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是吴声歌曲中著名曲调之一,有关它的传说颇为神秘。《子夜歌》的作者,相传是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
《宋书?乐志》:
“《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古今乐录》:
“《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初学记》十五、《太平御览》五七三同引)
《晋书?乐志》:
“《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孝武太元中,琅?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则子夜是此时人也。”
《旧唐书?音乐志》:
“《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之。”
《古今乐录》、《晋书?乐志》、《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大约都本于《宋志》,但《宋志》又本自他书:
刘敬叔《异苑》卷六:
“晋孝武太元中,琅?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津逮秘书》本)《御览》五七○引《晋书》:
“孝武太元中,琅?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鬼歌《子夜》,看去未免荒诞,但六朝小说家言,尽多鬼怪唱歌的记载,当时风气如此,不足多怪。《续搜神记》卷六有鬼唱《懊?歌》的叙述:
庐江杜谦为诸暨令,县西山下有一鬼,长三丈,著赭衣?布(原作“在”,据别本改正。)褶,在草中拍张。又脱褶掷草上,作《懊?歌》,百姓皆看之。(《津逮秘书》本)
著名的琴曲《宛转歌》,相传也是女鬼所歌。
《事类赋注》十一引《世说》:
“王敬伯尝泊洲渚中,升亭而宿。是夜月华露轻,敬伯泠然鼓琴,感刘惠明亡女之灵。须臾女至,就体如平生。敬伯抚琴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益宵泪,谁怜此夜心。女和之曰:歌宛转,情复哀,愿为烟与雾,氛氲君子怀。”(《太平御览》五七七引《晋书》同。《续齐谐记》述此更详,歌词亦异,见《乐府诗集》卷六十引)
以下几节鬼怪唱吴歌的故事,都出于六朝人的笔记小说。
《异苑》卷八:
“晋怀帝永嘉中,徐?出行田,见一女子,姿色鲜白,就?言调。女因吟曰:畴昔聆好音,日月心延?,如何遇良人,中怀邈无绪。?情既谐,欣然延至一屋,女施设饮食而多鱼,遂经日不返。兄弟追觅至湖边,见与女相对坐。兄以藤杖击女,即化成白鹤,翻然高飞。?恍惚年余,乃差。”(《津逮秘书》本)
《甄异传》:
“河南杨丑奴,常诣章安湖边拔蒲。将暝,见一女子,衣裳不甚□□,而容貌美,乘船载莼,前就丑奴。家湖侧,逼莫不得返。乃停舟寄住,借食器以食,盘冲有干鱼生菜。食毕因戏笑,丑奴歌嘲之,女答曰:我在西湖侧,日莫阳光颓,托荫遇良主,不觉宽中怀。俄灭火共寝,觉其臊气,又手指甚短,乃疑是魅。此物知人意,遽出户,变为獭,径走入水。”(《太平广记》四六八引。《太平御览》九七九、九八○、《艺文类聚》八二叙事略同而无歌)
《幽明录》:
“句章人至东野还,暮不至门,见路旁有小屋灯火,因投寄宿。有一小女,不欲与丈夫同处,呼邻家止宿女自伴,夜共弹琴箜篌。至晓,此人谢去。问其姓字,女不答,弹弦而歌曰:连绵葛上藤,一缓复一?,欲知我姓名,姓陈名阿登。”(《太平御览》五七三、《北堂书钞》一○六同引。又《太平御览》八八四引《续搜神记》末尾尚有一段,云:“明至东郭外,有卖食母在肆中,此人寄坐,因说昨夜所见。母闻阿登,惊曰:是吾女,近亡,葬于郭外。”)
又《幽明录》:
“元嘉中,泰山巢氏先为相县令,居在晋陵。家婢采薪,忽有一人追之,如相问讯。遂共通情,随婢还家,仍住不复去。巢恐为祸,夜辄出婢;闻与婢讴歌言语,大小悉闻。不使人见,见形者唯婢而已。每与婢宴饮,辄吹笛而歌,歌云,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若欲知我者,姓郭名长生。”(《太平广记》三二四,《事类赋注》一一,《艺文类聚》一四,《太平御览》五八○)
又《幽明录》:
东阳丁哗出郭,于方山亭宿。亭渚有刘散骑遭母丧于京,葬还,夜中忽有一妇自通云:刘郎患疮,闻参军能治,故来耳。哗使前,姿色端媚,从婢数人。命仆具肴馔,酒酣叹曰:今夕之会,令人无复贞白之操。丁云:女郎盛德,岂顾老夫?便令婢取琵琶弹之,歌云:久闻所重名,今遇方山亭,肌体虽朽老,故是悦人情。放琵琶上膝抱头,又歌曰:女形虽薄贱,愿得忻作婿,缱绻观良觌,千载结同契。声气婉媚,令人绝倒。便令灭火,共展好情,比晓忽不见。吏云:此亭旧有妖魅。”(《太平广记》三六○)
这些充满神秘气氛的传说,说明封建社会中人民因被剥夺接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程度低下,某些地方显得愚昧落后,形成了浓厚的迷信风气,以致在恋爱故事上面罩上一重神秘的网;而知识分子更凭借、仿拟这类传说,寄托性的渴望于虚幻的想象上面。但透过这重神秘的网,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恋爱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自由的,所以产生了“子夜鬼悲歌”(李商隐诗)、鬼唱《懊?歌》的传说;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民(徐?、杨丑奴)因生活贫苦,往往没有能力娶妻,因此幻想获得非人间的、善良而美丽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南史?王俭传》云:“齐高帝幸华林宴集,使各效技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南齐书?王俭传》无‘来’字),张敬儿舞。”“子夜来”三字是《子夜歌》的和声,也即是《子夜歌》的主要声调。《子夜歌》的名称,由和声“子夜来”三字而来,古籍所谓“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云云,恐系附会之谈。《子夜歌》的创始者,大约是晋代的一位无名女子。这女子是多情的,她在夜间等候她的欢子降临,不幸她的欢子竟是一位负情郎。她失望了,她唱着哀苦而充满渴望的歌――子夜来!《子夜歌》道:“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正仿佛表达着这种焦灼苦痛的情绪。《乐府》七五杂曲歌辞有《起夜来曲》,题解引《乐府解题》曰:“《起夜来》,其辞意犹念畴昔,思君之来也。”宛如叙述着《子夜歌》产生的故事。很可能的,《起夜来曲》正是从《子夜歌》演化出来的呢。《唐书》称《子夜》“声过哀苦”,我们相信它的音调一定非常缠绵悱恻,以致激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被无数人传诵模仿,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苦闷。这情歌作者的名字既已无法查考,而其主要声调是“子夜来”,那么就把她唤作子夜吧。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