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25900000012

第12章 方剂概论

一、方剂学概论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治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知识和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植物食物的同时,发现有些植物能够治疗疾病,或误吃了有毒的药草,当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疾病,因而发现了能治病的药草。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积累了药物知识,认识到用几味药物配合起来治病的效果更好,于是形成了方剂。1979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书中既没有具体的腧穴名称和五行学说的痕迹,也没有把脏腑名称同病名联系起来,阴阳学说也很少反映,尤其是药味简单,用量粗略,剂型单调,没有方名,这些都说明该书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再从《汉书·艺文志》所列“经方十一家”来看,不仅有按病归类方剂的专著,而且有了方剂理论的专著《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在最早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可以看到有关治疗原则、治法、方药、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论论述。

东汉时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载方314首,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著《药对》,将药物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宋代赵佶在《圣济经》里将其演化成十剂,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宋以来,历千年的时间大量搜集民间验方,总结出许多著名方集如《千金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

随着临床各科的发展与宋元时代又一次医学学术争鸣的兴起,提倡革新,在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产生了各种学派,同时也创立了一些有名的方剂。这个时期,既有浩如烟海的群众验方,又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方剂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又有新的跃进,给清代各临床学科以很大的促进。温病学派在创立温病学说的同时,创立了不少新的、疗效显著的名方。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近一百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斥中医,方剂学遂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提倡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医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方剂学随着中医学的复兴而得到新的发展,不仅创制出许多有效的新方,而且编写出系统的方剂学专书,重印了许多古代方书,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方剂学,奠定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

在这门学科里,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经过反复验证有效的方剂,已经成为辨证论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那些宝贵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更是祖国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极其珍贵的瑰宝之一。因此,学习和研究方剂学,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习方剂学重要的是认真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得牢,用得上,真正学到立法组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由于方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所以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的基础理论,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地联系,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临床各科和在医疗实践中推陈出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方剂的分类及剂型

(一)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由于各家见仁见智的不同,拟定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的有“七方”、“十剂”。

1.“七方”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是“七方”说的最早记载。至金人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从上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来分析,其实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轻重,病人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概括地说明制方的方法。尤其“七方”中大、小、奇、偶都是指方药组成的药味数而言,而大、小之分,一则说药味少者为小,药味多者为大,又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以及既有“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又有“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等,更足以说明,“七方”说的实质不是为了方剂分类而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七方”之前就有“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至为故也”,“七方”只是言其“大要”而已。所以紧接着又列举了寒、热、逆、从、削、除、温、散、攻、濡、缓、收、益、行、平……,以及正治、反治等多种治法。

2.“十剂”始于北齐徐之才,原是按功用归类药物的一种方法,如《本草纲目·序例》引《药对》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燥”之后,各举数药为例。宋代赵佶著《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伤寒方药明理论·序》中又进一步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才正式有“十剂”这个名称。但对“十剂”分类,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药,所以各家又有所增益。如与《圣济经》同时代的《本草衍义》于“十剂”外增加寒、热二剂;明代缪仲淳则认为“寒、热二剂,摄在补泻,义不重,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因而添列升、降二剂。分剂最多的当推徐思鹤的《医学全书》,除“十剂”外,增加了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等,共为二十四剂。方书中除《时方歌括》(清·陈修园著)载方108首是按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涩、滑、寒、热十二剂分类外,其余尚不多见。

(二)剂型

剂型是根据临床上使用中草药治疗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制剂。常用的剂型有汤剂、膏剂、散剂、丸剂、丹剂、酒剂等。目前,中药剂型在保持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又采用现代制剂方法,研究出各种新的剂型,如针剂、片剂、冲剂、糖浆剂、浸膏、流浸膏以及橡皮膏等,更符合临床各科治疗的需要。现将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简介如下:

1.汤剂将药物加水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汁。李东垣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用药法象》)。一般作内服用。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2.散剂是将药物研碎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用药法象》)。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研成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用的,如香苏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如冰硼散等。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易于服用,吸收较快,节约药材,不易变质。

