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霍氏之败(臣光曰31)
霍光在世的时候,霍氏子孙狂是狂点,但尚有所顾忌,没敢彻底地狂。霍光死后,没人管了。霍光的继室霍显更是一味地添柴加薪,终于沦落到全族被诛灭的地步。时在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自此,武帝一朝,声名显赫的卫霍家族,灰飞烟灭(卫氏于巫蛊一案后即被族灭)。
应该说,霍光辅佐昭帝十几年,还是相当小心谨慎的,也建树颇丰。《汉书》讲:“百姓充实,四夷宾服。”霍光既立宣帝,本来要还政给他,是宣帝自己“谦让不受”。宣帝见到霍光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心情,都面带笑容,客气得很——《汉书》和《通鉴》也仅书此,并不见霍光有多跋扈。史书说,霍光一次给宣帝驾车,宣帝很不自在,如有一根芒刺扎在后背。我以为,此事用来说明宣帝对霍光的怕,是可以的,毕竟有被废黜的昌邑王刘贺的例子在。但要说宣帝于此时即有操作掉霍氏之心,似乎站不住脚(原因见后)。没有证据表明霍光怕老婆,但管不住老婆却是事实。霍氏最终的败亡,霍显是第一责任人,霍光疏于管教,次居第二。
史书说霍氏专权,也是事出有因。昭帝时,霍光一族即在朝中有势力,最关键点在于,霍氏手上有兵权。霍光的儿子霍禹、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云为中郎将,弟弟霍山为奉车都尉,“领胡、越兵”。两个女婿分别为东宫卫尉和西宫卫尉。确实是谁也不敢动弹。但这不是致命的,宣帝后来的动作可以表明,想解除将领的兵权,稍用手段就可以做到。最致命的是霍显背着霍光谋害许皇后一事,才最终使霍氏倾巢,一个不留。也够狠的,这个女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打垮对手,不必费事写匿名信、派杀手之类。很简单,只要送一个歹毒的女人去,一定可以将之搅得家破人亡,而且连根都拔了去,决无后顾之忧。
霍显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入宫当皇后,但宣帝却立了同样起自民间的原配许氏。霍显一狠心,收买女医淳于衍毒死产后不久的许皇后。第三个知道此事的人,便是霍成君,后来的霍皇后。宣帝对这事起疑心,逮捕了很多女医,霍显这才怕起来,将实情告诉了霍光。班固批霍光不知“大理”就在这里了。震惊尽管震惊,霍光却将这灭门大罪按了下来,并设法成功营救出女医。霍光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越发放纵了霍显。
霍光一死,霍氏全族上下齐上阵,一起肆无忌惮。你看霍显的表现:一个老女人,已是曾祖母,竟然野心到按天子礼制来包装专车。褥垫用锦绣,车身用黄金包裹,用皮革绵絮包在车轮外缘——减少车身的颠箥。且包养监奴冯子都。她的儿子霍禹、侄孙霍山大兴土木。另一侄孙霍云,轮他入宫当班的时候,却借口生病,与随从在黄山宫御花园打猎,只派一个随从代班,没人敢指责。霍显与几个女儿,随意出入上官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毫无顾忌。
而霍家的奴仆,狗仗人势,猖狂到何种地步呢?霍家奴仆与御史大夫魏相的奴仆一次驾车争道,互不相让。霍家奴仆竟闯进御史府大声辱骂,并准备一脚踹开魏相的家门。值班的御史跪下来向霍家奴仆磕头,他们才谩骂离去。
《通鉴》如是写宣帝的反映:“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既躬亲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宣帝老早就知道霍家的骄横是彻头彻尾的,一点都不懂节制,不知收敛。于是才命御史大夫魏相兼“给事中”,特准入宫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是做什么的?相当于中纪委。也就是说,宣帝于此时才有了动霍家之心。而霍氏的“内不能善”,才是导致宣帝采取行动的主因。由此可证,杀机起于驾车一事,不足信。霍光的失策是管家无方。
最终促成宣帝“双规”霍家的,又恰是霍显这个女人。她的女儿既为皇后,如生个儿子,当然定是太子。而宣帝此时已立了许后的儿子刘奭为太子,这不挡路么。于是又要下毒。宣帝鉴于许后一事,加强了对太子的保护,饭菜必得经下人先尝,霍显这才不得下手。
问题是,宣帝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于是断然开始反击:
一是削弱霍氏权力。宣帝关照下来,今后凡有关奏章,不必经过尚书,可以直接上达天听。按规定,朝臣奏章必得先经过尚书经目,把关筛选后,再上报皇帝。而霍山时为“领尚书事”,掌管政务机要。这个职务给霍家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霍山籍此将所有检举揭发霍家的奏章悉数扣了下来。而宣帝此举无疑将霍山的权力给架空了,霍家从此成了一个瞎子。
