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诗坛最优秀的女诗人,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可的诗人。 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成为《今天》的撰稿人,舒婷的诗开始在社会上流传。 1979年 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成为她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盛名于诗坛的代表作品。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曾被译成外文的有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十多个国家语言。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6— 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1985年、1996年由《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入选。
舒婷在诗歌写作上长于省察自我内心的情感律动,善于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艺术敏感性。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被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如《神女峰》和《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艺术地再现出来,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活泼动人。与朦胧派其他诗人相比,舒婷的诗并不“朦胧”,她的诗意象明丽隽美,意象的流动和发展之间又贯穿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只是她的诗多数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在表现上,充分运用了意象的象征功能,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读者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感动和征服。
诗歌在段落起伏上也十分严整,全诗共 36行。1至 13行是否定,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型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的“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14至 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 36行写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们的生长的根本,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