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定的态度受人敬
“原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译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
卓茂,元帝时学于长安,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
性宽仁恭爱。
乡党故旧,虽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爱慕欣与交往。
“点评”
淡定是一种宝贵的品格,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是需要学识与修养铸就的。东汉时期的卓茂,无疑就是一个淡定的人。他的淡定,令人钦佩。
卓茂字子康,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宛人。他的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家庭出身较为显贵。在元帝的时候,卓茂到长安去上学,师从博士江翁,主要学习了《诗》《礼》及历算,结果,他这一学不要紧,穷尽老师之学术,被称为通儒。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把老师的毕生所学都给学来了。老师很惊异,同学们也都很惊奇和羡慕。如果搁在现在,那就是神童啊,北大清华的苗子啊。
其实,博学者,多数的性格是宽仁恭爱的。卓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的乡党故旧,当然是属于三教九流,什么文化层次的都有,什么职业的也都有,他们都与卓茂不相同,可是那些人对他都爱慕钦佩,都很愿意和他深入交往,于是,卓茂有很多好朋友,人缘不错,人脉挺旺。
毕业之后,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吏,跟着孔光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经过不长时间的共事,孔光一看,这个卓茂,真的与众不同啊。他的学识修养样样高人一筹,于是,他就尊称卓茂为长者。那个时代,长者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年长的人,而是说他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德大才之人,是人之表率、之典范的意思,相当于现在大师级的人物。
说起卓茂的淡定态度来,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卓茂乘坐马车出行。那时候,他已经在丞相府里面工作了。
可是,在半路上,有一人忽然拦住了他,说你的这匹马,是我丢失的那一匹,你还给我吧。
卓茂看了看那个人,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
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
其实,卓茂的这匹马跟着他已有很多年了。很显然,那个丢马的人啊,明明是认错了马。按理说,跟他说明白不就行了吗?如果那人不信,可以跟他据理力争,实在不行,就告他个诬陷好人,诽谤罪什么的。可是,卓茂没有那么做,他坦然地解下马给对方,自己乘车而去。走了几步之后,卓茂回过头去,对那个人说道:“如果此马不是你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
果然,不久后,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道歉。这事被传为佳话。
卓茂的与人无争就是这样的。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就是一种淡定。
想一想现在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矛盾、纠葛、挫折,乃至失败,我们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呢?有的人低沉、愤怒、堕落,乃至针锋相对、大打出手,弄得乌烟瘴气,到处不和谐。其实想想,何必呢?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也就是说,失败、失意和痛苦,都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干吗和常态过不去呢?和这种常态的东西较真、过不去,其实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只会徒增烦恼。与其这样,为什么不能像东汉时的卓茂一样淡定一些、看开一些、潇洒一些呢?
当然,学习卓茂的淡定,并不是要你没有了自己的原则。淡定是在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说起的。
尽可能超然一些,淡定一些,这样的人生,烦恼会少,痛苦会少,而幸福会增多。
二、谁说当官不能收礼?
“原文”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译文”
后来以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迁密县县令。
劳心尽职、谆谆恳切,视民如子,举善政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
“点评”
后来,博学大德的卓茂,就以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迁密县县令。
劳心尽职,谆谆恳切,视民如子,举善政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这就是卓茂在密县当县令时候的样子。
其实,卓茂的淡定,就是建立在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卓茂为人处世抱以淡定态度,但是,他也有他坚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可逾越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凡事不拘小节。可是,当有人诬陷说卓茂的手下贪污受贿,卓茂就不答应了。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有一个人说卓茂手下的亭长曾接受他的米与肉的赠送。人家给那亭长送礼了,结果,那亭长就真的收下了。现在,那个人就站出来说了:贪污受贿!
按照常规,有人实名举报他的下属贪污受贿,这是一件大事,不容忽视啊,他卓茂理应立案调查啊。
我们的卓茂县令是怎么做的呢?
卓茂避开手下人,问那个举报者,说:“亭长是遵从你的要求,还是因为你有事嘱咐于他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自己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
那人理直气壮,说:“是我自己送他的。”
卓茂说:“你送他他接受,为什么又说出来呢?”
