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吃亏的多少、占便宜的多少。
史学家范晔曾经有一句名言:“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一般是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正常的情况是: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而自己只等着接受,那么回报的源泉终将枯竭。有一句话说得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绝大部分事情,给予了付出才会有回报。
勇于付出,就会让对方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人际关系中,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而真正肯吃亏的人,往往都是最终的受益者。比如说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就是这样做的。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求贤若渴。他待人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这个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有一天,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地讨债,问谁愿意去,没有人出来应答。
半晌,冯谖站了出来,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如果要买的话,就买点我们家缺少或没有的东西。”众人听后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世间稀罕之物,孟尝君应有尽有。
但是冯谖好像没有考虑那么多,马上领命而去。他到了薛地后,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地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觉得无以为报。
冯谖说:“用不着大家回报,既然孟尝君连钱都不在乎,又想要大家回报什么呢?”
后来冯谖回去复命,孟尝君问他:“你讨回来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觉得冯谖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就擅自做主把债券烧了,实不应该。
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要买家中缺少或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薛地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市义”的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冯谖用那些根本就难以收回的债券挽回了民心,使得孟尝君年老回归自己的封地,大受拥戴,不得不说冯谖当初的举动是很高明的。但是更加高明的是田成子,他用一些粮食就换来了天下。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民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打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以这样的方式来赈济灾民。
于是,不少齐国人不肯再为公室种田,反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回的却是民心。虽然给予了粮食,实则得到了更多的东西。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那些粮仓的米为田家换得了天下,不可不谓是“大得”啊!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所以,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吃亏的多少、占便宜的多少。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如果自己踏踏实实地干,态度也是认认真真的,相信受到赏识、被提拔的机会很快就会来了。
另外,对于同事和朋友也要学会“吃亏”,不要只会给领导“拍马屁”,这样会让人瞧不起。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好心态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而且这暂时的吃亏只是一种精神投资而已——舍小得才能够大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