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通与专的关系。通指总揽全局。就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就是指能够纵贯各个朝代、横贯各种文体,对文学遗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有诗、文、赋、词、散曲、戏曲、小说、讲唱文学等等诸多体裁,它们从古代到近代,各有其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和杰出作家作品,内容异常丰富。对它们有一个简要的全面了解是必需的,这样才能胸罗全局,目光清晰;在认识和评价单个作家作品时,能够把它放在整个文学流程中去考察和衡量。现在高等学校中文系都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一类课程,系统地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历史进行讲授。这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是必需的。对于自学者来说,找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来仔细阅读,也能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概面目。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异常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熟悉;因此,在掌握了简要的通史知识以后,应该向专的方向发展。这可以从时期分,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等,专研一个阶段;也可以从一种文体分,如诗歌、散文、词、小说等,专研一种文体。从深入研究的角度讲,上面的区分范围还嫌太大,还应当缩小,研究某一时期的某种文体,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还可以再行缩小,如中唐大历诗歌、宋代江湖诗派以至于单个作家作品。大抵题目愈小,在材料发掘和论述分析方面就能愈加深入细致。建国以前,中国文学通史一类著作出版数量很多(恐怕有上百种),但高质量的极少。几种最负盛名的著作,如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都是分时期或分体论述的。建国以后,个人编写的中国文学通史著作出得很少,几部有分量的中国文学史,除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旧作改编)外,都是集体编写的。当然,个别学者,如果他在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眼光,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有独到的看法,也仍然有可能编撰出成一家之言的通史类著作。
二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唐代文学、唐诗、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来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当然,面的范围广,不能全部要求像点一般了解得深入,但是必要的知识应该具备。对于研究工作开始不久的同志来说,研究的范围应狭小一些;如果对许多重要的点情况没有了解,就把面作为研究对象,那是很容易蹈空的。
要掌握面上的知识,读一些选本或总集十分必要。举例说,萧统《文选》编选了自战国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七百多篇辞赋、诗歌、骈散文,汉魏六朝文人文学的优秀作品,大多数入选。你要研究该时期某一作家(例如曹植、陶渊明),总得对该时期文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单个作家放在该时期的文学环境中进行考察,那就得仔细读《文选》。再如要研究唐代的某个诗人,总得对唐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就应选择一两种较有分量的唐诗选本通读,例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了近2000首诗歌)。当然,许多选本的选篇,都受到编选者文学观念的指导,往往带有某些偏见和局限,我们阅读时应予注意,不要被编选者的偏见所支配。但好的选本,能够较客观地选录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对于学人了解掌握面上的知识,是很有裨益的,不宜忽视。
三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因而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这种在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学习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再如研究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那不但得了解六朝时代陶渊明、谢灵运、谢?等一些田园山水诗歌,以探明王维诗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还得了解王维同时代的储光羲、孟浩然、李白等人的田园山水诗,比较其同异,这样方能显示王维诗的艺术特色和创新。
学习和研究,有广度,有深度,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就要受到限制。但广度有时浩无涯际,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目的要求进行控制。上面说的三种关系,大体说来,通、面、前后左右等与广度关系密切;而专、点等则与深度关系密切。
四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工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一个研究对象,总有少数几种重点书籍。譬如《诗经》,历代注释著作,少说也有数百种,但真正重要的、代表一个时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的,不过《毛诗正义》、《诗集传》、《诗毛氏传疏》、《诗三家义集疏》等几种。历来关于乐府诗的注释研究著作,也有几十种,但最重要的还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地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的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元明清人所编的乐府总集,如《古乐府》、《古乐苑》等等,大体上都根据《乐府诗集》略加变化,出入不大;因此,熟悉了《乐府诗集》,这些集子一般只要采取翻阅方式,就能知其有何特色和价值了。博览也很重要。上面说过,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这一般可以采取博览方式,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间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则须仔细推敲。我在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过程中,翻阅了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碰到与乐府有关的诗文,就仔细读。就专题研究讲,要尽可能广泛地浏览、涉猎各种文献,从各方面获取有关资料。
五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关系。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又回过来影响创作,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既是杰出作家,又是重要批评家。对于他们的创作和理论批评,更应当结合起来研究。过去不少学者常认为《文选》、《文心雕龙》两部典籍,须配合起来阅读,这很有道理。《文选》选录了汉魏六朝骈体文学昌盛时期的许多作品,而《文心雕龙》所研讨的也是骈体文学的写作方法,它所涉及的众多作品,有许多见于《文选》。因此,把两书配合起来读,不但能了解《文心雕龙》的批评对象,而且能帮助了解《文选》选篇的艺术特色、价值以及《文选》编者的选文标准。我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先是读《文选》,其后读《文心雕龙》,后来把两书结合起来反复比较阅读,感到相得益彰,收获甚多。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