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论曹丕羞辱于禁(臣光曰54)
说三分天下,其实是魏占十分之八,吴蜀合起来才占十分之二,实力悬殊极为明显。魏文帝曹丕之器宇要旷达一点,保不准真能一统天下。可惜曹丕在黄初二年(221),因一念之差,失去战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被东吴所杀。曹丕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形势,一致的意见是蜀汉地促国弱,刘备定不会冒然出兵为关羽报仇。独侍中刘晔认为,凭刘关张的关系,刘备一定会出兵,否则不合情理。黄初二年七月,刘备果然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出兵讨吴。孙权一面派陆逊领兵迎敌,一面遣使向魏求降。当年通讯不发达,刘备出兵一事,魏国尚不知情。刘晔却据此再次做出准确判断:孙权无故请降,一定是吴蜀发生了战事,孙权担心两面受敌,所以才献土请降;吴蜀两国如果结成联盟,本可以自保,但现在他们撕破了脸,情形对我们极为有利。建议曹丕,乘机出兵,与蜀两相夹击之,不出十日,吴必灭亡,剩下一个孤立无援的蜀汉,决计不会长久。曹丕不听。
黄初七年(226),曹丕死的时候,陈寿作了一番评价,肯定曹丕的文学天赋,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但也指出曹丕眼界太窄,气量太小,否则一定会做出更高的成就。余以为,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吧。
孙权请降时,同时遣返了降将于禁。曹丕的心机就体现在玩弄于禁上了,自得其乐,全然不顾大势。
建安十四年(219),关羽率兵攻打樊城(湖北襄樊市樊城),曹仁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驻守城北。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路人马皆为大水所淹。于禁登高避水,关羽乘船发动攻击,于禁不得已投降。庞德则站在堤上,着甲挽弓,拼死力战,箭无虚发,直到力穷被擒。关羽以封赏劝降,庞德却破口大骂说,我宁做国家鬼,也不做贼人将。关羽大怒,将庞德杀死。曹操听说后,感叹说,我与子禁相知三十年,紧要关头为何反不如庞德呢。因此,封庞德二子为列侯。后关羽被杀,于禁也落入吴人之手。
当于禁被遣送回来的时候,已是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到魏文帝,哭拜于地。曹丕用春秋战国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他。晋大夫荀林父与楚交战失利,晋景公复用他为将,终于打败秦人的侵略,占领了狄人的土地。秦大夫孟明视战败被晋国所擒,秦穆公复用之,亦打败晋国,成为西戎的霸主。曹丕的言外之意是要效法晋景公、秦穆公,让于禁做荀林父、孟明视。于是不但没处罚于禁,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有曹丕的这番话,于禁一定是宽了心的。没想到是,曹丕却是借机在玩弄他。曹丕事先让人在曹操陵园的屋子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的壁画,然后命不知底里的于禁,去拜谒高陵。于禁兴冲冲地去了,一抬头,却见如此的羞辱。于是残愧郁闷,发病而死。
司马光在“臣光曰”第54篇里评论了此事。他说,对于禁其人,曹丕可废可杀,毕竟丧师数万之众,又不能尽忠,却去投敌。但曹丕不该以这样的法子来对待于禁,这不是一国之君所当做的事。胡三省注说:“赏庆刑威曰君”,作为操生杀大权的皇帝,却用下三滥的办法来对付臣下,着实不地道。
曹丕的小气量于此见之。而曹丕之小气量,不是只见在这一件事上,却成了他的性格。曹丕防察自家兄弟极为刻深,比如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终将曹魏的左膀右臂悉数砍去。
曹家诸侯王名义上是王,其实和老百姓没什么区别,或者境况更苦。平头百姓还有行动自由,他们连自由身都没有,欲求为一百姓而不可得耳。曹丕对他们防察极严,王国通常只有百余名老弱病残的士兵担负警卫,与都城悬隔千里,也不允许诸侯王到京城朝见皇帝。防辅和监国等这些官员时时密切监视诸侯王的行动,一天一汇报。单从“防辅”这个官名看,也可以知道底里。“防”是第一要义,“辅”才是后者。曹丕因此对诸侯王的事了如指掌。
北海王曹衮,曹操之子。勤奋好学,行为谨慎,未曾有过失。本来防辅们是专报坏事不报好事的,但文学官与防辅商量,不妨也报报好处。于是联名上表。曹衮知道后,异常惊恐,责备文学官说,诸位这样做是在帮倒忙啊。
曹丕一死,继位的魏明帝继续这个国策。太和五年(231),东阿王曹植给魏明帝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请求出来做事。他说,国家太平之时专擅权位,一旦有难立即开溜的,多是异姓之臣,而存则祈求家族富贵,亡则必能同当灾祸的,只有皇族之臣。魏明帝是回信了,措施也挺感人,但终了曹植一生,就是不起用他。
其结果是,当司马氏父子兄弟野心发酵之时,竟没有一个曹氏兄弟能帮得上忙。有帮忙的曹爽,曹真之子,曹操之侄孙,蠢货一个,被司马懿夷灭三族。而晋武帝司马炎强取豪夺成功,有鉴于曹魏灭亡的故训,恢复分封制。泰始元年(265),一口气分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诸王拥有各自的军队,大国兵五千,次国兵三千,小国一千五。于是又有八王之乱,将西晋搞灭。还真不好办,这事。
附:臣光曰54: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通鉴》卷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