3.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药丸。李东垣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用药法象》)。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救,但因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某些峻猛药品,为了使其缓缓发挥药效,或不宜做汤剂煎服的,也可做丸剂用,如舟车丸、抵当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几种。

4.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5.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临床可见丸、散、锭、液等,如至宝丹、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紫雪丹、玉枢丹、化癖丹等。外用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6.酒剂又称“药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疼痛或跌打扭伤等,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

7.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药露。气味清淡,便于口服。一般作为饮料,夏天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等。

8.条剂又称纸捻,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制剂。将桑皮纸黏药后捻成细条线,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黏附药物而成,用于插入疮口,化腐拔管,如化管药条等。此外,作灸治时,将艾叶和药研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又称“艾条”。

9.线剂系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用制剂。用干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

11.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煎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蔗糖溶解而成。糖浆剂有甜味,尤适用于儿童服用。

12.片剂将药物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对于味苦或有异味的药物经压片后可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还可包肠溶衣。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便于携带、服用及贮存,应用较广泛,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13.冲剂一般是将中药提炼成稠膏,加入适量糖粉及其他辅料制成的颗粒状剂型。冲剂易于服用,吸收较快,但易吸潮,一般用塑料袋分剂量包装备用。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

14.针剂即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制成灭菌溶液,供皮下、肌内、静脉注射使用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直接方便等优点,如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方剂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配伍的目的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其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需要。

(二)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亦称主、辅、佐、使。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不可缺少的主药。如麻黄汤中的麻黄辛温发汗,针对风寒表实证起解表散寒的主要作用。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既加强君药的辛温发汗作用,又治疗兼证肢体疼痛。

3.佐药是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于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及峻烈之性;或用于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病重拒药时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加强麻、桂的解表作用;二陈汤中的生姜制半夏之毒;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胆汁反佐附子之辛热以止呕。

4.使药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或能调和诸药作用的调和药。如血府逐淤汤中的牛膝,麻黄汤中的甘草即是。

以上所述,除君药外,其他药物均有多种内含。在遣药组方时,既不是所有内含都有相应药物,也不是一药只有一种内含,而任何一个方子中必有君药,君药可以是一味或两味不等。君药的剂量也比较大。至于臣、佐、使药则可有可无,这是根据具体病情和所用药物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方中多具有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特殊情况下,也有一味药或两味药组成方剂的。

(三)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君臣佐使是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药物的选择、配伍的安排、药量的大小、剂型和服法的要求等,都应与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土地方隅相适应。因此,遣药用方又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1.药味加减变化“方以药成”,药物是决定方剂的主要因素。因此,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方剂功能的改变。这种变化适应于临床上选用成方,也有利于成方变化后更切合新的病情。例如四物汤主治血虚证,重在补血调血,所以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如果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气短懒言,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宜双补气血,故用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姜、枣组成人参养荣汤以补气养血。再如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四君子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两方只是干姜与茯苓的区别,但是两方功效却显著不同,即理中丸侧重温中祛寒的功效,而四君子汤则着重于补气作用。因此在临床上选用成方时,一定要注意所治病证的病机、主证,应与原方病证的病机、主证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具体情况,方子的药物需有相应变化,结果整个方子的作用也就发生了相应变化。

2.药量加减变化在一个方中,单一的药量改变,就能使原方的功能与主治随之而变。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二者的药物同为大黄、枳实、厚朴。但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枳实大者三枚、厚朴二两组成,具有轻下热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而厚朴三物汤以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八两组成,具有行气除满之效,主治腹满痛,气闭不通。由此可知两方之所以不同,缘由理气药剂量多少而异。

3.剂型更换的变化中药剂型种类较多,且各有特点。一个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亦有区别。即丸者缓慢,汤者迅速,散者力大等。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二者同有水蛭、虻虫、大黄、桃仁。用汤剂者则有破血攻淤之功,药力大,作用迅速,主治蓄血重证;而改用丸剂者则功效为缓消缓散,主治为蓄血轻证。

