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一系列政治举措,让儒家学者们看到西周时代的盛世重现,“礼制”再次兴盛,真正的儒家“理想国”初步形成。儒家知识分子对王莽顶礼膜拜,将其看称“当代周公”。其中,最痴迷于“王莽政治”的儒家学者,当数蜀中大学者扬雄。
扬雄是个严重口吃的儒家学者,一生笔耕不辍,40岁时离开蜀中,来到长安城,本来渴望在朝廷寻找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由于其背景单纯,出身平凡,在京20年左右,始终未能得到提拔,只是个小小的黄门郎。扬雄只能将自己的心血灌注于学术上,埋头研究自己的学问。元始四年(公元4年),扬雄已近60岁。为了能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流传给后人,扬雄着手撰写一部理论专著《法言》。此时,蜀中一位大富豪得到消息,就带上10万钱前往长安城扬雄处所,表示愿意资助其撰写《法言》,不过有个条件,必须赐几个字给自己,让自己的芳名万世。扬雄看了看那些钱,再看看大富豪的谄媚的表情,很是愤怒,大手一挥,道:“商贾们没有仁义之举,如同圈养的猪羊,又怎么能随便载入书中!”书中大富豪恼羞成怒,却不敢伸张,只得狼狈地离开。
由此可见,扬雄对学术是何等的严格,但在他的书中,却为王莽留下了大量的笔墨,显示出对其无比敬慕之情:“周公以来,未有(安)汉公之懿也吗,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勉人役,唐矣也!”扬雄是个权威学者,在理论上将王莽定位为“当代周公”,可见其对王莽的敬仰程度。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莽的大部分政治成就,即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了井田和象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王莽将大汉江山推向了“中兴时期”。扬雄的这番肺腑之言,更能代表当时的学术名家和儒家政治家的观点。
王莽在朝野上下独一无二的地位无人撼动,包括皇帝在内。元始五年(公元5年)岁末光景,汉平帝身染重病,无法正常生活。王莽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人间。于是,王莽便采取当年周公的祭拜方式,向上天祈求:自己愿意替汉平帝归天。仪式完成之后,群臣无不感动。而事实上,平帝的重病不见好转,一段时间之后,平帝神秘地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很快,王莽按照周公时期的礼仪为汉平帝做完祭奠活动之后,其人生中的最巅峰出现了,即公元8年11月,王莽在群臣和万民拥戴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用“天下人支持王莽称帝”可能比较空洞,有一件事的发生,能看出王莽是何等受拥戴,何等众望所归。早在王莽称帝的当年4月,刘氏江山后裔刘炔聚拢上千官兵,打算起兵造反。刘炔有个兄长刘殷,原是汉朝的胶东王,如今在即墨城做了扶崇公。本来,刘炔认为自己举兵之后,兄长刘殷一定会全力支持,就率义军到即墨城下。谁知,刘殷紧闭城门,不与对话,自己主动奔入监狱待罪。这一刘氏江山的皇亲国戚都不愿背叛王莽,可见新莽政权威望有何等至高。这是王莽“下篡上”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公元8年11月,王莽受到全国官员和百姓的拥戴,在声势浩大的典礼中,完成了自己接替皇位的工作。此时,儒家知识分子们欢呼雀跃,早已将王莽登基前后的弄虚作假抛至九霄云外。事实上,王莽为了能登基皇位,施展过一些手段,例如盲流哀章制造了“受禅”的天命,以及虚构出来的“天意”里王莽的辅政大臣等。就在王莽登基那一刻起,儒家知识分子们认为那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王莽能创建一个以“禅让”为政基的新王朝,并回复西周古制,真正形成了一个“内贤外王”的儒家“理想国”。
随之而来的,是王莽的宣传队伍做全国性宣扬。以“五威将”为领导的庞大宣传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扬王莽登基的经过以及新莽王朝的政治政策,且向民间解释王莽的天子“天命”,属顺应天理,不得不臣服,等等。伴随着宣传队的成功归来,新莽政权一系列庞大的政治变革随之展开。首先打开“新政”局面的,是两位儒家知识分子的提出的政治提案,他们的名字分别为张邯和孙阳。他们认为,新莽王朝遵从“礼乐”,效法西周,宜尽早实施“井田制度”,即所谓的“土地国有化”政策。
