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25900000013

第13章 常用方剂(1)

一、解表剂

根据“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而立法,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以解除表证的方剂,叫做解表剂。此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如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又如麻疹初期、疮痈初起、水肿初期,见有表证以及风湿在表等证,亦可选用。

邪在肌表,在临床上,常见的有风寒与风热的不同,如风寒表证,宜用辛温解表,风热表证,宜用辛凉解表,此外,如果患者兼见阴阳气血不足的,还须结合补益药物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本类方剂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弱。同时,服用解表剂时,应避风邪,如外感风寒,还须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如外感风热则不需加衣被取汗。

解表取汗,以微微汗出为宜,假如汗出不透,或大汗淋漓,都是不适宜的;因为,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过多,必致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伤阴亡阳。

如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如表里俱急,则又需考虑用表里双解法。

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吐泻失水,均不宜用。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4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先煮麻黄去沫,再加诸药煎煮。得汗停服,不汗再服。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方剂。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使皮毛紧闭,汗液不能向外排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肺主皮毛,皮毛紧闭,使肺气不能宣通,故又出现喘咳之症。治宜发汗宣肺之法。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杏仁宣肺下气,助麻黄平喘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四药合用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

(1)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应用要点。

(2)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多痰,可用本方去桂枝,功专宣肺止咳,方名为三拗汤。

(3)外感风寒湿,恶寒无汗,骨节烦痛,可用本方加白术以除湿,方名麻黄加术汤。

(4)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属于风寒束表或犯肺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发汗峻剂,凡表虚有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不宜使用。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2片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且宜饮稀粥以助药力。

“功效”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干呕。苔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本方证是因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不能外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脉缓;风寒入于肌表,故见发热、头痛、脉浮等症。方中桂枝温经散寒,解肌祛风为君;白芍和血脉敛阴气,与桂枝等量配伍,共同调和营卫而为臣;生姜、大枣止呕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与桂枝相配,有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与白芍相合有甘酸化合为阴之妙。诸药合用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表虚证,又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有汗,脉浮缓为应用要点。

(2)用治内科杂病属于阴阳、营卫、气血不和者,诸如虚人自汗证加黄芪、白术;妊娠恶阻加苏梗、砂仁;低热证加白薇、银柴胡;。病后、产后体虚加黄芪、当归。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属风寒表虚者。此外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病毒性心肌炎、冻疮、冠心病等属于营卫、阴阳不和者。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均不宜使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炙)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表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而稀,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或干呕,或噎,或下利,或小便不利,或腹胀水肿,苔白滑,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而设。风寒外束,皮毛闭塞,故恶寒发热、无汗;内停水饮者,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形寒饮冷则伤肺,水与寒相搏,水寒射肺,故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紧,是为表寒内饮之证。由于水饮停蓄部位不同,其证候不尽相同,水留胃中则干呕或噎;水渍汤间则不利;蓄于下焦则小便不利或腹胀;水淫于肌肤则身面浮肿。治宜解表化饮,才能使外邪得以宣解,停饮得以蠲化。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宣肺止咳,共为君药。芍药养营敛阴,与桂枝为伍,可调和营卫,并防麻、桂汗散太过,为臣药。干姜、细辛、半夏温中化湿,祛除水饮,干姜、细辛并可助麻、桂以散表寒,半夏并能和胃以止呕、噎;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姜、辛、麻黄相伍,是为散中有收,使风寒与水饮皆除而肺气不伤,共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八味合用,共收解表化饮,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水饮内停之证。临床以发热恶寒,喘咳而痰多稀薄,苔白滑或滑润为应用要点。

(2)如无汗恶寒者,可重用麻、桂;若自汗恶寒者,桂枝可重用,并加生姜、大枣,以调营卫;如外寒已缓解而内饮偏重者,可用炙麻黄以缓和发散之力,并酌加细辛、干姜用量,以加强温肺化饮。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者。

“使用注意”

凡干咳无痰,或痰色黄稠,咽干口燥者忌用。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9g、连翘9g、薄荷6g、荆芥穗6g、牛子6g、淡竹叶3g、淡豆豉6g、桔梗6g、芦根9g、甘草3g

“用法”共杵为散,每次9g,合鲜芦根煎煮,香气大出,即可取服。病重者日3服,夜一服;轻者日2服,夜一服。病不解再服。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表热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温病初起,邪袭于表,卫气被郁,故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苔薄白等表证;肺主皮毛,卫气被郁,则肺气失宣,而见咳嗽;温邪上受,壅滞咽喉,而见咽喉干痛;温邪最易伤津,故温病初起,即感口渴。方中以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为君;荆芥、豆豉助君药开皮毛逐邪为臣;桔梗、甘草、竹叶、芦根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共为佐使。故该方有芳香辟秽,辛凉透邪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辛凉平剂。可广泛用于温病初起的表热证。临床以发热,微恶寒,口渴,脉浮数为应用要点。

(2)发热口渴、汗出者,加生石膏、知母以辛寒清热。

(3)恶寒无汗,头痛明显者,重用荆芥、薄荷加白蒺藜、蔓荆子以疏风透表,清利头目。

(4)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流感”、“乙脑”初起,扁桃腺炎、咽喉炎,痈疮、麻疹初起等属邪在卫分者。

“使用注意”

风寒表证忌用。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2g、菊花9g、杏仁9g、连翘9g、薄荷6g、桔梗6g、芦根9g、甘草3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用法”水2杯,煮取1杯,日2服。

“方解”本证为风温之邪,入侵肺卫,感邪较为轻浅。由于风邪初入,故一般症状较轻。重点是风温犯肺,导致肺气不宣,故以身热咳嗽为主症。方中以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共为君;薄荷辛凉解表,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共为臣;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苇根清热生津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则功专于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临床应用”

(1)本方是“辛凉轻剂”,临床以身热不甚,但咳、口微渴为应用要点。

(2)外感风热咳嗽证、肺炎初起及支气管炎见咳嗽气促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3)本方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流行性结膜炎。

“使用注意”

风寒表证及风寒咳嗽者,禁用。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30g、前胡30g、川芎30g、枳壳30g、羌活30g、独活30g、茯苓30g、桔梗30g、党参30g、甘草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9g,成人酌增,入生姜,薄荷煎。近代用法:亦作汤剂,入生姜、薄荷少许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烦疼,胸膈痞闷,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素体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表阳被遏,邪不外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湿邪留滞,故见胸膈痞闷,舌苔白腻;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见鼻塞声重,咳嗽有痰。治宜扶正祛邪同用。方中羌活、独活解表散风寒湿邪,加入川芎,配合羌、独活祛风以除头痛身疼;党参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使邪从汗而解;茯苓渗湿化痰;前胡、桔梗、枳壳理气宽胸,止咳化痰以除胸膈痞闷;柴胡、薄荷、生姜协助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解表,扶正祛邪的功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以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嗽痰稀,脉浮重按无力为应用要点。

(2)下痢初起,有表证者,并见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白腻,可用本方以疏散表邪,使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外表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3)体质未虚,外感风寒,可去党参,加荆芥、防风,名荆防败毒散(《医学正传》)。也可治痈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4)本方去党参,加银花、连翘,名银翘败毒散(《医方集解》)。用治痈疮初起,红肿疼痛而有表证。

(5)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感冒、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等病证属于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者。

“使用注意”若痢下不爽,里急后重,或便脓血,无表证者,是邪已入里化热,不宜使用本方。

二、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一类方剂,称泻下剂。

临床上寒、热、燥、水结于体内,皆可形成里实证,故治法、用药亦随之不同。本章方剂相应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和逐水四类。

寒下剂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胀或满或痛,甚或高热谵语,舌苔黄厚,脉实等。

温下剂主要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不通,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脉沉紧等。

润下剂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停聚所致的胸腹积水,以及水肿实证等。

临证使用泻下剂,必待表邪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应按先表后里的原则,首先解表,然后才可治里;若表证未除,里实已急,可用表里双解的方法进行治疗。

