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应接受“再教育”
随着一个婴儿的诞生,一个母亲也诞生了。这两个个体同样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不只是婴儿单方面的事情。母亲不是天生就是母亲,父亲也不是天生就是父亲,他们必须经历某些复杂的学习与改变过程。理想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
目前,社会对儿童早期养育知识的普及做得不够,致使一些年轻家长对儿童的生理成长变化过程,对孩子幼年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认知。
要成为理想的父母,就必须了解孩子整个的成长发展过程,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教养子女的方式,不断学习做父母的知识,接受“再教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观察、思考孩子的需求和反应,虚心向孩子学习,如此才能提供孩子最适当的成长环境,最适宜的学习机会,以及最愉快的生活空间。
一项调查表明,父母教育水平与在孩子身边花的时间成正比。尽管较高文化水平的父母每周工作时间更长,但他们仍然更愿意挤出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越多,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2.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成年人在与婴幼儿交往中的作用是通过发展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控制能力等来强化这种社会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往往从婴幼儿出生第二周后就开始。这时应该更加注重与婴幼儿分享情感经验,因为这是婴幼儿学习的基础。
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非常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应该学着倾听他的“一言一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倾听意识和技巧,不要认为“小孩子懂什么?我说他听就行了”。许多家长很少倾听孩子的声音,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大人给孩子时间,耐心地倾听他讲完所有的话,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赞美。
倾听,就是你要集中注意力,用观察的心态去听,而不是以焦急忧虑的心态对待孩子。要花时间去听孩子讲话,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有耳无听的敷衍。因为倾听不仅可以让亲子关系十分亲密,也是家长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在学会倾听孩子声音的同时,还应教会孩子怎样倾听父母和周围人的一言一语,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孩子一种应具备的美德。
3.要“平视”,不要“居高临下”
要培养冷静观察孩子的习惯,了解他现在究竟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忽视孩子的能力或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强迫孩子做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亲应当用声音、视线、肌肤的接触等方式来跟孩子相处,和孩子说话时最好蹲下来,在与孩子的视线相当的高度对话。
父母亲应该常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下意识的表情、动作等。因为往往一个无意识的表情或动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遭到忽视,甚至因此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宝宝反抗的时候,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实施高压政策,让他屈服。结果很有可能以宝宝的委屈哭闹和你的难受心情收场。高压政策会让宝宝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奴性”人格,因为他屈从于自己所处的劣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4.如何对待气愤的孩子
张阿姨4岁的儿子大哭着冲进厨房。“妈妈!我看电视的时候,朵朵砸坏了我的小卡车!”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把手轻轻地放在儿子的肩上,看着他的眼睛说:“哇,儿子生气了。”儿子说:“是的!她坏!”“你是不是不想再和妹妹成好朋友了。”儿子点点头,开始平静下来。妈妈接着说:“朵朵这么做,我也很难过。等睡觉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这件事吧,好吗?好了,小宝贝,吃块巧克力吧。”
在解决处于愤怒中的孩子的问题时,应尽量控制自己,不要马上给出建议。只要专注地倾听孩子,认同他的情感就够了。这样做孩子会感到被理解,也更容易冷静下来。之后再和他私下里谈谈,孩子会更容易敞开心扉,并在你的帮助下找到解决的方法,类似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5.爸爸妈妈的不断自我提升
从现在开始,就请各位父母亲开始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会太困难。读书、欣赏音乐、栽培植物,甚至养成每天早上阅读报纸的习惯,都是一种素养。因为幼儿的行为,都是从模仿父母亲的行为开始的。
作为爸爸,更应当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读书,与孩子互动。父亲对宝宝成长的推动作用更大,在共同的活动中孩子会不断地受到父亲的约束和指挥,这会帮助孩子学会服从和忍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具有平衡、开朗的感情生活,是否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事业上是否能获得成功。
6.确立“父母权威”
在半岁到1岁这个阶段,你要让宝宝明白,虽然他有权力表示并坚持自己的想法,但这是一个有限度的权力,这个限度的范围要由爸爸妈妈来决定。例如,晚上8时是宝宝睡觉的时间,但今天奶奶送来新的玩具,新奇感让宝宝仍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他不愿意按时上床,对大人的提醒不理不睬,埋头摆弄新玩具。这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明智地允许宝宝推迟几分钟,“好吧,再玩10分钟,宝宝就得上床睡觉了”。一旦到了你们约定的时间,你应该用平静而坚决的态度带宝宝回自己的房间。父母内心坚决,表情不留余地,宝宝多半会是乖乖的。在这一时期,父母需要给宝宝定下明确的规矩,并且坚持执行,以此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就算孩子脸上挂着泪珠也不例外。
在发达国家,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们都喜欢标榜自己宽容、谦和、开朗、睿智。这些国家的父母们努力把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平面上,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中产阶层家庭中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尽管家庭不一样,但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相同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头脑中对幼儿的要求是有具体目标的,而这种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老练行事,即做理想的孩子。这样一来极易导致将一些不适当的成人化观念在不经意间强加给孩子。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想方设法让孩子写字、背诗,甚至孩子的哭笑也受家长的管制。面对着家长们许许多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教训,成年人应该逐步放弃那些僵化的家长制作风,当孩子明白事理时,他们也许会更加欣赏这些家长的学识。
