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极短的诗,只有六行,二十四个字,给诗人留下的叙述和意象驰骋的空间都不大。但针尖上跳舞才能见出诗人的功力,诗歌的语言以凝练为上,诗意也应该是生活和历史酿出的酒,好的诗不一定会大肆铺排,而应该是用最机警的诗语,以最直击人们心灵的方式将人警醒、给人以启迪,顾城的《远和近》就是这样的诗。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明丽,就是“你”“我”和“云”,非常适于人的感知把握。
而且诗歌在断句上,又很好地利用了断句的节奏,来表达三个形象间的情态关系。如“你”构成了第一句,和下面的“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构成了第一个意义段落,这三句的断开和分布的情况,体现了主人公“你”在“我”和“云”
的选择性观看上的犹豫和迟疑,而这些都是诗语中不用言明的,只是通过诗句由断开阅读而产生的节奏来让人体会的。
“你”为什么会在看“我”和看“云”之间游移不定呢,前三句组成了一个让读者感到好奇的表意段落,主人公为什么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主人公看的是两个不知道有什么可比性的事物。而下面三句则耐人寻味,由“我”的内心世界的感觉的描述来引导读者解决上面三句所留下的疑问。在“我”
看来,“你”看“我”时很“远”,而看“云”时很“近”。
就现实世界的远和近来说,我和云相对于“你”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更近。然而这种距离一旦成为心理感觉,它又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人可能在你身边,你也会视而不见。从他未进入你视野而言,他离你的距离要大大远于不在你身边而为你天天想念的人。主人公“你”看我时很远,正表明他对“我”或者视而不见,或者隔膜很深,看“我”时完全没有感觉。而他在看“云”时“很近”,也可以理解成是心理上对“云”的一种亲近。这里就又出现一个问题,人与人是同类,应该是最能够相知理解的了,心理上的亲近,人与人当然要胜过人与所谓“云”了,作者为什么写出这样违背常理的诗句?
可是这时诗已然结束,我们无法像第一个问题那样,通过对下面诗句的阅读来解答上面出现的问题,而只能开动脑筋,运用思想,来尽情地想象这问题的情形。一首好诗总是这样,它结束的时候,可能是它的诗意真正开始发酵的时候。它会引起有灵性的人们的无穷的想象和思考。诗有尽而意无穷,就像饮一杯好酒,余味无穷。
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就要联系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对这个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他的诗作往往以儿童的视角看待成人社会,这就好比《皇帝的新装》中的儿童看待成年人玩的虚妄的“皇帝的新衣”的游行,往往能看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伪善,“文革”中的成人世界不就是这样的荒诞吗?人与人之间没有友爱,没有亲情,同事之间互相斗,邻里之间互相斗,甚至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也人伦不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叫“近”吗?——亲近的近。
在顾城见证的这一段混乱的岁月中,他一度是随父亲下放农村,有机会充分地接触了自然。可以说这首诗中的“云”,可以当做一个象征物,它象征的就是自然。能在混乱的年代远离人世纷争,在自然中徜徉,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因为人面目可憎,人世间充满了狂乱的仇恨和虚无的“革命”。对于任何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来说,能逃离此时的人世,漫步于自然,显然是一种自由而快乐的享受。
顾城在《远和近》中对人和云的不同体验显然是其人生经验的集中表达,只不过作为一个艺术家,他高度精练和简化地把这种体验用速写的方式勾勒了下来,用三个简单的意象,通过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正如诗句间犹豫和落寞的节奏,诗人对人世也是犹疑和失落的。
人群是个体生活之处,理应成为诗人的栖息和皈依之所,但诗人是犹疑的,他一会看社会,一会看荒僻的激流岛,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自己更“亲近”的激流岛。但三人即社会,在他、谢烨、英子三人的关系和谐平衡时,激流岛就像“云”,对诗人来说很亲很近,但当三人关系无法维系时,激流岛就成为流血的悲剧发生地,诗人的眼睛太清澈了,无法容纳人世间的一点点不完美。联系时代风云,再联系诗人一生的经历和追求,我们发现,这首小小的诗,却有一个漫长的注解。
从纯粹的诗艺角度来看,《远和近》仍然体现了顾城亲近自然,一心构建自己诗歌“童话”世界的努力。儿童的世界是没有成人的,儿童的世界是物我亲近的,儿童的世界也是伤感眷恋的——因为这个儿童的世界终究要远离。这些情绪和意涵都可以在诗中体味到。而从诗歌哲思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是充满了哲理,假如马克思、卢卡奇到马尔库塞是从社会理论上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那么顾城的这首诗就是这种异化现象的一个诗歌说明,就像许多其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世间的冷漠和残酷,顾城的《远和近》则是以诗意化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异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