泻下逐水剂性较峻烈,对于孕妇、产后、月经期、失血病人,以及年老、体弱或病后元气未复者,均应慎用或不用,以免重伤气血,甚至造成虚脱、损胎、大出血等;如果确有可下之证,亦应酌配补气养血药,以攻补兼施。

本类方剂大都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不可久服。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煎炸、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一)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枳实12g、厚朴24g、芒硝9g

“用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去渣溶化芒硝,取汁分2次服用,得下停后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脘胀满,硬痛拒按。苔黄厚或焦黑燥裂,脉沉实。②热结旁流证:下利稀水秽臭,腹痛拒按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③痉厥证:抽搐,发狂。

“方解”本方证皆有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津伤所致。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则大便秘结;热结肠胃,气机壅滞则脘腹痞满,胀痛拒按;热结津伤,则口燥咽干,苔燥;燥热浊毒上冲,或发热、谵语;热、积内结,则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实。“热结旁流”是因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出;阳气受遏则见热厥之证;热盛伤津,则见痉病。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液。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积滞为君;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为臣;君臣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助硝黄推荡结滞,以加速热结排泄共为佐使。本方有急下实热燥结之功,对里实欲下者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作用。

“临床应用”

(1)临床以痞、满、燥、实及脉沉实有力为应用要点。

(2)无燥结者,去芒硝,即小承气汤,能轻下热结。

(3)无痞满、腹痛拒按者,去枳、朴加甘草,即是调胃承气汤,能和胃调中。

(4)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病证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使用注意”

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孕妇禁用。

(二)温下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12g、人参9g、甘草3g、干姜6g、附子9g

“用法”临熟下大黄,水煎服。

“功效”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症见便秘腹痛,绕脐不止,手足不温,口不渴,舌苔白,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为脾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所致。脾阳不足,传导失司,则大便秘结,苔白脉沉弦;寒邪积滞,气机壅滞,则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阻结肠中,阳气不达,则喜温(得温则减)手足不温。治宜攻下冷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中附子辛热,温壮脾阳,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大黄荡涤泻下,攻积通滞。附、黄相配,以温制寒,(大黄为制性存用)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共为君药。干姜助附子温中阳以散寒凝,为臣药。人参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温通、泻下、补益之功,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为应用要点。

(2)腹痛甚者(寒凝气滞)加肉桂、木香;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本方加减可用于肝硬化腹水、蛔虫性腹痛、幽门梗阻属于中阳虚寒,冷积内结者。

“使用注意”

寒凉药用量一般小于温热药用量。

(三)润下

麻子仁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500g、枳实250g(炙)芍药250g、厚朴(炙,去皮)250g、大黄500g(去皮)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250g

“用法”上药为末,蜜和丸,每次9g,每日1~2次,渐加,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症见大便秘结,难以排出,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证为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则小便频数;津液不足,肠道失以濡润,则大便干结。治以润肠通便,兼泻热行气。方中火麻仁滋脾润燥,滑肠通便,为君药;杏仁苦泄降气,润肠通便,白芍养阴以助润下,大黄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共为臣药。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枳实下气破气,行滞消胀,厚朴助黄、麻以降泄通便,为佐使(兼):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润肠通便,泻热行气之功。主治脾阴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故又名“脾约丸”。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大便干结,脘腹痞胀,舌红苔黄而干为应用要点。

(2)兼血虚者加熟地、当归;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黄芪;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3)本方加减可用于虚人及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属于胃肠燥热,津液不足者。

“使用注意”年老体虚者不宜常服。孕妇以及纯属血少津亏便秘者应慎用。

(四)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9g、芒硝6g、枳实9g、厚朴9g、甘草3g、当归9g、人参6g、生姜3g、大枣二枚

“用法”水煎服,煎之后再入桔梗3g,热沸为度。

“功效”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主治”热结阳明,气血不足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自利清水;身热口渴,神昏谵语,肢厥,循衣撮空,神衰气脱,神倦少气,苔焦黄,脉虚。

“方解”本方证为热结阳明,气血不足所致。热结肠胃,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苔焦黄;热结旁流,则自利清水;热邪耗灼,神衰气脱,则神昏谵语,肢厥,循衣撮空,神倦少气,脉虚。治宜攻下实热,兼顾正气。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泻热通便,行气除积,为君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既扶正以祛邪,又使下不伤正,为臣药;桔梗宣肺(上)以助通下,为佐药;生姜、大枣调补脾胃,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本方泻热通便药与益气养血药同用,共奏攻补兼施之功。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腹痛拒按,身热口渴,体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数为应用要点。

(2)老年气血虚者,可去芒硝;阴液大伤者加玄参、生地。

(3)本方加减可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伤寒或副伤寒等证属于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者。

(五)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以大枣10枚煎汤,或装入胶囊,清晨空腹送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证,症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臌胀属实证者,症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方解”本方证为水液代谢失调,停于胸胁,或泛溢肢体所致。水饮内停,邪气壅盛,上迫于肺,则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饮停胸胁,气机阻滞,则胸胁牵引作痛,心下痞硬;犯胃,胃气上逆,则干呕;上扰清阳,则头痛目眩;水饮内结,则苔滑,脉沉弦。水肿腹胀之实证,则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治宜攻逐水饮。方中甘遂善攻逐经遂络脉中之水湿痰饮,为君药。大戟善泻脏腑中之水湿痰饮,芫花善消胸胁间的伏饮痰癖,共为臣药。遂、戟、芫相须为用,泻水逐饮力强,以除积聚,消肿满。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的峻烈、毒性使积水去而不伤正,为使药。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应用要点。

(2)本方加减可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之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属于邪盛而体实者。

“使用注意”

本方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孕妇忌用;忌与甘草配伍。

三、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调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和解剂根据其治疗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四类。

和解少阳剂主要适用于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调和肝脾剂主要适用于肝脾不和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胃,或脾虚不运,肝失疏泄,肝木乘脾所致。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不温等。

调和肠胃剂主要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肠胃不和,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表里双解剂主要适用于表里俱病。症见表虚里实、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热里寒、表里俱寒等证候临床表现。

临床使用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故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往来,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9g(洗)生姜9g、大枣4枚甘草6g(炙)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眩。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以及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方解”本方证为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所致。外感伤寒,热犯少阳,正邪相争,则寒热往来,脉弦;化热传入,枢机不利,则胸胁苦满;少阳胆热内犯,犯胃扰心,则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火热炎上,则口苦,咽干,目眩。治宜和解少阳。方中柴胡透少阳之邪,疏畅少阳枢机,为君药。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共为佐药。炙甘草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祛邪扶正,和里而解外。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脉弦为应用要点。

(2)表证未解者,去人参加桂枝;兼气滞者加香附、苏梗、枳壳。

(3)热入血室证兼血淤者加归尾、桃仁、元胡;兼热伤阴血者加生地、丹皮。

(4)黄疸者加茵陈、山栀子。

(5)本方加减可用于感冒、疟疾、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感染、胸膜炎、乳腺炎、睾丸炎以及产后发热等见少阳证者。

“使用注意”

阴虚血少者忌用。

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6g、淡竹茹9g、半夏5g、赤茯苓9g、黄芩6g、枳壳5g、陈皮5g、碧玉散9g(滑石、甘草、青黛)包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方解”本方证为少阳热盛,胃失和降,湿热痰浊中阻所致。少阳热盛,正邪相搏,则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少阳气机郁滞,则胸胁胀满,膈闷;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口苦,吐酸苦水;挟痰湿上逆,则或呕黄涎而黏;湿热下注,则小便黄短;胆热偏盛,痰湿内阻,则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方中青蒿清透少阳邪热,芳香辟秽宣络,黄芩清泄少阳邪热,清热燥湿,共为君药。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竹茹清胆胃之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共为臣药。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枳壳行气消痰,散结除痞,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少阳郁热清,湿痰内阻化,胃得和降,气机通畅。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临床以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吐酸苦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应用要点。