二是解除霍氏兵权。地节三年(前67年),宣帝撤免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宫卫尉范明友为光禄勋;次婿中郎将、羽林监任胜为安定太守,孙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大女婿长乐宫卫尉邓广汉为少府。霍光的另一个女婿赵平,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虽统率屯兵,但被收缴了骑都尉的官印。也就是说,兵是有,但他无法调动。霍禹虽被委以大将军的高职,但不发给印绶,也是一个虚衔。然后宣帝安排自己的腹心张安世为卫将军,统率两宫卫尉、城门和北军兵。凡关兵权,都掌握在宣帝自己人手中。
霍氏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霍去病、霍光英明一世,没想到子孙却是蠢物。当此之时,他们只做一件事,“数相对啼泣”。面对面的哭鼻子,还不止一次,而是“数”。霍显,这个头脑简单而骄横的女人,也终于知道怕了,将害许后一事和盘托了出来。于是他们不断的合计。然而,计议的结果竟然是“于是始有邪谋矣”。
宫廷的争权,有时也真争得无理。比如吕后,竟将外甥女许给自己的儿子当老婆。而此时的上官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而霍光的女儿——霍皇后,却是她的姨母,辈份全乱了。霍家的最后一张牌,便压在上官太后身上。霍氏阴谋废掉宣帝,然后由上官太后出面,宣布由舅舅霍禹为帝。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霍山、霍云服毒自杀,霍显、霍禹腰斩,霍氏女婿外孙,尽数处死,诛灭不下千家。时距霍光死后才三年。
司马光在“臣光曰”第31篇评论了霍氏之败:
“霍光辅佐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然而却连自己的家族都不能保护,这是为什么呢?威望权柄,只有君王才能享有,如果臣下长期专柄,不归还君王,很少能逃脱厄运。以汉昭帝的贤明,十四岁就能洞察上官桀的奸诈作为,原本就可以亲政了。更何况汉宣帝十九岁即位,聪明刚毅,了解民间疾苦。而霍光却依然专擅大权,不知退避,反在朝中广植私党,致使君王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咬牙切齿,侧目而视,都在等待动手的时机。霍光自己能够免祸,已是侥幸了,何况子孙骄横奢侈,加速灾祸的到来呢。
虽然如此,假如当初汉宣帝能早点削弱霍家的实权,让他们当富家翁去(享待遇,拿高工资,食邑大县),也就足以报答霍光的恩德了。可是汉宣帝仍然让他们主持朝政,授以兵权。等到事态严重,这才动手加以裁夺。以致他们恐惧怨恨,遂生反叛朝廷之心。这难道只是霍氏一家自己找死吗?也是汉宣帝一手策划造成的啊。春秋时,斗椒在楚国作乱,楚庄王灭其宗族,却赦免了担任箴尹一职的斗克黄。认为如果使斗子文绝嗣无后,何以劝勉人们立功行善呢。以霍显、霍禹、霍云、霍山犯下的罪行,理当该死,但立下大功的霍光却不可以无人祭祀。汉宣帝竟将其全族老小全部处死,一个不留,也未免刻薄寡恩了。”
关于霍氏之败,班固在他的“赞”中批他不学无术,我认为这话是有道理的。设使霍光知晓范雎所以去职,李斯所以取败的原因,或能及时退身,也能遗厥子孙。而霍光所以如此行事者,我认为,怕是他的家长心思太重吧。老担心小屁孩办不了事,又不能辜负武帝的嘱托,所以才跟诸葛亮一样,事无巨细,都得躬自过问,否则不放心。而诸葛孔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有“诫子书”,霍光这一点也比不上同受顾命的金日磾。霍光临死之前,懂得给兄长的香火做安排,却无识见于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为自己的糊涂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司马光批宣帝刻薄寡恩,思路也还是批文帝逼杀舅舅薄昭的思路。无非是不当让霍氏掌权,这或许能成全他们。司马光认为,宣帝是有意在设计霍氏(酝酿以成之)。这显然是受驾车一事的影响,我不大同意。以霍氏子侄的秉性,宣帝裁抑他们,都不懂得收敛,反而铤而走险,想变了刘家做霍家,宣帝能不杀他们。霍显的贪婪才叫人惊心,宣帝用魏相为“给事中”,很明显地一个信号,霍显不但不劝子孙们收敛一点,反倒劝他们去争权,有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焉能不败事。
司马光于此第一次评论了功臣子孙之败,用意非常明显:功高震主而没有张良的识见,不是好事;而子孙不谨,骄奢淫逸,同样也没有好下场。
注:斗子文,名榖於菟(gu wu tu),字子文,楚国名相(令尹),也就是《论语·公冶长第五》所说的“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的“令尹子文”,孔子许以为忠,有功于楚国。斗克黄是他的孙子。斗子文的弟弟斗子良,生子斗椒。公元前605年,已是宰相的斗椒谋反失败,全族被杀。
附:臣光曰31: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私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斗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通鉴》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