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时期的通俗乐曲,主要指乐府诗中的相和歌、清商曲。它们最初渊源于民间歌曲,后被朝廷乐府官署采录并谱乐演唱,成为贵族上层阶级的娱乐佳品;时间一久,又经过贵族文人的雅化,终于丧失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力而趋向衰亡。汉魏相和歌与六朝清商曲均是如此。这种历史现象值得人们玩味。
相和歌盛行于汉魏时代。西汉武帝设立乐府搜集全国各地歌谣,谱乐演唱,此后汉代乐府官署继续采诗。其乐曲因使用丝竹乐器相和伴奏,故名相和歌。《汉书?礼乐志》叙述西汉通俗乐曲昌盛的情况道:
内有掖廷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成帝时郑声尤盛,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
因为是通俗乐曲,所以班固把它们贬称为淫靡的郑声。黄门倡,是指在宫廷内演唱通俗乐曲的倡优(演员)。
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均酷爱相和歌,还亲自制作不少歌辞配乐演唱,使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达到繁荣,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分。西晋时代相和歌被雅化。当时由荀?领导了朱生、宋识、列和等一批音乐人员进行整理工作。荀?著《律笛》一文(见《宋书》、《晋书》的《律历志》),说明根据古代乐律制定新笛的理论。又根据这种雅化了的新律笛,整理了清商三调歌辞(见《宋书?乐志》)。荀?把雅化了的清商三调在声调上唤作正声、下徵、清角,总称为正声。班固把相和歌称为郑声,荀?把它称为正声,由郑声到正声,一字之差,明显地说明了相和俗曲的雅化。西晋陆机以后,文人们写作相和歌辞,语言也往往趋于工致华美,不像汉魏时的质朴通俗。语言的雅化几乎与音乐的雅化同步。
东晋南朝时代,南方新兴的吴声歌曲、西曲歌逐渐流行。大部分人对于音乐和歌辞,总是喜新鲜、厌陈旧,喜活泼生动、厌文雅呆板,这样,吴声、西曲逐渐取代了相和歌的地位。南朝刘宋后期,相和歌的衰落已十分明显。爱好古乐的王僧虔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上书道:
今之清商,实由铜雀(指铜雀台),魏氏三祖,风流可怀。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务在噍危,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典正,崇尚烦淫。(《宋书?乐志一》)
上书中建议朝廷整理、复兴典正的相和歌。王僧虔指斥的新哇是烦手淫声的郑卫之音,即吴声、西曲。当时朝廷曾命通晓古乐的萧惠基整理相和歌。(见《南史?王僧虔传》)但这措施并不见效。据《乐府诗集》引用陈释智匠《古今乐录》的记载,晋荀?《荀氏录》所载清商三调歌诗,王僧虔《大明(宋孝武帝年号)三年宴乐伎录》称它们已有半数光景不传;而《王录》所载瑟调曲歌诗,至释智匠撰述《古今乐录》的陈代,其不传、不歌者又达半数。南朝是吴声、西曲的昌盛时期,相和旧曲在新声冲激下逐步衰亡了。自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立乐府采集风谣到公元5世纪刘宋末年相和歌明显衰落,前后为时有500多年。
南朝通俗乐曲主要是吴声歌曲与西曲歌。吴声兴起于东晋,西曲兴起于刘宋,二者原来也渊源于民间歌曲,后被贵族上层人士采撷、加工、仿制,产生了许多乐曲,情况正同汉代的相和歌相似。
在六朝时代,吴声、西曲被一部分正统人士视为淫声。《晋书?王恭传》载:
会稽王道子尝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北堂书钞》卷五九引《晋中兴书?太原王录》作“吴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又《宋书?乐志?一》在简略提到西曲《襄阳乐》、《寿阳乐》、《西乌夜飞》诸曲调后也说:“歌词多淫哇不典正。”
到梁代,吴声、西曲也受到雅化。梁武帝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擅长写作,不像宋、齐诸帝大都粗俗不文。梁武帝制作的《子夜四时歌》、《襄阳蹋铜蹄》、《河中之水歌》等,语言都较文雅。梁武帝参照《西曲》制成的《江南弄》、《上云乐》组曲以及萧纲、沈约、周拾等人的附和之作,语言都较文雅。《江南弄》、《上云乐》的出现,使南朝原本通俗的清商曲进入了雅驯的新阶段,但也失去了新鲜活泼的民歌风味。萧绎《金楼子?箴戒》载:
齐武帝有宠姬何美人死,帝深凄怆。后因射雉,登岩石以望其坟,乃命布席奏伎,呼歌工陈尚歌之,为吴声鄙曲。帝掩叹久之。
这里称吴声为鄙曲,鲜明地反映了萧衍父子们认为吴声、西曲粗俗鄙俚的心理。陈隋时陈后主、隋炀帝所制吴声歌曲,今存者有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炀帝的《泛龙舟》曲,歌辞均较华美,与梁代的《江南弄》接近。梁陈时代,贵族文人已不再采撷民间歌谣,加工为乐曲,与东晋、宋齐时代不相同了。
隋唐时代,混合西域音乐与民间新歌的新乐曲(燕乐)逐渐流行。六朝清商曲流传日久,本已显得陈旧,加上梁武帝们的雅化,又丧失了过去那种活泼的生气,因而在唐代逐渐衰亡。唐代中期杜佑编撰《通典》,其卷一四六《乐典》记载了清商乐(包括汉魏西晋的相和歌、六朝的清商曲)在武后时尚存63曲,至杜佑著书时仅存32曲(多数为六朝清商曲),加上有声无辞者七曲。在介绍了这些曲调的名目后,杜佑慨叹道:
沈约《宋书》恶江左诸曲哇淫,至今其声调犹然。观其政已乱,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莫与为比。……自长安(武后年号,公元701―704年)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能合于管弦者,唯《明君》、《杨叛》、《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共八曲。
杜佑虽然认为吴声、西曲声调哇淫,但接着又赞美它们“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不少通俗乐曲,经历时间长久、濒临衰歇时,在一些爱古的人士看来,又觉得古色古香、从容雅缓了。六朝清商曲从东晋中叶公元4世纪中期开始流行,到唐武后时衰歇,流行了200多年。
在中国音乐文学史和诗歌史中,这种民间通俗作品由兴起、流行到雅化、衰竭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不但乐府诗为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例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探讨的。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