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对古代文史的独立工作能力,读一些目录学基本书籍很是必要。过去一些研究文史的著名学者,对目录学都十分重视。清代中期的汉学家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许寿裳曾经说起,他的儿子许世瑛读大学中国文学系,请教鲁迅应该看些什么书。鲁迅为他开列了《唐诗纪事》等12种,其中有一种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见《亡友鲁迅印象记》第二十三节)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在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谈话中,认为目录学能使人们了解“祖遗的历史著述仓库里有什么存货”。又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的找到了。”(《与毕业同学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陈氏的话非常中肯。他是史学家,因此从历史著作角度讲,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哲学的人来说,道理是一样的。
优秀的目录学著作,不但分门类、按次序、有系统地介绍历代重要书籍,而且对各门类学科常有叙说,概括介绍某学科的渊源流变,像章学诚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通义叙》),因而具有学术史性质。至于有各书提要的目录书,内容就更详赡了。读了这类目录书,对于我们所要了解的某些书籍,它在某一门类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地位和价值怎样,就容易获得一个概括的印象,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目录学,有十分丰富的遗产。如果专门研究它们,可以花上毕生的精力。对于一般古典文学研究者来说,目录学不是专门研究对象,而是作为向导和工具,不需要许多时间。从打基础的角度讲,只要读少数最基本的书籍。我以为以下四部著作尤为重要。(1)《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根据西汉后期刘向、刘歆两大图书整理家的著作删节而成,系统叙录了先秦至西汉的典籍和学术,是目录学之祖。其中六艺、诸子、诗赋三略,系统介绍经、子、文学三部门著作,尤应精读。(2)《隋书?经籍志》,是唐初所编《隋书》中的一篇,承《汉书?艺文志》之后,系统介绍汉魏两晋南北朝隋代的著作。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对后来影响深远,与《汉书?艺文志》同为目录学的奠基著作,应当精读。(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是对《四库全书》所收各书的提要,除各门类有叙说外,各书均有较详提要,说明其特点、价值、得失等,各部提要均出自专家之手,内容大体精审,备受学人重视,为研治古籍者的必读书。但全书达200卷,卷帙浩繁,不必全读;在了解全书的体例、结构后,可以选读一部分,日后结合自己研究方向,可以精读其中部分,并参读今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胡玉缙《四库提要补正》等书。(4)《书目答问补正》,此书原传为清末张之洞编,后经民国范希正补正。此书胪列四部重要书籍,迄于清代后期,下延较《四库提要》为长,可补其不足。全书无叙说、提要,分类列书目,便于检阅、精读。各书下注明版本,便于读者寻检原书。以上四种著作,除《四库提要》可浏览、选读外,其余三种均可精读,分量不大,约花半年时间即可通读完毕。熟悉了它们,对目录学就有了一定基础,找古代典籍就方便了。以后打算研究某一方面,再找有关的目录书看。如研究唐代文学,就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代学者还有一类提要式的专著。它们选择少数重要古籍,作详细的题解,便于初学。如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吕思勉《经子解题》、周予同《群经概论》、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可参考阅读。若要了解戏曲、小说等方面的目录,则应当参考传为黄文?编的《曲海总目提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在阅读以上目录学著作时,可以参阅今人所编的目录学概论一类著作,借以了解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大概情况。如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汪辟疆《目录学研究》、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等,选读其中的一二种即可。
掌握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就能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并且能获得一个轮廓的了解。如果我们已经具有较高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较广泛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就容易读懂找到的图书。能找到古文献的材料,又能读懂它们,这样就具有了较良好的文史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后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我们还应当使用字典、辞书、索引等一些重要的工具书,这通过实践,也是不难掌握的。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