《周礼》中关于“井田制”的解释是:全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国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而且无占有权。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国家则向农民征收土地使用方面的赋税或摊派徭役。作为一种古代的“土地平均主义”,孟子曾对其大加赞赏。对于秦朝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而论,实施“井田制”是政治课题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前的皇帝未实施这是政策,导致恶性土地兼并,造成贫富差距,引起社会动荡……反正,“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在此函时期,董仲舒、孔光、何武、夏侯信、鲍宣等名噪一时的大儒竭力要求当政者实施“井田制”。可惜的是,无论是武帝,还是宣帝,都无复古的意愿。
王莽是《周礼》的忠实拥趸,渴望获得三代时期政治文明的成果。因此,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自然受其吹捧。作为自己政治生命中辉煌的一笔,王莽很快就办法一份诏书,其中如此写道:“天下的田地全部更名为‘王田’,不得买卖。家中男丁不足八人,而田地超过一‘井’者,多余田地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和乡党。以前没有田地的,则按制度领取田地。有敢非议井田圣制、蛊惑群众者,参照舜帝当年的成例,抓起来流放四夷。”“井田制”实施之后,天下人,更重要的是儒家知识分子司机看到了一个富足而又完美的“理想国”。但王莽对《周礼》的过分膜拜,甚至是过分迷信,使其建立的王朝毫无创新性,更无现实立足点。
接下来,王莽实施了一条“解放奴婢”的政策。在西汉,奴婢是地主、富豪的私有财产,随着社会的繁荣,奴婢越来越多。据统计,西汉帝国内奴婢数量高达38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比例显然过高。从财政角度来看,这些人严重阻碍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王莽实施“解放奴婢”政策,不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人本精神,认为社会上人人平等,都可享受上天赐予的生命。早年,王莽之子残杀了一个奴婢,王莽仁义,要求其子自杀以谢罪。因此,王莽实施“解放奴婢”政策,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仁义”。
为了建设一个儒家思想控制下的“理想国”,王莽对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的改革,其动机很明显,就是让摒弃西汉王朝的诟病,从《周礼》出发,实现自己的“理想国”。早前,王莽曾为汉室江山实施过“货币改革”。基于从前的经验,王莽再次对货币进行了改革,但王莽始终从“迷信《周礼》”的角度出发,认为“刘氏”已亡,但当今流通的金刀钱,让他不安。因为“劉”由卯、金、刀组成,“刘氏”已亡,因此必须废除金刀钱的流通。根据《周礼》的记载,古时百姓以龟、贝为流通货币,后来以铜钱代替,百姓生活迅速陷入疾苦,因此,王莽认为货币不是好东西。到新莽王朝,龟、贝再次出现的流通货币之中。
行政方面,众所周知,西汉王朝是承袭了先秦政治制度。千百年来,儒家知识分子认为秦朝暴政,焚书坑儒,一无是处。王莽也这样认为,为了摒弃秦朝政治的影响,他日夜不停地思考,并在《周礼》、《王制》这些古代贤明之士的思想中寻找官职名称和地理名称,试图寻找一条新莽王朝独具一格的政治风格。
关于国家经济命脉,王莽亦主张“国有”,即盐、铁、布帛等商品的商业活动一律国家经营。这一政策也是出于儒家政治思想,在其经典著作中可见一斑。早年,名儒鲁匡就曾建议国家控制酿酒,理由是:“根据《诗经》记载,太平年间,酿酒控制在国家手里;孔子也说过,衰乱之世,酿酒才操控在老百姓手中。”由此可见,王莽的新政,蓝本就是西周盛世以及《周礼》中的政治思想。
随着王莽登上皇位宝座,一个被儒家思想家神化,并认为是儒家“理想国”的新莽政权渐渐露出全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