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写作日期是 1988年 1月 13日,73天之后,海子卧轨自杀,这首诗后来被选入了中学教科书。诗中表达了对于“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向往,也流露了对于现世的绝望情感,揭示了海子去世前生与死的两难选择的心境,诗歌体现了海子诗歌意象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海子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不久,就在离大海不远的地方永远地放下了对于尘世的留恋。
诗人的死与这首诗的写作如此接近,常使人作各种联想。但日期的接近好像并不能表明什么,虽然是诗人死两个半月之前的诗作,但诗中好像没有一点死神眷顾的明显迹向。正如众多评论认为的,这是海子最明亮、阳光的一首诗,诗很美,让人无法联系到死,但诗的明朗中隐约有某种渴望和忧郁,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平易、朴实,没有任何技巧和雕琢的痕迹。诗歌的意象单纯、明净,表层充满了童真的想象,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世人混同的清高,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实际上这种内心矛盾一生都纠缠着他,使他难以摆脱。这首诗里诗人表现得相当明朗、温暖,好像惆怅被遮盖了,但诗句中的潜在含义又暧昧、复杂,惆怅的情绪无法完全抹去。诗中充斥了很多充满希望的词汇,向往春天的温暖,背后却透露着冬天的讯息,总让人感到危险与悲凉。
尘世的幸福与海子无关,他最终没有摆脱与现实的矛盾,两个月后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用生命证明了诗中的情绪,还是诗歌中的不祥预示了海子的不幸,这好像已经是庄周化蝶一样无法辨析。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生命和诗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海子生前好友西川曾回忆说: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与诗歌相依为命,有评论说它是诗歌的烈士,好像他献身于诗歌事业,完全牺牲了尘世日常生活,这倒不如说是海子理想生活现实化的一种悲剧。
诗歌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事业,为这种事业而死就是牺牲,他的死不是牺牲,对他来说,诗歌和他相依为命,他死了,诗歌也随他而去,诗歌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他的价值。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