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全诗属杂言体,仅短短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上两句俯仰古今,表现时间绵长;第三句登高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上述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此诗上两句用五言,声调比较短促,仿佛传达了诗人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用六言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刻画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状。这种不同句型的配搭,成功地表现了诗人苦闷复杂的心情。
此诗是陈子昂在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从征契丹时所作。上一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下担任参谋。陈子昂好友卢藏用《陈氏别传》对此诗写作背景有具体记载。据该文说,武攸宜缺少将略,兵败。陈子昂请求率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他又向武陈述意见,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此诗。
与写《登幽州台歌》同时,陈子昂尚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七首,借歌咏幽州(先秦战国时属燕国)的古迹、故事来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战国时燕昭王为了向齐国复仇,建筑黄金台礼聘贤士郭隗、乐毅等,后赖乐毅之力,攻下齐国许多城堡。诗篇有云:“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这是慨叹礼贤下士的明君燕昭王已不复可见。又云:“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这是赞美乐毅感激知遇之恩,为燕国立功。又云:“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这是说历代都有才能之士,但能否施展其才能,要靠时机,分明是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读了这一组诗,可见《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是感叹燕昭王、乐毅那样君臣际会之盛事已不复可见。
读作品贵在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与环境,对作品方能获得确切深入的认识。《陈氏别传》与陈子昂赠卢藏用组诗,是很宝贵的直接材料,为我们认识《登幽州台歌》的意蕴提供了证据。我在1957年写《陈子昂和他的作品》一文时,翻阅不少有关资料,发现此前的一些注释评论资料尽管对此诗颇加赞美,但都未引用上述直接资料来加以诠释,因而其见解往往显得肤廓。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曰:“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就是一例。
许多古代著名的抒情诗篇,往往缺少像《陈氏别传》等那样直接的证据,需要读者用间接的证据来说明。例如李白的名篇《登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诗中声称“举杯销愁愁更愁”,为何愁,缺乏直接证据。但我们知道此诗是李白晚年在宣城一带游历时所作,当时他长安从政失败,宏才未展,因此苦闷悲愁。抱负无法施展,只能在诗的末尾宣称“明朝散发弄扁舟”,退隐避世了。这虽用间接资料解释,但还是可靠的。至于连这样间接资料都缺少的许多诗作,其主旨就更需要谨慎地推论了。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