四、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用法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在中医理、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的对药物进行组合以防治疾病的工具。治法是针对不同的病证,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制定的基本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的理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如患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求因,推断患者的临床表现系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所致的风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此为“法随证立”;其次依据该治法,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施治。以麻黄汤为宜,此为“方从法出”。无论是运用成方,还是创造新方,必须要有一定的治法作为指导,此为“以法统方”。因此,法是方的理论依据,方是法的具体运用,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

(二)“八法”的基本内容

1.汗法具有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通过汗出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和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证,均可用汗法治疗。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以及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或者病邪由里还表,需透邪外达,通畅血脉,或需先除表证时,均可使用本法。由于病情有寒热,体质有强弱,邪气有兼夹,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不同,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是通过呕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吐法主要用于痰涎壅塞咽喉,或顽痰蓄积胸膈,或宿食停滞胃脘,或误食毒物尚留于胃中未下等。由于吐法能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伴有汗出,可使在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3.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肠中积滞的方法,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痰饮、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下法主要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淤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由于病性有寒热之异,人体有强弱之别,病势有急缓之分,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运用。

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它既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以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以扶正。

和法主要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凡邪在少阳、膜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均可用和法。目前临床上对和法的运用范围,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及截疟除痰等。

5.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用于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里寒证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误伤人体阳气,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寒邪侵袭的部位,也有在中、在下、在脏、在腑以及在经络的不同。因此,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的发生,常常是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以及清脏腑热等不同,尤其在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火热最易伤津耗气,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者,又当清热与滋阴并用,切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

7.消法是通过消食化滞和消痞散结,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消法主要治疗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故而来势较缓,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宿食、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者,如消食化滞、消痞散结等。消法也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但以消为目的。

8.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为主。补法以补虚为主,也可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三)方剂的用法

1.煎法

(1)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煎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冷水浸过药面,如有些药物随水浮起则稍加搅拌,药物经水浸片刻后,再行煎煮,沸后可改用微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2)煎药方法一般药物可同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如熟地、肉苁蓉之类,可慢火久煎,并可复煎一次,既可使药中有效成分更多地溶于水中,又能节省药物。实践证明,这类药的复煎效果亦很好。另外,某些毒性药物经慢火久煎后能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乌头及狼毒之类。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一般不宜久煎,久煎会使有效成分损失和药性改变。另外,有些药物的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均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介壳类,因质重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十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鳖甲、代赭石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宜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别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方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木香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有些药物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煮煎,如赤石脂、旋复花等。现代一般用法是先煎去渣,然后再入余药同煎。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二三小时;又如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如羚羊角、犀角等,应切成小薄片另煎两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同煎则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它药,影响药物有效成分溶解,用时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饴糖之类。

泡服(焗服):含有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开水半杯,或将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须加盖,以减少挥发出去),如西藏红花、肉桂等。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药物,需要冲服,如琥珀末、田七末、紫雪丹(散)、六神丸、生藕汁等。

2.服法

(1)服药时间一般来说,宜在食前服;对肠胃有刺激的和治眼科病的药物则宜在食后服;治疟药物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有定时。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以一天数服,有的也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

(2)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均宜温服;解表药更要趁热服,服后复被取微汗(桂枝汤温服后,还要吃热稀粥以助药力);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有些药物,如香薷,热服时易引起呕吐,则以冷服为宜)。但有时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服。有时也可让病人口嚼生姜或果皮少许,然后再服汤剂。此外,遇有昏迷病人,可制成汤剂通过鼻饲给药。

(张波)

同类推荐
  •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小儿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小儿不仅给家庭生活增添情趣,也是家庭、国家、民族的幸福与希望。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治疗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效果,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儿科常见疾病诊治》一书,目的在于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现代分子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生殖内分泌学及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医学诊疗检测技术的进步,拓宽和深化了妇产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妇女身体和生殖健康及防治各种妇产科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书从上百种古医典籍中选取了多种验方、秘方;另外,还搜集了部分民间流传的药方,并且根据其主治疾病加以分类整理。由于本书是资料整理汇集,药方主要来自古医书和民间流传,未经编者科学验实,一般病人使用需专业医生指导,但可供专业医生处方时参考。
  • 病从心治:新医药学引论