(2)若呕甚者加左金丸、代赭石;湿重者加白豆蔻、草果、藿香;痰湿上蒙清窍而眩晕者加石菖蒲、蔓荆子。

(3)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胆囊炎、黄疸性肝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属胆经湿热者。

“使用注意”

邪犯少阳,寒重热轻者禁用。

(二)调和肝脾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9g、甘草3g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6g,加姜片、薄荷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为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所致。经气郁滞,则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肝气郁结,木郁乘脾,脾弱失运,则食少神疲,脉虚;肝郁脾虚,血虚血不上荣,则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舌淡。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是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三者共为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脾脏运化有权,气血化生有源为臣。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生姜烧后,其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散肝经郁热,甘草、生姜、薄荷共为佐使。本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本方立法正确,用药周到,为治肝脾不和之良方。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两胁作痛,倦怠食少,寒热往来,脉弦而虚为应用要点。

(2)兼见月经不调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清热。胁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止痛。

(3)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病证属于肝郁血虚脾弱者。

“使用注意”

柴胡、薄荷用量宜轻,其中柴胡用量要少于当归、芍药,否则升散太过,耗伤阴液。

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组成”白术9g(炒)白芍6g(炒)陈皮6g(炒)防风3g

“用法”水煎服。亦可作散剂或丸剂。

“功效”补脾泻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痛即泻泄,泻后痛不止,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方解”本方证由脾虚肝乘,脾不健运,清浊升降失调所致。土虚肝旺,肝气横逆乘脾,脾运失常,清浊升降失调,则大便泄泻,腹痛肠鸣,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缓;肝脾气机郁滞,泻必腹痛。治宜泄肝补脾。方中白术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为君药。白芍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缓急止痛,为臣药。术、芍相配补脾柔肝,培土抑木,调和肝脾。陈皮芳香化湿以醒脾,行气和胃,防风散肝疏脾,升清阳以止泻,共为佐药。四药相配,泄肝补脾,调和气机,而痛泄可止。

“临床应用”

(1)临床以泄泻,泻必腹痛,肠鸣,脉弦缓为应用要点。

(2)脾虚甚者加党参、怀山药、茯苓;气滞甚者加厚朴、木香;兼食积者加山楂、鸡内金、神曲。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属于脾虚肝旺者。

“使用注意”

湿热泄泻禁用。

四逆散

《伤寒论》

“组成”柴胡6g、甘草6g(炙)枳实6g(破、水渍、炙干)芍药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主治”

(1)阳气内郁之“四逆”证。症见手足不温,身微热,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所致。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气机枢转不利,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则手足不温,脉弦;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气壅滞,脾阳不达四肢,则手足不温,脉弦,泄利下重;肝脾气机郁滞,则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透邪解郁,为君药。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之体。枳实行气导滞而理脾,为佐药。柴、枳相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之效。

“临床应用”

(1)临床以手足不温,胸胁、脘腹疼痛,脉弦为应用要点。

(2)气郁化火甚者加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兼血淤者加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等病证属肝脾(肝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四肢厥逆的原因不一,本方只能用于阳气内郁所致的热厥较轻者,其他厥逆均不可误用。

(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洗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甘草9g(炙)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调寒热,散结消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证。症见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为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邪热乘虚内犯肠胃所致。寒热互结,中气虚弱,则心下痞满而不痛;肠胃升降失司,则呕吐,肠鸣,下利;邪偏热挟湿,则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治宜平调寒热,散结消痞。方中半夏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清降泄热,为臣药。姜、夏加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人参、大枣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为应用要点。

(2)痞满甚者,去大枣加枳实、厚朴;湿浊甚者加藿香、佩兰、蔻仁、滑石;兼食积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不完全性胃幽门梗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四)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15g、黄芩9g、芍药9g、枳实9g(炙)大黄6g、半夏9g(洗)大枣4枚生姜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泄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为邪犯少阳,郁而发热,热入阳明,实热郁积所致。邪犯少阳,机枢不利,则寒热往来,胸胁胀满;胆热扰心、犯胃,则郁郁微烦,呕逆不止;邪入阳明,化热成实,腑气壅滞,则心下满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疏邪透表,调畅少阳枢机,大黄泻热除积而通腑。柴、黄相配,疏泄少阳,清泄阳明,共为君药。黄芩擅清少阳之郁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和解少阳。枳实行气破结,合大黄以泻热除结,行气除痞,为臣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白芍配大黄治腹中实痛,配枳实理气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大枣和中、调和,为使药。诸药合用,既外解少阳,又内泄阳明热结,则诸症可除。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往来寒热,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应用要点。

(2)热结甚者加芒硝、虎杖;湿热郁滞者加茵陈、山栀子;湿热黄疸者加茵陈、田基黄;气滞者加厚朴、木香。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等疾病属于热郁少阳,邪结阳明者。

“使用注意”

里无实热积滞的忌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葛根15g、甘草6g(炙)黄芩9g、黄连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热陷阳明之热利证。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表证未解,误用攻下,里热已成所致。表证未解,里热已盛,则身热(微寒),口渴,脉数(滑数);热迫阳明,则下利臭秽、肛门灼热;邪热内扰胸脘,则胸脘烦热,苔黄(黄腻)。治宜解表清里。方中葛根解肌发表,升清阳而止泻利,解表清热,为君药。黄芩、黄连清泻阳明邪热,燥湿以止泻,为臣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为佐使药。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身热(微寒),下利臭秽,烦渴,舌苔黄(黄腻),脉数(滑数)为应用要点。

(2)腹痛后重者加木香、槟榔;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食滞嗳腐者加山楂、神曲、麦芽。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病证属于阳明蕴热,兼有表证者。

四、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祛暑、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一类方剂,称清热剂。

本类方剂包括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清热祛暑六类。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作用,主要适用于热在气分证,表现为壮热烦渴,大汗恶热,脉洪大等。也可用于热病之后,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者,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口干舌红等。

清营凉血剂具有清营透热,清热解毒,凉血散淤等作用,主要适用于热入营分或血分诸证。邪热入营,可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邪热入血可见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

清热解毒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主要适用于瘟疫、温毒之三焦火毒热盛或热毒壅聚肌肤之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剂具有清心除烦,清胃泻热,泻火清肝,或凉血止痢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清退虚热剂具有养阴退热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虚有热之证,可表现为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

清热祛暑剂具有清暑利湿或清暑益气作用,主要适用于夏季感暑挟湿或中暑气津两伤证,可见身热汗多,小便短赤或不利,体倦少气等。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

“用法”水煎至米熟,生石膏先煎,去渣温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身大热,大汗出,但恶热不恶寒,面赤,大渴引饮,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证为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所致。气分热盛充斥内外,则壮热,心烦;热邪伤津,则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则大汗;热盛于脉,则脉洪有力。治宜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方中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润燥生津,为臣药。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生津止渴,调和药物,为佐使药。四药合用,效专力宏,使热清烦除,津生渴止。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应用要点。

(2)若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若温热病气血两燔,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若温证,见寒热往来,热多寒少,加柴胡;若消渴见烦渴引饮,加麦冬、天花粉、芦根。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外感风寒以及气虚、血虚发热者,均禁用。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粳米9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末清,气津两伤证。症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而数。

“方解”本方证为热病后期,余热末清,气津两伤所致。余热熏蒸于内,则身热多汗、虚烦不寐;犯胃,胃气不和,则心胸烦闷,气逆欲呕;气津两伤,则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治宜清补并行。方中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清热除烦,为君药。人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降逆止呕,粳米养胃和中,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热清烦除,气津复,胃气和。

“临床应用”

(1)本方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苔,脉虚数为应用要点。

(2)若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可加石斛、花粉等。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花粉等。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糖尿病的口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

