苦难、边塞从军、闺中忆念、男女爱情、烈女游子,以至宫廷朝会、帝王生活、宫女怨情等等,方面也多种多样。编者选诗,并没有着重选某些题材,而排斥某种题材。对于反映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之作,他也选取,但并不强调。例如对杜甫,选了不少这方面的篇章,如上述七言乐府《兵车行》等四首外,五律还选了《春望》、《春宿左省》、《至德三载……有悲往事》等作,七律选了《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阁夜》等作,都表现了对国事民生的关心,可见编者对这方面的题材也是重视的。但他对此并不强调,因而除杜甫外,其他作者这类题材选篇少,连李白的《古风》、白居易的讽喻诗都没有选。看来编者选诗,主要是看艺术水平怎样,读者的喜爱、接受情况怎样,而不是看写的什么题材。杜甫忧国伤时的作品写得多而且好,所以也选得多;其他大多数作者不是这样,所以选得少。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本书所选的绝大部分作品,表现感情都很真挚深入,从肺腑中流出,又配上精美的语言艺术,因此往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例如五古中所选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两篇,均写作者和朋友的会晤,通过明白精练的语言,巧妙的剪裁,把日常生活情景表现得十分真切生动,感人至深。又如五古中韦应物的《送杨氏女》一篇,写作者和女儿的感情,也是如此。至于孟郊的《游子吟》名篇,就更不用说了。本书所选诗歌,颇多这类抒写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的篇章,由于它们写出了起初的情景和真挚的感情,表现生动,因而能够扣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唤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本书选诗的艺术标准,归纳所选诗歌来看,大致有二。一是篇幅简短。编者原序称这是“家塾课本”,供初学诵读,从可接受性方面讲,自宜多选短篇。全书选律诗、绝句篇数远超过古体诗,取其篇幅简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唐诗中广泛传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是以近体诗(特别绝句)为多。本书中所选长诗,仅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两首。二诗是描写精彩、历来传诵的名篇,故入选。另外,七古中还有篇幅稍长一些(中篇)的作品,不过10余首。杜甫的五古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也是为人们肯定的名篇,但由于篇幅长,文辞也较深,就未入选。二是语言明白精练,音韵和谐,易读易唱。本书选诗,多取明白易晓,便于初学接受。此外,编者还注意语言精练,含蕴深长,这样才能经得起读者的反复吟咏、咀嚼寻味;如果仅是明白浅显,一泻无余,就缺少味道了。书中选白居易诗少,共六首,除《长恨歌》、《琵琶行》两篇外,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各一首;可能即因白氏许多诗写得浅露周详,缺少含蕴。反之,书中选李商隐诗颇多,而李诗包括他的“无题”诗的特点正在于语言精练,含蕴深长,耐人寻味。书中所选的200多首近体诗,大体上都是音韵和谐,声调铿锵,朗朗上口。一部分古体诗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此种特色,例如《长恨歌》、《琵琶行》两篇就是音调和谐流畅之作。和谐的音韵和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趣,互相结合,更增加了艺术美,使人反复吟诵,回味无穷。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见本书特点主要是:(1)选篇方面,在诸种体裁样式、四个时期、重点作家和一般作家三方面的配置上,比例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匀称,因此全书选篇虽然仅止300,但能使人窥见唐诗精华的主要面貌。(2)内容题材,多种多样,显示出唐代士人生活情趣和社会现实的各个侧面,使人感到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乏味。编者广泛采录名篇佳作,不限于某些题材内容,重视其内容、情趣真实动人。对许多名家,着重选录其富有特色、艺术成就突出的篇章,保证了选篇具有显著的代表性。(3)艺术形式方面,注意篇幅简短,语言明白而复精练;意趣含蕴,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广大读者感到绝大多数选篇深入浅出,既便于接受,又经得起吟诵寻绎。这些特点正是本书数百年来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其经验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当然,本书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在选篇方面,虽然大体精当,也不无可议。例如五律选了唐玄宗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又选了杜甫的《春宿左省》、《至德二载……有悲往事》二篇,以上三诗艺术性都不高,却入选了,表现了编者对帝王的尊重照顾和对杜甫忠君思想的肯定。关于马嵬坡事变题材的诗,选了郑畋《马嵬城》(七绝)一诗,中有“终是圣明天子事”句,而不选李商隐讽刺较为辛辣的《马嵬坡》(七律),也流露出编者对帝王的“温柔敦厚”之情。又如对中唐大家白居易,选诗仅六首,嫌少。特别是白氏的《新乐府》,继承杜甫《兵车行》、《丽人行》等轨迹而有所发展,描写被压迫者的痛苦更加细致生动,一篇也未选,终觉遗憾(也许编者认为选了白氏《长恨歌》、《琵琶行》两个长篇,分量已够多了)。关于选篇,研究者还提出若干其他意见,这里不再详述。此外,本书还偶有一些失误。例如五律选刘?虚诗一首,刘氏是盛唐诗人,本书把他置在大历诗人当中,属时代之误。又如李白《夜思》(即《静夜思》),属乐府中的“新乐府辞”,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本书把它列入一般五绝而不入五绝乐府,属体例之误。以上这些疏漏不当之处,毕竟都是小疵,无损于本书是一部优秀的选本。
本书在清代即有陈婉俊、章燮等若干注释本,近10多年来,又出版了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等好几种新注本,对读者阅读此书很有帮助。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