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德之广者
“原文”
和帝初立,议遣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击匈奴,恭上疏谏曰:
陛下亲劳圣思,日昃不食,忧在军役,诚欲以安定北垂,为人除患,定万世之计也。臣伏独思之,未见其便。社稷之计,万人之命,在于一举。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畜积。会新遭大忧,人怀恐惧。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尽谅阴三年,听于冢宰。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夷,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
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人者必有天报。昔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获上天之祐。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
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夫人道乂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夷狄重译而至矣。《易》曰:“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今匈奴为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而欲乘其虚耗,利其微弱,是非义之所出也。前太仆祭肜远出塞外,卒不见一胡而兵已困矣。白山之难,不绝如,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迄今被其辜毒。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为累息,奈何复欲袭其迹,不顾患难乎?今始徵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惟陛下留圣恩,休罢士卒,以顺天心。
书奏,不从。
“译文”
和帝初立,准备派遣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进击匈奴,鲁恭上书谏道:陛下亲劳圣体,日昃不食,忧于军役,是想安定北部边陲,为人民除患,定万世之计。而臣暗自思忖,认为未见其便。社稷之计,万人之命,在于一举。数年以来,秋稼歉收,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蓄积。恰逢章帝驾崩,人怀恐惧。陛下躬行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应尽三年居丧之礼,听于冢宰。百姓忧伤,三时听不到警跸之音,莫不怀思惶惶,像有求而不得。今就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乱天下,与夷狄相持,这不是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的举措。万民,是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一物不得其所,天气还为之舛错,何况是人呢?所以爱人者必有天报。以前太王古公因爱惜人命而去邠,所以获得上天的保佑。夷狄,是四方的异气。平坐倨傲放肆无礼,与鸟兽没有分别。如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好人,所以圣王之制,对他们只是羁縻不绝而已。今边境无事,应当修仁行义,崇尚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人道安定于下,则阴阳和顺于上,祥风时雨,覆被远方,那么夷狄就会通过重重翻译来进贡。
《易经》上说:“有了孚信再加积累,就如雨水充满了瓦缶,其结果还有其他吉庆。”是说甘雨充满了我的瓦缶,有诚信,则有人来归附,因而吉利。以德胜人者昌盛,以力胜人者灭亡。今匈奴为鲜卑所败,远藏于史侯河西,离边塞数千里,而想乘其虚耗、微弱攻打它,这不是出于道义。前太仆祭彤远出塞外,最终见不到一个胡兵而自己已困顿了。白山的灾难,不绝如缕,都护陈睦陷没,士卒死者如积,至今还受其辜毒。孤寡哀思之心没有消失,仁者念之,以为屏息,怎么又想承袭其迹,不顾患难呢?现在开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促,上下相迫,百姓的窘急也很严重了。三辅、并州、凉州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一日,这是不合天心之效验哩。群僚百姓,都说不能这样,陛下怎么独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体恤百姓的声音呢?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这样下去中国不成为中国了,岂只有匈奴不成为匈奴吗!请陛下留圣恩,休罢士卒,以顺天心。
书奏上去,帝不从。
“点评”
东汉时期的鲁公,在后世颇有盛名。他的品德操守,每每被人忆及,无不视其为楷模。他的德行久被传颂。
鲁恭字仲康,是东汉时期的扶风平陵人。他的先祖出于鲁顷公,被楚所灭,迁于下邑,因而以鲁作为宗族姓氏。世代为二千石,哀平年间,自鲁而迁徙。祖父鲁匡,王莽时,为掌管四时的官吏,有权数,号称“智囊”。
他的老爸鲁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为官时鞠躬尽瘁,死于工作岗位上。父亲去世的时候,鲁恭才十二岁,其弟鲁丕才七岁,兄弟日夜号哭不绝于声,郡中赠送的丧仪财物都不接受,回家服丧,礼节比成人还要周到,乡里深感奇异。他们的家风就是这样,宁可授人,不肯轻易受于人。到了后来,太尉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派儿子去鲁恭家里问问,缺酒吗?缺粮食吗?可是,鲁恭一家从来不接受他们的馈赠。
十五岁的时候,鲁恭与母亲及弟鲁丕都居太学,学习《鲁诗》,闭门讲诵,不理外面的事,兄弟都为诸儒所称赞,学士争着归附他们。
鲁恭的高尚品德,不尽表现在对父亲的孝道上,也不尽表现在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上,还表现在对弟弟鲁丕的关爱和照顾上。鲁恭因可怜鲁丕年纪小,想让他先成就其名,自己以长兄的身份照顾饮食起居,就假说自己有病不出仕。也就是不肯先其弟出去当官做事。郡里几次以礼相请,鲁恭都谢不肯应。后来,他的母亲强迫遣他外出,鲁恭不得已向西而去,因留在新丰任教授。
建初初年(76年),他的弟弟鲁丕举为方正,鲁恭才开始担任郡吏。这份兄弟情谊,实在是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啊。
太傅赵憙听到消息把他召出来任职。肃宗集合许多儒者在白虎观,鲁恭特以明经奉召,参与讨论。赵憙又举荐鲁恭直言,待诏于公车,拜中牟令。
于是,鲁恭在新的起点上,广施德化。鲁恭专门以德化为理,不推崇刑罚。也就是喜欢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不爱动不动就动用刑罚进行惩戒。
诉讼人许伯等争田产,历任守令都不能裁决。于是,鲁恭为他们评论理之曲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双方都被感化了,分别退而自责,辍耕以田相让。你看,这就是方法问题。以前的官员都处理不了的事情,如今叫鲁恭以德服人的方法给搞定了。
当然,并不是说鲁恭的德化就是一帆风顺的。这个世界上人有三六九等,不同的学历,不同的教养,不同的性格,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结果,就出来了这么一位不更事的。
亭长借了别人的牛不肯归还,牛主人不愿意了啊,就讼于鲁恭,请求他给裁断。
鲁恭召见亭长,令他把牛还给主人,再三催促,亭长还是不肯还牛。这个亭长,也不知道是跟那牛主人过不去,还是故意跟鲁恭过不去,反正就是一句话:不还!