“使用注意”

根据余热的轻重,增减石膏的用量。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1.5~3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银花9g、黄连5g、连翘(连心)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反不口渴,神烦少寐,甚则神志模糊,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邪热内传营分所致。营分属阴,营阴受伤,身热夜甚,舌绛而干,口渴或不渴,脉细数;热传营分,迫近血分,则斑疹隐隐;营气通心,热扰心营,则时有谵语,神烦少寐。治宜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中犀角清营解毒,为君药。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玄参滋阴清热解毒,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为臣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淤,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应用要点。

(2)若气分热盛,营分热轻,重用银花、连翘、竹叶,减少水牛角、生地、玄参用量。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若寸脉细数,舌干甚,减黄连。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证者。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须注意舌象,属热伤营阴,舌绛而干者,方可使用。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1.5~3g、生地黄30g、芍药12g、牡丹皮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淤。

“主治”

(1)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等,舌绛起刺,脉数。

(2)蓄血发狂证。症见烦躁谵语,善忘如狂,咽干,但漱水不欲咽,大便黑,舌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热入血分所致。热入血分,血分属阴,阴血受损,则身热夜甚;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斑疹、舌绛。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淤。方中犀角清心凉血,清热解毒,为君药。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为臣药。芍药养血敛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淤,为佐药。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本方凉血与活血散淤并用,共奏凉血解毒,散血化斑之功。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各种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应用要点。

(2)蓄血,加大黄、黄芩;郁怒挟肝火,加柴胡、黄芩、栀子;心火炽盛,加黄连、黑栀子;热盛神昏,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吐血,加三七、侧柏叶、白茅根、花蕊石;衄血,加黄芩、青蒿、白茅根;尿血,加白茅根、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发斑,加紫草、青黛。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产褥热、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属血分热盛者。

“使用注意”

虚证所致血证,禁用本方。

(三)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15g、黄连15g(酒炒)陈皮6g、甘草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连翘3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蚕2g、升麻2g

“用法”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舌燥口渴,咽喉不利,目不能开,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郁于肌表,则恶寒发热;疫毒蕴结,攻冲头面,则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为君药;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头面、肌表风热,且能散结消肿,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助君解疫毒;桔梗清利咽喉,助马勃、板蓝根治咽喉不利;柴胡、升麻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陈皮理气疏壅,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集苦寒解毒药于一方相得益彰,清疏并用,升降并用,相反相成。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头面红肿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为应用要点。

(2)表证明显,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便秘,加大黄;兼睾丸疼痛,加川楝子、龙胆草、蒲公英;兼气虚,加人参(少加)。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急性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属热毒者。

“使用注意”

素体阴虚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黄9g、朴硝9g、甘草9g、山栀子仁5g、薄荷(去梗)5g、黄芩5g、连翘18g

“用法”上药方为粗末,每服10g,入竹叶3g,水煎,蜜少许,食后温服。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症见胸膈烦热,身热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上中二焦邪热炽盛,热聚胸膈所致。上焦热甚,热聚胸膈,则胸膈烦热;火热上冲,则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热灼伤津,则身热口渴;热积于中,燥实内结,则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无形之热非清不可,有形之热非下莫属,故治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方中连翘清热解毒,去上焦热,为君药。黄芩清胸膈郁热,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臣药。薄荷、竹叶轻清疏散,解热于上;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导热于下,为佐药。白蜜、甘草益胃护中,缓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上泻下,以泻代清。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应用要点。

(2)若胃热发斑者,去朴硝、大黄,加石膏、牛蒡子;若热毒壅阻上焦者,去朴硝、大黄,加石膏、桔梗。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胸膜炎、心肌炎、胆囊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属于上中二焦火热郁结者。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3g、贝母3g、防风3g、赤芍3g、当归尾3g、甘草3g、皂角刺3g、穿山甲3g、天花粉3g、乳香3g、没药3g、金银花9g、陈皮9g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壅滞,痈疡肿毒初起。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属于阳证者。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邪毒客于肌腠经络,气滞血淤痰结所致。热毒壅滞,气血凝滞,则局部红肿热痛;邪郁肌腠,邪正相争,则发热、恶寒;正盛邪实,热毒壅滞,则舌苔薄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方中金银花甘寒清轻,清热解毒,消散痈疮,为君药。当归尾、赤芍活血通滞和营;没药、乳香散淤消肿止痛;陈皮理气通滞,消痈散结,共为臣药。白芷、防风疏风透邪,散结消肿,透达营卫;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溃坚排脓;天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排脓,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诸药配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淤,通经溃坚为主,兼以疏风透表,行气、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为应用要点。本方被誉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2)若红肿甚者,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若便秘者,加大黄。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阑尾炎、乳腺炎、消化性溃疡等疾患属于阳证热毒互结,血淤气滞者。

“使用注意”

疮疡已溃及阴疽者忌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慎用。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症见大热烦躁,错语不眠;或湿热黄疸;或湿热痢疾;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为火热毒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所致。火热毒盛,内扰心神,则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灼津伤,则口燥咽干;火热毒盛,迫血妄行,则吐衄发斑;热壅肌腠,则发痈疮疔毒。治宜泻火解毒,苦寒直折。方中黄连清心泻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清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兼引药入三焦并为佐使药。本方诸药配合,苦寒直折,上下俱清,三焦兼顾。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应用要点。

(2)若便秘,加大黄;若吐血、衄血、发斑加生地、丹皮;若淤热发黄,加茵陈、大黄。

(3)本方加减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属热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集苦寒之品于一方,易化燥伤阴,若出现热邪伤阴,舌绛而干,则不宜使用。

(四)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9g、车前子9g、柴胡6g、生甘草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经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暴躁易怒,耳鸣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小便淋浊、睾丸肿痛重坠,阴囊潮湿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肝经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所致。肝火上炎,则头痛,目赤肿痛,口苦,耳鸣,耳肿,暴躁易怒;经气不利,则胁痛;湿热下注(湿热俱重),则睾丸肿痛重坠,小便短赤,或不定期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为君药。黄芩、山栀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为臣药。三药相须,清肝泻火,燥湿清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热之邪下行,从水道而去;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兼使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清泻与渗利并用,上泻肝火,下利湿热。泻中有补,祛邪不伤正。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胁痛目赤,耳聋耳肿,口苦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应用要点。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脾胃,非肝胆实火之证不宜用之。

(2)肝经实火盛,减木通、车前子,加黄连;风火上炎,加菊花、桑叶、夏枯草;湿重热轻,减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火毒结滞、玉茎生疮,或阴囊红肿痛,减柴胡,加大黄、金银花、连翘。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炎、急性膀胱炎、睾丸炎及带状疱疹、白塞氏病、急性结膜炎等属肝经实火或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味多属苦寒,易于败胃,当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15g、当归9g、黄连9g、槟榔6g、木香6g、甘草6g、大黄9g、黄芩9g、官桂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白相兼,一日数行乃至数十行,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所致。气机郁滞,则腹痛,里急后重;气滞血淤,酝酿成脓,则便脓血,赤白相兼;湿热下迫,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方中白芍缓急止痛,敛阴养血,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大黄泄热去积,“通因通用”,为臣药。木香、槟榔行气导滞,消积止痛,“调气则后重自除”;当归补血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肉桂助当归以行血,反佐之以制芩、黄苦寒伤阳与冰伏湿热之邪,为佐药。炒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缓急止痛,为佐使药。诸药配合以清热燥湿为本,兼以气血并治。

“临床应用”

(1)临床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应用要点。

(2)泻痢后重明显积滞较重,加重大黄用量;兼食滞,减甘草,加焦山栀;气滞较重,加枳壳、莱菔子;热盛伤津,减肉桂,加生地;泻下赤多白少,加丹皮、地榆。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热为患者。

“使用注意”