那人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现在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既已接受,我所以来说呢。”
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因为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现在邻里长老尚且赠送食物,这是人道之所以相亲,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力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以互相交接往来。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过年送点东西,合礼。”卓茂的意见是,当官也是可以收礼的,只要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该收就收嘛,该送就送嘛。当官的也是人啊。
那个举报者又说了:“既这样,法律上为什么要禁止呢?”
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现在我以礼来教你,你必无怨恶,如以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措手顿足啊!一门之内,小的可以讨论,大的可得杀头啊。你回去想想吧。”
是的,官员也是人啊,官职,其实重在职,只是一个工作岗位而已。就像操作工、电工、售票员一样,一个工种而已,在其岗位的,也是人,也是要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亲人朋友中,也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人情往来。这样的礼,该收还收,该送当送,人之常情嘛。只是,如卓茂说的,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力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的职权贪污受贿罢了。
卓茂的这个原则,让他替官吏说了句公道话,说得入情入理。所以,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恩德。
三、择君而臣
“原文”
初,茂与同县孔休、陈留蔡勋、安众刘宣、楚国龚胜、上党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时,并名重当时。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后王莽秉权,休去官归家。及莽篡位,遣使赍玄、束帛,请为国师,遂欧血托病,杜门自绝。光武即位,求休、勋子孙,赐谷以旌显之。刘宣字子高,安众侯崇之从弟,知王莽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袭封安众侯。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
“译文”
起初,卓茂与同县孔休、陈留人蔡勋、安众人刘宣、楚国人龚胜、上党人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时,并名盛当时。
孔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县令。
后来王莽秉权,孔休去官归家。
等到王莽篡位,遣使带着玄、束帛,请他为国师,孔休呕血托病,杜门自绝。
光武即位,求孔休、蔡勋子孙,赐谷以旌显。
刘宣字子高,安众侯刘崇的堂弟,知王莽必将篡位,就改名换姓,抱着经书隐避在深山中。
建武初才出山,光武以刘宣袭封安侯。
擢拔龚胜子龚赐为上谷太守。
“点评”
马援曾经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进行君王选择,看看谁好就跟谁。卓茂也是这样。他也在君王间进行了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躲之。
起初,卓茂到了密县当县令,对政令有所废置,官吏们笑话他,邻城听到的都鄙视他无能。意思是说,他这样的也能为官吗?简直不可思议啊。
于是,河南郡为此设置了一位守令,卓茂不嫌此事,仍与过去一样处理政务。
几年后,教化大行,路不拾遗。平帝时,天下发生大蝗灾,河南二十多县都遭了蝗灾,唯独不进入密县县界。督邮上报,太守不信,亲自到县考察,看到真实情况才服。
这时王莽秉政,设置大司农六部丞,劝导考核农桑,迁卓茂为京部丞,密县的百姓不论老少都哭泣相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啊。从开始的没有人看得起,到现在百姓哭泣相送,可见人家卓茂的确是深得人心。到王莽居摄时,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做职吏。为什么啊?很明显,他看透了王莽这个所谓的皇帝是个不着调的皇帝。跟着他,有辱声名啊。于是,弃官不做。
后来,更始立。更始帝以卓茂为侍中祭酒,跟至长安。卓茂看了看这个刘玄,也不着调,成不了大气候的,因为更始政乱,不堪入目,于是,卓茂就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回家。不跟你干了!
就这样,卓茂炒了两个皇帝的鱿鱼。
等到光武初即位,就先去访求卓茂,卓茂到河阳谒见。
光武下诏书说:“前密县令卓茂,约束修养自身,执节敦厚稳固,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名冠天下的人,理应受到天下重赏,所以武王诛商纣,封比干之墓,命毕公旌显商容的闾里。现在封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赏赐几杖车马,衣一套,絮五百斤。”又以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供职黄门。
建武四年(28年)去世,赐给棺椁墓地,光武穿着素服亲临送葬。
史官评论道:建武之初,群雄方在扰攘,啸呼者连响,据城自保者相望,这正是日促事多不暇给足之时。
卓茂一名七十多岁的小小县令,并无其他奇能,却能首加聘命,接受优词重礼,这与周武王封比干表商容和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事的事有什么区别呢?从此那些蕴藏义愤希望归于正道的宾客们,越关山险阻,捐弃宗族,来敲皇城大门的就多了。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报近于恕,能做到这点,还会有人怨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