鲁恭于是就叹道:“这是教化行不通啊。”既然我的德化行不通,那咱就不化了吧。于是,他就准备辞职而去。
鲁恭这一甩手,可了不得了。掾史们哭泣共相挽留,不舍得让他走。这样一来呢,那个不讲理的亭长也深感愧悔,结果就把牛给还了,还亲到监狱受罪,鲁恭宽贷不问,那意思是算了算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嘛,受罚也就算了。
于是,官吏和百姓都很信服于鲁恭。
说话间,就到了建初七年(82年),郡国螟虫为灾,伤害庄稼,可是,奇怪的是在鲁恭的县界里,那些螟虫少见,侵扰很少。
河南尹袁安听说了,心说这怎么可能呢?难道这虫子也受到鲁恭的德化了?他怀疑这个不是事实,派仁恕掾肥亲前往察看。
鲁恭跟随前来查看的肥亲在田间小路之间行走,到处察看了一通之后,就坐在桑树下休息。就在这个时候,有野鸡飞过,停在旁边,刚好旁边有个小孩儿。按理说,小孩子嘛,见了野鸡飞过来,还不跑过去捉住它?但是,人家那个小孩看了看那只野鸡,并没有去捉它的意思。肥亲觉得很奇怪,就对小童说:“你为什么不捉住野鸡?”童儿说:“这只野鸡正在孵小野鸡哩,我怎么能捉它呢?”肥亲大受震撼,惊动而起,赶紧与鲁恭作别道:“我到这里来,本是考察你的政迹。今螟虫不犯中牟,这是一奇;德化及于鸟兽,这是二奇;连小孩都有仁心,这是三奇。我久留在此,只能打扰贤者。”回到府里,肥亲就向府尹袁安如实做了报告。那府尹才真的相信了那是真实的事实。当然,这里面的描述,应当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由此足以反映出鲁恭的德之广也。
鲁恭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州举尤为优异,恰逢母丧辞官,回家葬母守孝去了,所有的官吏和百姓都很思念他。
后来,鲁恭又被提拔为侍御史。
鲁恭在朝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德高望重。君臣在一起每次讨论政事只要有益于人,鲁恭总是直言其便,无所隐讳。其后拜为《鲁诗》博士,从此家法学者日盛。
其后,又迁为侍中,数次召宴会见,问以得失,赏赐和恩礼宠爱异于常人。
后又迁千乘王刘宠的相。
这时东州多盗贼,结辈攻劫,诸郡都以此为患。
鲁恭到后,以重金收买赏赐,广布恩信,其大帅张汉等率领着他那一大帮子兄弟前来投降,鲁恭以他为汉补博昌尉,其余于是自相捕击,全部平定,州郡得以安宁。
永元十五年(103年),从帝巡狩南阳,任其子鲁抚为郎中,赐副马从驾。这时弟鲁丕也做了侍中。兄弟父子并列朝廷。
后来以老病策书罢归。到八十一岁的时候,在家去世。
总体说来,鲁恭性谦让,奏议依据经典,虽自己有所补益,然而始终不显示自己,所以不以刚直著称。常言说,厚德载物。鲁恭德厚而广,颇受后人爱戴与效法。如今的人,更是应该从他的身上学习这种高尚的品德,以德立人,以德服众。个人如斯,方能与世无争,潜心工作,心无旁骛;企业如斯,方能良性发展,杜绝恶性竞争,取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