虚寒性痢疾、痢疾初期有表证者,忌用本方。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10g、木通10g、生甘草10g、竹叶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心,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症见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胸烦热,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心经蕴热,热扰心胸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心经蕴热,热扰心胸,则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脉数。移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治宜清心利水。方中生地甘凉而润,清心凉血,养阴增液,为君药。木通苦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为臣药。木通配生地,利水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共用清心泻热。竹叶清心除烦,通利小便,为佐药。甘草梢直达茎中而止淋痛,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利水,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养阴不恋邪。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应用要点。

(2)心火盛,加黄连;小便不通,加车前子,赤茯苓。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心经有热者,小儿急性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移热于小肠者。

“使用注意”

木通用量不宜过多,以免伤肾,脾胃虚弱者慎用。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为疫毒邪热,蕴积肠中,深陷血分所致。气机郁滞,则腹痛,里急后重;深陷血分,灼血成脓,则泻下脓血,赤多白少;下迫大肠,则肛门灼热。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苦寒,入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黄连、黄柏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臣药。秦皮苦寒,有收敛作用,清热燥湿收涩止痢,入大肠经为佐使药。诸药合用,集苦寒清热解毒药于本方,清解中兼以凉血、收涩。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应用要点。

(2)表邪未解,里热炽盛,加葛根、金银花、连翘;腹痛里急明显,加木香、槟榔、白芍;腹痛拒按,苔厚腻,挟食滞,加枳实、山栀;血分热盛、纯下赤痢,加丹皮、赤芍、地榆;疫毒痢,加升麻、马齿苋、金银花、穿心莲。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使用注意”

寒湿痢禁用本方。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12g、当归6g、牡丹皮9g、黄连3g、升麻6g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上攻证。症见牙痛,牵引头面作痛,面颊灼热,其齿恶寒喜冷,或牙宣出血,或牙龈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方解”本方证为胃有积热,循阳明经脉上攻所致。胃火上攻,则牙痛头痛,面颊发热,口气热臭,唇舌颊腮肿痛;热邪伤津,则口干舌燥;热蒸肉腐,则牙龈肿烂;热伤血络,则牙宣出血。治宜清胃、凉血。方中黄连苦寒,直泻胃中实火,为君药。升麻辛甘微寒,清热解毒,宣达郁火;升散上行,为臣药。黄连得升麻,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兼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当归身养血和血,消肿止痛,并防胃热及苦寒之品伤及阴血,为佐药。升麻(兼)引药入阳明。诸药合用,气血两清,升降并用,泻中寓补。

“临床应用”

(1)临床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应用要点。

(2)便秘,加大黄;胃热盛,重用石膏加玄参、天花粉;牙衄,加牛膝;口臭甚,加茵陈蒿、藿香、白豆蔻。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于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本方对风寒或虚火牙痛不宜使用。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30g、桑白皮(炒)30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有伏火之咳喘证。症见咳嗽,甚或气喘,皮肤蒸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为肺有伏火郁热所致。火郁于肺,肺气上逆,则喘咳,气急;热伏阴分,伏火郁蒸,则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为君药。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清肺中伏火,助君药平喘止咳,养阴退虚热,为臣药。粳米、炙甘草益气养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肺脾并治,甘寒清降肺热,甘平养胃益肺。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应用要点。

(2)肺经热盛,加黄芩、知母;燥热咳嗽,加瓜蒌皮、川贝母;阴虚潮热,加鳖甲、青蒿、银柴胡;兼烦热口渴,加天花粉、芦根、麦冬;兼表热,合银翘散。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属肺有伏火者。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喘,或虚寒性咳喘,均不宜使用本方。

(五)清热祛暑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6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少,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数。

“方解”本方证为感受暑热,气耗津伤所致。中暑受热,则身热汗多,尿赤心烦;暑热伤津,则口渴;暑热耗气,则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君药。荷梗清热解暑,以助西瓜衣清解暑热;石斛、麦冬养阴清热,以助西洋参补养生津,共为臣药。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祛暑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应用要点。

(2)暑热甚,加石膏,金银花,连翘;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参、石斛、麦冬用量。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属暑热气津两伤者。

“使用注意”

暑热挟湿不宜使用。

六一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18g、甘草3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g,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者,新井泉水调下亦得。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症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解”本方证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所致。暑热内盛,伤津扰心,则身热、烦渴。暑湿下注,气化不利,则泄泻、小便不利。治宜清暑利湿。方中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暑热从小便而去,为君药。甘草清热和中,为佐使药。滑、甘配,甘寒生津,清热而不留湿,利水不伤正。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应用要点。

(2)湿伤脾胃加白扁豆、白术;湿热下注加车前子、栀子、金钱草。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等属暑湿或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阴虚或小便清长者,忌用。

(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两颊潮红,或五心烦热,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后期,热伏阴分,耗伤阴液所致。余热未清,内伏阴分,则夜热早凉;温病后期,阴液耗伤,则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清降与外透并行,兼以养阴。方中青蒿苦辛寒而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鳖甲咸寒入阴,滋阴清热,入络搜邪,两药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鳖甲引药入阴,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阴分伏热,共达滋阴透热之功,为君药。生地黄养阴凉血,使阴复而热退;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为臣药。牡丹皮清热凉血,退阴分伏热,为佐药。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应用要点。

(2)肺痨骨蒸,阴虚火旺,加北沙参、旱莲草;气阴两伤,身倦干渴,加人参、麦冬;小儿夏季热,属阴虚有热,加白薇、荷梗。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属阴虚内热,低热不退者。

“使用注意”

青蒿不耐高温,可用沸药汁泡服。

五、温里剂

凡以温里祛寒药物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方剂,称温里剂。

本类方剂又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和回阳救逆三类。

温中祛寒剂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泄泻等。

温经散寒剂主要适用于阳气不足,营血内弱,寒邪凝滞经脉,血运不畅之血痹寒厥、阴疽等证。症见手足厥寒,肢体麻木或痹痛,或发为阴疽。

回阳救逆剂主要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亡阳厥逆等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下利清谷,神衰欲寐,甚则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一)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0g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虚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所致。阳虚寒凝,则脘腹冷痛,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阳虚失摄,则失血;运化失司,则食少,呕吐、自利。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干姜温中祛寒,为君药。人参补气健脾,为臣药。干姜、人参相配,温阳散寒,补气健脾,虚寒并治。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人参、白术相须为用,既补中气而助祛寒,又燥脾湿以促运化。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温补脾胃,以温为主。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为应用要点。

(2)寒甚者,重用干姜;虚甚者,重用人参;呕吐较重者,加生姜、半夏、砂仁;寒湿下注,重用白术加茯苓、苡米。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使用注意”

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18g、桂枝9g、甘草炙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或虚劳而心悸不宁,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虚寒,阳气不足所致。脘腹失于温养,则腹中时疼,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虚弦;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面色无华,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治宜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中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君药。桂枝温运阳气。桂枝、饴糖合用,辛甘化阳,以建中阳。芍药滋阴养血,缓急止痛。芍药、饴糖合用,酸甘化阴,以助虚弱之阴血。芍药、桂枝共为臣药,一散一收,以调和阴阳,化生气血。生姜、大枣补益脾胃,增强温补中脏之效,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气血营卫之中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养阴阳,药用平和。

“临床应用”

(1)临床以腹疼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为应用要点。

(2)若寒甚者重用桂枝、生姜;若偏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当归;若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浮小麦。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过敏性结肠炎等见有腹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见有发热属中焦虚寒,阴阳不调者。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用。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虚寒呕吐证。症见食则欲呕,畏寒喜热,胃脘痞塞;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方解”本方证为肝寒犯胃或中虚胃寒所致。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则呕吐,胃脘疼痛,吞酸;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巅顶,则头痛干呕,吐涎沫;肾寒犯胃,则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治宜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和中止呕,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中有降,增强降浊阴,止呕吐之功。人参补脾益气,养胃生津,既扶中气之虚,又顾津液之伤,为佐药。大枣益气健脾,调药和中,制约吴茱萸烈性,为佐使药。诸药配合,肝胃肾并治,温补并行;以温中降逆为主,佐以益气护阴。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为应用要点。

