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棵枫树》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 1923年,山西定襄县人,远祖系蒙古族。 1923年 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天性顽皮。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学过几个月绘画,这时期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 20世纪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早期创作诗歌具有西北原野和游牧民族特有的粗犷强悍和豪放之风,是 40年代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以后,以胡风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和小说家等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牛汉也是其中一位。
牛汉诗歌结集出版的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1985)《沉默的悬崖》、(1998)等。
《海上蝴蝶》、(1986)《牛汉诗选》“文化大革命”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得到了诗人特别的珍爱,认为在其“迄今的作品中仍然是属于最好的”。
在 70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他坚忍不屈,在其接受“思想改造”的湖北省咸宁地区文化部“五七干校”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鹰的诞生》
(1970)、《半棵树》(1972)、《巨大的根块》(1973)、《华南虎》(1973)、《悼念一棵枫树》(1974)、《钟声》(1975)等,绿原在为牛汉的主要收录了这些诗歌的诗集《温泉》所作的序中指出:“这些新诗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当时当地,几乎人人都以为诗神咽了气,想不到牛汉竟然从没有停过笔。”这些都是“文革”期间文化黑暗专制之下的“潜在写作”。这种脱离极“左”意识形态的诗歌创作让诗人喊出了发自内心的声音。谢冕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1949— 1976.诗卷序言》评论牛汉这时的诗说道:“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牛汉自己也说:“诗和历史、时代血肉相连,我的诗和我所受的痛苦不可分离。我认为诗最能充分发挥我的生命潜在力。”他还认为自己的诗不受拘束,任凭感情的驱使,也是因为自己的经历和对蒙古游牧民族天性的继承:“我写诗没有规矩章法,总在躁动,总在不停地奔跑,找寻远方的水草丰美的地方,我不愿在创作领域的某个角落定居,这多半与蒙古族游牧习性有关,当然生存境遇的困厄不舒,也是激化我的不愿受规范的性格的重要因素。”
诗和生命、时代紧密联系,这是七月派的传统,作为七月诗派的一员,牛汉赞同胡风所提倡的创作中的“主观战斗精神”,在诗歌写作中充分表现自我,同时强调诗歌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爱国主义情怀。而在诗艺上,牛汉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和勤于学习的诗人,他总是努力在艺术上作出尝试,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表达的形式,就这一点来说,他是遵循我手写我口的,在谈到自己诗歌写作的特点时,牛汉说:“诗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情境、意象。我是老一代人,更偏重古典与现代沟通,强调诗的生命体验,强调生命的血肉感,没有真实的人生就没有我的诗。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伤疤不仅是推动创作的激情,也是时代的表征,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将个人的伤痛引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中。
诗集《温泉》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共收抒情短诗 33首,这些诗是牛汉以生命谱写的篇章,是他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永远探求,不辍思考的见证。这些诗大部分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悼念一棵枫树》创作于 1973年秋,也是一首发掘得很深的托物咏志的名作,获 1981年— 1982年文学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