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适应健康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无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有多丰富,能力有多强,如果他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适应社会,他的发展道路就会艰辛而曲折。社会的进步,非常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适应社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好的人,在生活中常表现为有很好的人缘,人际关系融洽。
儿童期是人生适应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儿童将来能否积极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的承担社会责任,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受教育状况及社会的引导至关重要。
2.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始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养育。学前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忽视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常常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攻击性行为、自控能力差等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
婴幼儿时期根本的教育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行为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父母对孩子培养和训练的目的,无疑是让孩子在离开自己后能独立生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安全、尊重和自由。长期受压抑、紧张、被冷漠或是不能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心理会发生扭曲,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往往不健全。
3.从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开始
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首先应当让你的宝宝慢慢脱离你的怀抱,家长应该离开的时候就要离开,两人不能天天捆在一起。让孩子慢慢地习惯妈妈在身边是正常的,妈妈不在身边也是正常的。
在宝宝不到1岁时,家长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吃饭、睡眠、排便、穿衣等培养他的基本生活技能,这些技能贯穿在生活中,孩子正确地掌握了它,就能促进他在生活上独立和自信心的最初建立,从而影响着宝宝的身心发育和成长。
吃饭,是宝宝最先学会的技能。通常宝宝9~10个月的时候会产生自己抓东西吃的欲望。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把小勺,鼓励他自己拿着勺子吃,学着喂自己。
睡觉,妈妈应该从宝宝5~6个月开始,培养他自然入睡的习惯,这样可以保证他的睡眠质量。宝宝睡觉醒来,妈妈不要马上去抱他或者喂奶,也应慢慢减少抱着哄宝宝入睡的次数。
排便,1岁半到2岁是宝宝学习排便技能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宝宝能够走路、蹲下,并理解语言和手势。这项技能训练需要妈妈的全程示范。如果宝宝一开始学不会或者偶尔尿裤子,千万不要批评指责他,这样会对他的自信心造成伤害。
穿衣,通常情况下,宝宝2岁开始懂得配合家长,伸出小手小脚穿衣服。妈妈可以趁机告诉他穿衣穿鞋的技巧,如怎样扣扣子、怎样穿鞋子等。即便他穿不好,妈妈也不要包办,而是应该一边帮助他,一边鼓励他。
4.社会适应能力的初始阶段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学习,只有在生活这个真实而生动的大课堂,其任务、目标才能完成,幼儿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理解社会。
儿童如果只是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无法自理自助,日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更谈不上有所成就了。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新的环境必须会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将关注的对象由自己转向他人,开始感到周围的宝宝的事物很新鲜,此时的孩子非常希望能融于同伴之中,融于社会之中。他们也与同伴争吵,但是会更加讲究方法和技巧,他们有时会沉默一会儿,一般的孩子就不会表现出“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的态度了,这样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就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他们需要玩耍时,觉得大人妨碍他们探索世界时,家长就要放手让他们去闯。
5.诱导孩子外向型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人。
3岁时被判定为外向的孩子,到11岁时,学业、人际各方面的表现都比内向的孩子好。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内向的孩子是自己玩,而外向的孩子喜欢跟别人玩。对3岁的孩子来说,同年龄的玩伴是最好的玩具,远远超过昂贵的机器人或遥控车。因为后者的变化有限,而前者的变化无穷。无穷的变化会刺激神经的发展,增加神经之间的连接,而现在我们知道记忆、创造力、理解力就是同步发射的神经回路。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社会化过程,开始用自己的感官品味着周围的世界,对给予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得以挖掘和开发。现在的儿童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周围的亲人对其百般呵护,但是一离开自己的家就觉得很茫然,无所适从,所以必须从小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和平竞争能力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学会生活。
6.劳动教育与勤奋的品德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生活自理,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孩子上幼儿园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班上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孩子慢慢长大,劳动就成了孩子的必修课,学习洗洗自己的小手绢,饭后帮助妈妈收拾碗筷,劳动教育加快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勤奋是人类最主要的品质之一,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而懒惰则是万恶的根源。一个人的精力如果不能够使用在有益的方面,就会成为一种破坏力量,这是很不幸的。社会经验告诉人们:“任何坏人都不是自愿成为一个恶棍的。”有的人之所以变坏,多半是教育不良的结果,其中主要是父母的影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这样恶魔就无机可乘了。
利用家长的聪明才智和家庭、社会上种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勤奋的良好品德,那些从小爱劳动、好学习、关心他人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和幸福的人。
7.婴幼儿的社会经验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把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让幼儿认同社会,充分利用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例如,“到小朋友家去做客”,“打扫我们的小花园”,“我给小树穿冬衣”等活动,增进了孩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方式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知觉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在这些身临其境的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什么叫社会情感,他们的社会经验也丰富了。多让孩子有机会加入一些以情感人、触景生情的社会活动,真正融入每个孩子的生活,让每个孩子成为一个自由舒展的生命、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由于孩子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尚不清楚这为什么是善,那为什么是恶。而要让他们能够区分善恶,给他们讲故事和教儿歌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妈妈不但给她讲各种神话传说、童话故事,而且还给她讲述自编的故事,把要让孩子明白的道理通过自编的故事讲出来。
8.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
西方人一般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打扫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父母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9.鼓励孩子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绝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获得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要不失时机的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助互爱的感情。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对培养自制力很有效。有不少家庭希望孩子唯唯诺诺地跟着父母大人转,这样的儿童积极活动的愿望会受到抑制,性格也变得内向、敏感。
勇敢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品德。有的母亲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她们一看到孩子受了一点磕碰马上过去安慰他,其实这样做会加重孩子的痛苦。合理的做法是先不谈这件事,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去,这样他会很快忘记了痛苦。
10.让儿童尽早地认知社会
发展儿童社交能力,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社交的环境。例如,家中有客人来访,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儿童耳濡目染,会逐渐学会接人待物之道,逐步提高其社会交往的能力,满足儿童社会交往的需求。
在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要教育儿童为人要正直诚实,告诉孩子诡诈和欺骗是得不到朋友的,要以诚待人,“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要告诫儿童遇事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因生活中遇到的小小委屈就耿耿于怀。接受不了任何的批评教育,这将不利于相互间友谊的建立,不利于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
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礼仪,这是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发展的通行证。人们在交往中都渴望有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时代,良好的社交品格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良好的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人高尚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来源于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和家长要利用各种场合,教育儿童怎样待人、怎样与人相处,具体包括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守时守信、讲卫生守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开始。
11.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
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事中,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
孩子一开始有不少行为是在成年人的要求下才做的,如饭前洗手,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使其行为变成自动,这样就形成了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当孩子按要求做时,父母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奖励。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正强化非常重要。
父母对人热情、诚恳、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有位母亲平时说话声音很大,一次她女儿和她说话声音也特别大。母亲说:“跟我说话,嗓门为什么这样大。”女儿的回答是:“跟你学的。”一位刚上幼儿园小班的男孩,午睡时总把脱下的外衣叠得很整齐。当老师表扬他时,他说:“我妈妈每次睡觉时总把衣服一件件叠得很整齐,放在一边。”可见,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变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这种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