(2)若呕吐较甚,加半夏、砂仁;若疼痛较重,加高良姜,香附。若吐酸甚者,加瓦楞子、海螵蛸。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青光眼、神经性呕吐、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尼埃综合征等属肝胃虚寒者。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6g(炙)干姜9g、附子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1)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踡卧,神衰欲寐,呕吐,腹痛下利,口不渴,苔白滑,脉沉微。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症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方解”本方证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肢,则四肢厥冷,恶寒踡卧;心神失养,则神疲欲寐;血脉失于充养,则脉沉微细;火不暖土,脾失健运,则呕吐,腹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治宜回阳救逆。方中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温阳散寒,为臣药。两药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助制约附子毒性,为佐使药。《本经疏注》“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则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四肢厥冷,恶寒踡卧,神衰欲寐,脉沉微细为应用要点。本方原用生附子,生附子毒性较大,现已改用制附子。

(2)若体壮之人,可用生附子12g;若气虚者,加人参;若汗多面红脉细微者,加龙骨、牡蛎。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属亡阳虚脱者;胃肠炎、肾炎、尿毒症等属脾肾虚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属救急方剂,宜急煎服。但方中有附子,需久煎,为此一般以60~90min的煎煮为宜。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当归6g、桂枝9g、芍药9g、通草6g、细辛3g、甘草6g、大枣8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凝经脉证。症见手足厥寒,或腰腿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方解”本方证为营血亏虚,经脉受寒,凝滞不通所致。营血亏虚经脉受寒,寒凝经脉,经气不通,则腰、股、腿、足疼痛;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血虚阳弱,血脉失于充养,则舌淡、脉细欲绝。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中当归补养肝血,温通血脉,为君药。芍药益阴敛营;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芍药、当归相配,能养血和血;桂枝与当归相配,温通经脉,共为臣药。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利血脉、关节,为佐药。大枣、炙甘草补中调药,为使药。

“临床应用”

(1)临床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应用要点。

(2)若血虚寒凝重者,加川断、鸡血藤等以养血祛风。寒凝厥阴者,加川芎、乌药、香附。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血栓闭管性脉管炎、雷诺氏病、风湿性关节炎、冻疮、小儿麻痹等属血虚寒凝者。

“使用注意”

里寒虚证,阴血也常不足,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六、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它属于“八法”中“补法”。该类方剂是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虚者补之”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为根据而设立的。

本类方剂包括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和补阳五类。

补气类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呼吸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

补血类方剂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大便干燥,妇女月经色淡量少,舌淡,脉细数无力或细涩等。代表方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气血双补类方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短懒言,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等。代表方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补阴类方剂适用于阴虚证。症见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失眠,腰酸遗精,消渴,或筋骨痿软,眼目干涩,咳喘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

补阳类方剂适用于肾阳虚弱证。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代表方剂:肾气丸。

临床使用补益剂,须辨真假,《景岳全书》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前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法则实者愈实;后者是指真虚假实的病证,若误用攻法则虚者愈虚。《内经》有“无盛盛,无虚虚,遗人夭殃”之戒,就是对错误的辨证施治而言。另外,常服、久服补益之剂,应适当配伍理气、健脾、和胃的药物,使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否则虚不受补。再者,补气与补阳的方剂性多温热辛燥,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宜用;补血与补阴类的方剂,性多寒凉滋腻,对于阳虚阴盛的患者忌用。

补益剂的药物大多味厚,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服药时间以饭前空服为佳,以利药物成分吸收。

(一)补气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12g,水煎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主治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剂。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者运化力弱,而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气血生化乏源,故面色无华,语声低微,四肢乏力,舌质淡,脉细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治宜益气健脾,养胃和中。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扶助运化,助人参以增益气健脾之功,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合白术以健脾祛湿,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胃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相比较,仅一味之差,四君子汤参、术、苓、草,重在益气健脾,理中丸参、术、姜、草,重在温中祛寒。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脾胃气虚证的常用基础方,长于补中气,健脾胃,后世许多以补气为主的方剂大多由其衍化而来,临床以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胃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各种慢性疾病表现为脾胃气虚者。

“使用注意”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碍胃。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500g、薏苡仁500g、缩砂仁500g、桔梗(炒令深黄色)500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g、白茯苓1000g、人参(去芦)1000g、甘草(炒)1000g、白术1000g、山药100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用量酌减(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挟湿证。症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方解”本方证为脾胃气虚不能运湿所致。若饮食失节,劳倦内伤,以致脾胃受损,则运化、受纳功能失职,则饮食减少,泄泻;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脉现细、虚、缓;中焦气机不畅,故胸脘胀满。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为君药;扁豆、苡仁、茯苓、山药健脾渗利水湿为臣药;莲子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固肠止泻;砂仁芳香醒脾,促中焦运化,且行气化湿,使补而不滞;桔梗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配入本方,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诸药配合,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益气健脾,渗湿和胃之功。本方证而兼现肺气虚,久咳痰多者,亦颇相宜。此即培土生金法的运用。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脾虚泄泻或肺虚咳喘的常用代表方剂,以食少便溏或泄泻,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应用要点。

(2)如用治消化不良,可加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健脾和胃。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具有脾虚气弱等见证者。

“使用注意”

湿热泄泻禁用。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黄芪15~20g、甘草(炙)5g、人参(去芦)10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10g、橘皮(不去白)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症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方解”本方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因气虚而致摄纳无力所致。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致脾气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能,摄纳无力。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奉养心神,故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脾胃虚弱则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发热自汗,脉洪而按之虚软,舌淡苔薄白,其非外伤发热可知。脾胃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故有脱肛、久泻、子宫下垂等症。故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法。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益胃,为臣;血生于气,气虚者则血弱,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协同黄芪、人参以益气生血;脾虚多能影响运化,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行滞,醒脾和胃,使补而不滞;柴胡升麻升举清阳,协同参、芪既可升阳举陷,且透表退热,又可引芪、参当表以固表,共为佐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根据,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宗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宜忌等都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的代表方剂,以少气懒言,纳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或因中气下陷所致的各种内脏下垂证为应用要点。

(2)若中气虚而见自汗多者,重用黄芪,加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等以收敛止汗;若用治内脏下垂证,可加枳壳以助益气升提子宫;若脱肛久而不收,可酌加五味子、乌梅、金樱子等涩肠固脱。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子宫脱垂,眼睑脱垂,重症肌无力,脱肛,久痢等具有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见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甘温升散,故对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禁用。病后津气两伤者不宜用。

生脉散(又名生脉饮)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

“用法”水煎服。如制成注射液,名“生脉注射液”,肌注或静注,每次2~4mL,一日4~6次。

“功效”益气生津,养阴止汗。

“主治”

(1)热伤气津证。症见汗多体倦,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方解”本方主治热伤气津,累及心肺之证。气为肺之所主,汗为心液,暑为阳邪,其性主升主散,最易耗气伤阴,累及心肺,致气阴两虚。心阴亏虚,则口干舌燥,心烦口渴;肺气虚,则体倦,气短,自汗。凡此皆由气阴两虚所致。治宜益气生津,使元气振奋,则短气自汗,体倦可除,气足津生,则舌燥口渴亦随之而解。方中人参甘平大补元气,尤长于补脾肺之气,益气生津,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收,而具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用。可使心肺受荫,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散”。全方以补肺、养心、滋阴着力,而获得益气、生津之效。故对夏日汗出过多,损气伤津之证甚宜。

“临床应用”

(1)凡属肺、心气阴两虚之证均可运用。以气短多汗,神疲倦怠,咽干舌燥,或呛咳少痰、舌质嫩红少津为应用要点。

(2)若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咳甚者可加百合、款冬花以润肺止咳。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心功能不全等具有气阴两虚等见证者。