7.亲情与鼓励
对于孩子的错误与缺点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亲情的共鸣来激活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激励手段和有效地赞美孩子来改正孩子的坏毛病,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肯定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碎了。妈妈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急脾气,大声责备孩子“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一来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妈妈以平和的心态用鼓励的语气说:“果果不小心打碎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一些家长不善于激励,他们望子成龙心切,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要求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提出过多的要求,过多地对孩子身上所谓的错误进行“责备”或采用“激将法”。在不断地被讥讽、被忽视中,孩子的天资一一被毁灭。在长时间负能量的作用下,孩子们很少得到鼓励、表扬和拥抱,他们慢慢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笑,那样温情,他们变得沉默不语、淡漠、发脾气,甚至出现遗尿、失眠、夜惊等。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有的长时期不肯上幼儿园,有的仅仅因为受到同伴的嘲笑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难以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
8.了解得多了,责罚就少了
多花一点时间与孩子相处,你就会了解孩子的反应、喜好和能力,你会稍微了解孩子的个性,也会知道他的正常行为。早点了解你的孩子的正常行为,一旦孩子学会走路后,你对他所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的行为,就会保持一种原谅的态度。
在孩子1岁前多花点时间和他在一起,你就会了解哪些才是婴儿的正常行为,也就不会有不实际的期待。孩子若觉得一切都很好,他的表现就会趋于正常,也就比较容易管教。家长应当了解,一两岁的孩子喜欢拉一些重量轻的绳子,常常丢东西、抓东西、把东西扔得满屋子都是,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样你就不再会为孩子的这些举动感到烦恼。了解你的孩子后,以后要管教孩子就有效多了。
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不仅在家庭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但是,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教育不当,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的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养成不良习惯。例如,饮食起居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
责罚只是管教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一小部分,管教是你家中的一种气氛,这种态度和气氛可以让责罚减到最低。万一非得责罚时,就得适当地执行。
9.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小捣蛋”的标签
有时家长需要检查一下自己描述孩子的方式。不能使用“小捣蛋、调皮鬼、闲不住”等经常被用来形容过于活泼的孩子的词汇。平时在和家人谈论孩子时应用积极的词汇来描述孩子。
随着孩子自尊心的增长,他会想要表现得更好。及时发现并表扬你的宝宝,对他的好行为进行积极的表扬:“玩完玩具后帮妈妈放回了原处,做得真不错”,或“今天你在小朋友家表现得真好”!当3岁的孩子对奶奶说,“我今天玩玩具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小玩具”而不是“我是一个坏孩子时”,这就反映出你教育的方式是在正确的轨道上。
10.不要把电视当成保姆
人的大脑在最初的3年发育得最快。对于大脑的刺激是在孩子与他人的互动和他对于环境事物的探索,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的,而这些是电视无法提供给孩子的。电视让孩子变安静,所学到的只是大人设计好的“知识”。这是非常被动的学习,不是经由孩子主动对于人或物的探索而来的。
目前养育环境当中人们比较多的依赖电视保姆,让孩子一有空闲就对着电视机看,这种语言环境是无法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的交流相比拟的。孩子在电视前面基本是僵化的状态。同时,由于电视画面的快节奏剪接手法,也影响孩子连续注意的能力。
当我们要求孩子远离电视时,我们大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这对于成年人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11.过早去幼儿园的忧患
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幼儿园。甚至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时到下午6时,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学。调查发现,一些最好的幼儿园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幼儿园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会在孤独中度过。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最好的幼儿园、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2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
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育,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成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12.去幼儿园的宝宝更需要家庭亲情
许多父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幼儿园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实际上,婴儿需要的关心是持续和协调一致的,这其中包含整个家庭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是相对固定的。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
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成员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幼儿园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关爱,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