    病从心治:新医药学引论

    本书作者从多年行医、习武的经验,依据《黄帝内经》是“君主之官”的论断,论述,得出大部疾病可以通过调整心脏功能来诊疗的结论。
  • 人体真假趣谈

    人体真假趣谈

    本书从身体器官、体内循环、精神心理、生育繁衍、人体健康等几个方面入手,将关于人体的100多个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答,让读者更科学完整地认识自己的身体。
热门推荐
  • 查理斯缪

    查理斯缪

    卡拉迪亚大陆,斯瓦迪亚1249年,维鲁加治下培刚德。老亨特一如既往的去村子外面的山林里面打猎,黑风林一如既往的一片安静,传闻在卡拉迪亚王国时期这里盘踞着一伙山盗,虽然时过境迁山盗早已经消失在了培刚德境内,但是山熊和野狐却紧接着占据了这一片人迹罕至的林子。
  • 极品杀手俏美女

    极品杀手俏美女

    他在华夏最神秘的部队;他为兄弟可以抛弃一切;他被华夏驱逐出境;在国外混的风声水起,期限慢后,他再次回到华夏,地下势力,大世家族,因他耳边。
  • 钓鱼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钓鱼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与媾和,忠诚与背叛,慨死与苟活的故事。宋朝最后二十年间,东川要塞钓鱼城为蒙古人围困。守将王坚数败敌军,而他身边的奸细却几令城池失陷。来历不明、言行古怪的参将荀一勉,生而富贵、傲然众人的勇士陈好甫,寡言沉静、胸中城府的大将张钰,他们都是王坚最信任的人,然而却都可能已经背叛他。宋蒙鏖战四川数十年,钓鱼城面临着困死的末日,然而历史却朝着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 浮世寄余生

    浮世寄余生

    何为情,何为信,何为友?浮世众生,到底何处是我的归宿。我虽为神,却时常处于众矢之的,所有人都让我承担神的职责,可我又有什么义务,为了这抛弃我的苍生,伤害爱我的人?不,我一定要更改这结局。
  • 桃小夭逃婚记

    桃小夭逃婚记

    这是一个将逃婚进行到底的故事,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 天之遗城

    天之遗城

    地球真的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吗?人类是唯一主宰过地球的生物吗?人类虽然被称作万物之灵,但人类对地球的演变知知甚少,对过去的历史知知甚少,对自我的认识知知甚少。在人类没有诞生之前,是什么主宰着地球?几个人在神秘的指引下,加入了一个秘密组织,踏上了寻觅未知的旅途。他们目睹着匪夷所思的存在,一次次改变着对地球的认识。他们经历了奇妙的探索,发现了各种遗迹;他们经历了生离死别,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他们经历了自我的重生,更爱脚下的土地。他们还最终揭开了一个上古时期的惊天秘密……
  • 星河之中的你

    星河之中的你

    “我,季瑾辰,二十四岁,有车有房有存款,要颜值有,要身材有,唯独缺一个女朋友,你要不要考虑一下?”“……”“我妈人特别好相处,你不用担心婆媳关系。”“……”“南黎?”“我南黎,什么都不缺,包括男朋友。”“那……我在努力一下。”后来的后来,南黎总结出了被季瑾辰喜欢上的感觉,像整个人掉进了草莓奶昔里,甜得发腻……
  • 英雄无敌之英雄谱

    英雄无敌之英雄谱

    没有穿越,没有奇遇,任凭命运的流转。没有天才,没有外挂,只有不屈的灵魂。没有11,没有11,唯剩纠缠的爱恨。没有王气,没有背景,仅为挣扎的生存。异界大陆,有魔法,有神灵,也一样有历史,有英雄。历史如何抹去真相。我敢写,你敢不敢看?英雄为何变成魔王,我敢思,你敢不敢想?====================================================本书不会太监,我唯一能为英雄所做的,只是隐晦的写作。英雄不亡,即便是众人皆忘,我也会孤独相伴。
  • 预言灵决

    预言灵决

    六道轮回,现代重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故事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