“使用注意”

(1)本方有收敛作用,如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津未伤者,都不宜使用。

(2)久咳肺虚,亦以津气两伤,纯虚无邪,方为适当。

(二)补血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地黄(酒蒸)12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空腹服。或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

“主治”血虚血滞证。症见面色无华,爪甲色淡,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方解”本方证为营血虚滞所致。阴血亏虚,血不外荣,则面色无华,爪甲色淡,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晕目眩;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营血亏虚,肝血不足,致血海空虚,血行虚滞,任脉失养,则月事、胎前、产后诸证可相继发生。故治宜补血益阴,调和血脉。方中熟地滋肾补血,以养胞宫;当归补血活血,调经,共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助归、地以补养阴血,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为佐药。四药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营血虚滞的通用方,也为补血、活血、调经的基本方,以面色无华、爪甲苍白、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2)若兼气虚或妇女月经先期而至,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而量多、稀,肢乏体倦,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若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若血淤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淤行血。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荨麻疹,胎位异常具有血虚见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滋腻,平素脾胃阳虚,食少便溏,以及阴虚有火者均不宜用。本方虽长于补血,但若出血过多而见气息衰微,脉沉细微弱时,应急当补气,因为有行之血不能速生,无行之气宜当急固,此时若用四物汤,则缓不济急,势必贻误病机,致生它变。待气回脉复后,再行补血。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g、当归(酒洗)6g

“用法”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劳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解”本方证为劳倦内伤,气虚血弱所致。营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阴不维阳,血虚阳浮,故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血虚则脉虚,气虚则脉缓。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应扶阳存阴,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益气固表,资生血源,为君药;更以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二药合用,使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诸症自除。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者,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久溃不愈,用本方以补气养血,有利于生肌收口。

本方证所表现的征象,颇近似于白虎汤证之脉洪大,渴思饮,发热,面赤,心烦,但仔细诊察,又与白虎汤证有严格区别。白虎证脉洪大而实满,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所谓白虎证之“四大”俱备,是其证候特点。至于当归补血证,脉洪大而虚软,身虽热而温不甚高,无大汗出。因此,使用本方,对发热辩证必须分清阳明热盛和气弱血虚,阳浮外越的两个方面。若是辨证不明,用方不仅无效,相反有“虚虚”、“实实”之弊。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亦为甘温除热法的具体运用,以肌热面赤,口渴,脉洪大而虚为辨证要点。

(2)至于用本方治疗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是取其益气养血以退热之功。

(3)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取其益气养血,扶正托毒,生肌收口之效,根据病情,可酌加银花、连翘、公英、紫花地丁、生甘草等以清热解毒。

(4)若失血气虚,而出血不止者,本方加煅龙骨、山萸肉、阿胶、以增强固涩止血的作用。

(5)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月经过多等具有血虚气弱见证者。

“使用注意”

阴虚潮热者禁用。

归脾汤

《济生方》

“组成”白术30g、茯神(去木)30g、黄芪(去芦)30g、龙眼肉30g、酸枣仁(炒,去壳)30g、人参15g、木香(不见火)15g、甘草(炙)8g、当归3g、远志(蜜炙)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用法”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时,每次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两虚证。症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症见吐血、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方解”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因而体倦、食少、虚热;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失血诸证及妇女经血量多;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治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温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则气血自生,气能统血,为君药;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为臣药;茯神、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使补中有行,行气而不滞气,为佐药;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益气以生血,养血以安神,补脾以统血,则心悸定,神可藏,血可统,共奏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功。

脾司统血摄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在妇女则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为白带。本方能益脾气,扶脾阳,养肝血,故有上述病机所见之便血、崩漏、带下诸证可治。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具补气之功,其不同点表现在: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补气补脾与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并用,意在健脾养心,复其统血、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补脾与升提下陷阳气并用,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的心悸怔忡、食少体倦和便血、下血等;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懒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临床应用”

(1)本方以治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夜寐不安,食少体倦常用方剂,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失血、崩漏为辨证要点。

(2)若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增补血之功;若失眠,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若用治脾不统血所致的皮下紫癜,可加阿胶、何首乌、鹿角霜,以增补血止血之功。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性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功能不全等具有心脾两虚见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治心脾两虚证的常用方剂,若因血热妄行所致的血证不宜使用。

(三)气血双补剂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12g、生姜9g、人参6g、生地黄30g、桂枝(去皮)9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5~10枚。

“用法”留下阿胶,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炖化,分三次入药汁搅匀服。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效”益气复脉,滋阴补血。

“主治”

(1)气虚血弱证。症见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证。症见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方解”本方证为气虚血弱所致。心主血,血以养心,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气血亏损,心失所养,血脉无以充盈,心气不振,不足以鼓动血行,致血行不畅,则心悸,脉结代;阴血同源,血虚而致阴亏,虚火内扰,心神不宁,则虚烦失眠,盗汗,咽干;肺阴亏虚,虚火灼伤肺络,故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气血亏虚,不能充养形体,则形瘦气短。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化生气血,以复脉之本,为君药;人参、大枣补脾养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生地、阿胶、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润肺生津,以充养血脉,为臣药;桂枝合炙甘草以温补心阳,合生姜温通心阳而行血脉,为佐药;加酒同煮,以助药势而通血脉,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心气复而心阳通,心血足而血脉充,则心动悸脉结代诸症,自可恢复正常。因其能复脉定悸,故又名复脉汤。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代表方,以心悸短气,舌淡少苔,脉结或代为辨证要点。

(2)若心悸甚,可加煅龙骨、朱砂、琥珀等以镇心安神;大便溏薄者,去麻仁,加白术、茯苓。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具有气虚血少见证。

“使用注意”

(1)对阴伤肺燥较显著病证,方中姜、桂、酒应考虑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灼阴液之弊,故应慎重使用。

(2)阴虚内热者禁用。

八珍汤

《正体类要》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甘草(炙)5g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苔薄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为气血亏虚所致。若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病后失调,致气血两虚,则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懒言,心悸怔忡,纳差,苔薄白,脉细弱。肝藏血,肝血不足,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虚则补之,治宜补益气血。方中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统治气血两虚证的常用代表方,以面色无华,心悸怔忡,纳差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病后虚弱及各种慢性疾病,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证,属于气血虚弱者,临床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具有气血两虚见证者。

(四)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泽泻9g、茯苓(去皮)9g、丹皮9g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头目晕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之精气充盛,则人体筋骨强劲,五脏安和,病无由生,若肾阴亏虚,则腰膝酸软,牙齿松动;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故头目眩晕;肾开窍于耳,肾阴不充,故耳鸣耳聋;阴虚火旺,扰动精室,故遗精;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故潮热骨蒸,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火迫津外泄,故盗汗。故本方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以涩精;山药滋肾补脾,共为臣药。三药合之滋肾阴,补肝血,益脾阴,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更用泽泻泻肾降浊,丹皮苦凉以清泻肝火,茯苓甘淡以渗利脾湿。三药既泻上炎之虚火,又渗下趋之湿浊,以治其标,为佐药。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再从本方“补”与“泻”的用药量来看,“三补”的用药量大于“三泻”的用量,这也说明本方滋补是为主的一个方面。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常用基础方,用治肾阴不足之证,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若肾虚耳鸣、耳聋、目眩等症较著者,加五味子、白芍、石菖蒲、珍珠目等以滋阴补肾,潜阳聪耳;阴虚甚者加天冬、麦冬、玄参;兼阳虚者加肉桂、附子等。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慢性肾炎,高血压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

“使用注意”

本方阴柔滋腻,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大补阴丸

《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120g、知母(酒浸炒)120g、熟地黄(酒蒸)180g、龟板(酥炙)180g

“用法”上四味,碾为细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拌匀和药粉为丸,每丸约重15g。每日早晚各服一丸,淡盐开水送服,或水煎服。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症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滋肾阴,降虚火的方剂。肾中水火,本为既济以生存,肾水一亏,则相火失制,乃生虚火、虚热诸证。相火偏旺,故见潮热盗汗;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遗精;虚火上亢,灼伤肺络,则咳嗽咯血;阴虚火旺,故足膝疼热,舌红少苔,脉数而有力。本方以滋阴降火立法,是为朱丹溪组方原意,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疾矣”的理论。故方中以熟地、龟板滋补真阴,潜阳制火;猪脊髓、蜂蜜俱为血肉甘润之品,用以填精补阴以生津液,此为培本一面。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真阴;知母苦寒,上以清润肺热,下以滋润肾阴,用为清源的一面。两面配伍,以收培本清源之效。本方滋阴药与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使水能降火,阴盛阳潜,虚火降而虚热自清。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真阴,降虚火的常用方剂,临床以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2)若盗汗明显,可加浮小麦、煅牡蛎、糯稻根、黄芪等以敛津止汗;虚劳咯血者,可加侧柏叶、藕节、阿胶以养阴凉血止血。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等具有阴虚火旺见证者。

“使用注意”

(1)本方寒凉滋腻,若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2)火热属于实证者,不宜使用。

一贯煎

《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身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

“用法”水煎服,去滓,温服。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证。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

“方解”本方乃因肝肾阴虚,肝气横逆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脉布胸胁,阴血不足,不能濡养肝脉,肝失所养,气滞不舒,故见胸胁疼痛;郁而化热,横逆犯胃,则口苦吞酸;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津不上承,则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虚肝气不舒,循肝脉则生疝气瘕聚之证。治宜养阴疏肝。故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沙参、麦冬、枸杞子滋阴养肝,以增养阴之功;当归养血柔肝,共为臣药;川楝子味苦性寒,疏泄肝气,顺其条达之性,为佐药;川楝子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为主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条达,则上述诸症自除。

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肝肾阴虚胁痛的常用方,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舌红无苔,脉弦细为应用要点。

(2)若兼大便秘结,加蒌仁、麻仁以润肠通便;兼口苦咽干,郁火甚者,加黄芩、黄连以清热,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以退虚热;舌红而干,阴亏加石斛以养阴;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以软坚散结;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以滋阴清热;不寐,加枣仁以养心安神。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睾丸炎,妇女等具有肝肾阴虚,气滞不舒见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滋腻之药较多,对兼有痰饮的患者,不宜使用。

(五)补阳

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120g、泽泻90g、茯苓90g、牡丹皮90g、桂枝30g、附子(炮)30g

“用法”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方解”本方证为肾阳不足所致。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下焦,故腰酸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腹拘急;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甚则水液停蓄,溢于肌肤为水肿;肾虚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反多,甚至消渴之证;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上泛则为痰饮,下积则为脚气。治宜温补肾阳。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中之阳,其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补阳之中,多兼以补阴,同时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反不利于肾中阳气之恢复,因此,必须阴阳兼顾,故又以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使肾精盛,化源足;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盛,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代表方,临床以腰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为辨证要点。

(2)若夜间小便频多,可加五味子、桑螵蛸等以缩尿;若男子阳痿,可加鹿茸,巴戟天、黄狗肾、锁阳等以壮阳起痿。

(3)临床使用此方,可用肉桂易桂枝,以增温补肾阳之功;熟地黄易干地黄,以增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之功。

(4)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性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低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等具有肾阳不足见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温热,对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使用。

(张波)

同类推荐
  •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书从上百种古医典籍中撷取了华佗的一些秘方,记载了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科、鼻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急救科、解毒科、治奇症法等领域的1100余种,对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方例。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诊疗和日常养生常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论治、西医诊疗、常用中成药及方剂、中医名家论治心得、内服妙方、外治良法、常用西药、食疗药膳、保健常识等。
  •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最早出自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八千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修订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小儿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小儿不仅给家庭生活增添情趣,也是家庭、国家、民族的幸福与希望。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治疗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效果,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儿科常见疾病诊治》一书,目的在于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该书最早出自于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当时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热门推荐
  • 快穿之今天你在鸡汤中看见我了吗

    快穿之今天你在鸡汤中看见我了吗

    夏清澈,一个被“鸡汤真香”系统看中的女人,穿梭游历在大小世界中。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艰难险阻,哪里需要鸡汤哪里就有夏清澈的身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强宠旧爱:情挑腹黑总裁

    强宠旧爱:情挑腹黑总裁

    一场婚礼,她从准新娘变成小三,谩骂,羞辱、鄙夷,一切面目全非。狼狈不堪之时,他凭空而现,像天神一般向她伸出手。然而,她从来都想错了,他只是披着天神外衣的魔鬼。婚礼让她背上小三的骂名,他却让她坐实了小三名分。阴谋利用,失去孩子,弟弟身死,母亲病重……一夕之间,她身陷疯人院,一夜白头,最终也不过是狼狈消失。五年生死,再次见面,他却纠缠不休,不肯放手。而那时的她也只是瞥了瞥肩头的白发,冷淡地吐出几个字,“顾总,我们都老了!”
  • 那些年或这些年

    那些年或这些年

    这些年我一直在一条道路上走着,是不是抬抬头,看看周围的风景,偶尔再退回去重新走一遍,我在等下一个路口出现,到那时,我会怎么走呢(本书各故事男女主一般都称为许彤和秋实,但不代表是同一个人)
  • 我的灵魂被调换

    我的灵魂被调换

    魂穿到一个拥有灵力的异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到处都存在魔灵的危险世界,杜若表示很慌。偏偏他现在的这副身体,还被认定为没有灵力天赋,实力也是弱的可怜,这让杜若更加没安全感。本以为会有个领主的位置来让自己继承,这会让自己以后好过一点。但最后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偏偏这里又是属于魔灵的世界,万族皆有灵性,曾经强大的人类,现在却只能在偏僻的角落生存,而杜若所在的地方,此时更是面临着被魔灵灭城的危机。于是为了活下去,杜若不得不带着他的手下,建立起了他的势力,带着人类一步一步地崛起。但是杜若却不知道,随着人类的变强,对于魔灵万族来说却是一种灾难。“人类,对于万族来说,你们才是恶魔一般地存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百科芯片

    百科芯片

    书友群:428829192他是这个世界唯一获得永生的“神”!当人们都在谈论关于人工智能,关于AI机器人的隐患,而他却很清楚,平静的社会下,隐蔽着一场来自于神的浩劫。
  • 帝姬之江山谋

    帝姬之江山谋

    初见时,瑶月是天真活泼的月国大公主,他是楚国留在月国,人人喊打,受尽屈辱的质子扶苏。她温暖了他。再见时,他是让世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消灭一切欺辱他的人。她是死死护住皇城的月国帝姬。月国亡,瑶月下落不明。他们爱而不得,今生何求?宫廷之人,皆是棋子。
  • 逃出DNF

    逃出DNF

    在现实中,一名医生玩DNF的时候,竟然被吸入游戏当中,并成为一名下水道蓝拳角色。在DNF的游戏中,医生发现游戏内的角色皆是现实中被吸入的真实人类。根据游戏系统的提示,为了逃出这款游戏,必须要满足两大条件:一,单人通过游戏内所有的地狱级副本,并且要将副本所有房间内的怪物全部消灭。二,在游戏内的竞技场内,获得一万场胜利。为了逃出游戏,诸多角色在游戏中进行角逐。但是游戏的技能伤害是不能相互豁免的,每个角色仅有15枚复活币,一旦复活币全部用完,系统就会对角色进行数据清零,玩家会重新化为LV1的角色再度踏上修炼之旅。各大玩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枫叶醉秋

    枫叶醉秋

    本书作者擅长散文写作,《枫叶醉秋》是其多年来的散文合集,文字优美,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