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土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土族民俗文化中,敬老风俗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了解该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及民间文化现象等颇有裨益。
土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父母养育之恩比海深、比天高、比地厚,作为儿女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孝敬和赡养父母如同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条件可讲,也是做人者必须具备的起码的道德品质。将人比人,将心比心,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会变老,因而尊敬和帮助老人也是十分应该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土族社会形成了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良好风气。
土族中对年老父母的生活的各方面都注意关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老人添做新衣物。平时注意经常换洗、拆缝老人的衣物、被褥,想法让老人穿着整齐、睡得舒服。因土族老人大都有睡热炕的习惯,晚辈们时常注意煨热炕面,特别在寒冷季节要经常加温,使老人坐卧处温暖如春。做饭时,照顾老人口味,吃饭喝茶时,晚辈将头份恭敬地端给老人并注意加添。平时若有好吃的,一定要让老人先吃,就是分家另居,晚辈也要请老人来吃或送一些给老人。每年尝新、杀猪宰羊时,请来本家族与村中往来密切的老人们共吃。一般情况下,陪客吃饭,非老人莫属。因土族曾以游牧为业而有嗜好喝滚煮的茯砖茶的传统习惯,家里再困难,晚辈们也尽力让老人喝上茶。老人外出探望亲友、参加庙会或去寺庙礼佛拜神,家中儿孙一般要陪同前往,给予多方照顾,以免老人受累或发生意外,年轻人如碰到老人,首先要向老人打招呼,若乘车骑马,必须下来问候老人,否则,将视作不懂礼貌、没有家教和修养的人而遭舆论非议。
土族人进入老年后一般都不管家政,只是专心念佛礼佛,多行善事,以修来世。作为主持家政的晚辈,遇事则首先要征求老人意见,如来不及也要在事后向老人汇报,请教得失。若遇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和涉外之事、买卖家产、儿女婚事等重大事情都要经老人表态。村中若有重大事情也要召集老人征求意见,特别是举办庙会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多请老人主持。制定村规民约则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主持工作,这既符合尊老敬老传统,也会使事情办得十分圆满,所规定的事项也会得到人们的响应和拥护、执行。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年轻人往往求教于老人。当老人们传授知识时,年轻晚辈们集中精力,虚心学习,尤其是向具有文化知识和掌握许多生产技能的老人求教时,更是毕恭毕敬。老人们的有些训示往往被年轻晚辈当成办事为人的准则。
在言谈举止方面,社会习俗对年轻晚辈要求甚多。比如:在与老人说话时,语气婉善、态度和蔼,专心、诚恳;不顶撞老人;不随便叫老人姓名;禁止在老人面前斜躺或伸腿而坐,要挺胸端坐;衣着要整齐;坐着时见到老人要起立;给老人递送东西或从老人手中接东西时要用双手,特别是给老人递有尖、刃的东西时,须授之以柄……总之,要处处注意尊重、敬爱、帮助老人。在平常的交往中,人们十分注意对方是否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人,若是,以为是能信赖的人,可以交往。否则不与其往来。若某人与无孝敬老人言行的人来往密切,其人威信也会随之自然下降。
土族社会中,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其威信也高,做的特别好者,将被树为榜样,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否则,其忤逆言行将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成为反面教材,甚至恶名远扬,遗臭一方,被人们所嫌恶,还会累及子孙。
按照民间传统,一个人是否有孝行孝德的具体看法在乡邻和亲友中间形成后,此人在大家心目中是否有地位和威信,也就随之确定。若某人的不孝行径引起老人发脾气或老人要求分居找人诉说时,先由个别好友或邻居出面,进行劝说。如问题较严重,则由家族长者出面并邀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和村政负责人共同协商,调解解决。解放前族权和习惯法并行,依照族规和乡规民约,或打或骂或罚,力使不孝者改过。第二种方法是老人去世后“骨主说话”。骨主是死者外祖父家的代表。埋葬死者的前一天,骨主在村中老人和孝子所在家族长者的陪同下坐于丧宴的首席之上,吊唁宾客和村中乡邻齐聚首席之旁,孝男孝女统跪于席前地下,静听骨主说话。骨主开言将死者生前功德表述一番后,如数家珍般把所了解到的晚辈们的孝行孝德或忤逆行径当众抖搂出来,或给予表彰或进行训斥,陪同的老人也相帮几句,使不孝者落下骂名,威信扫地,让行孝者落得好名声,受人尊敬。如此做法,实际上是对死者的悼念,和按习惯法利用舅权对晚辈待老言行的一次综合性评审,也是敬老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以上两种方法,对敬老风俗的形成、继承和发扬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解决养老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有着很大意义。
土族笃信佛教,深受道教影响。人们大都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同情、帮助老人都会得到好结果,否则,是有罪的,将会在阴间遭到种种苦刑的惩罚并转生阳世继续受难。此种观念的生动教材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和寺庙中的壁画、塑像。同时,人们也相信“现世报应”。尊老爱老、孝敬父母的人家如果家业兴旺或遇到值得庆贺的好事、或者其家庭成员在偶然的灾祸中安然无恙等认为是该得的善报,如果灾祸突然降临于对待老人不好之家,则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当一个人遭到子女的虐待或遗弃时,如此人曾有过不孝行径那就被当做典型的现世报应事例,如未曾有过不敬老人的言行则以为是前世造的孽,此世得报。但人们毕竟还是注重现实和具有同情心的,对受害者总是给予一定方式的安慰。用因果报应的观念去看待和解释对待老人问题造成的客观效果是:有利于土族社会敬老风尚的保持和继承。
当父母步入老年后,为子女者的任务中有一件事是必办的,这就是给父母做寿,它也成为孝敬老人的一项具体内容。土族由于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汉族风俗影响,做寿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请喇嘛念寿经,以为老人在世时念了寿经,首先是能长寿,其次是老人去世后,其灵魂得到佛法护佑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摆脱轮回之苦。因信仰所致,老人自念寿经后,充满对来世的信心,心情舒畅,导致延年益寿;二是老人在世时为其制作寿棺或寿轿(俗称座儿,形如轿,用途同棺)。棺、轿落成之日,也是祝寿之时,以为生时做棺、轿并祝贺,能让老人长寿,颇有巫术观念;三是在老人生日时祝寿。不论哪种方式,届时亲朋好友,乡邻亲戚都来庆贺,其规模不亚于婚礼。
老人得病,儿女们从吃喝拉撒睡到请人治病,照顾得无微不至,舍得精力和财物。解放前因缺医少药,大都请喇嘛诵经,有的人也请道士焚表画符、驱怪镇邪,或让法师跳神,或求神许愿,诚心诚意,从不马虎;或到处请教能人寻偏方,或延医诊治,尽心尽力。人们把是否请得高僧名道、名法师、名中医和是否精心服侍病人当做衡量是否孝敬老人的标准之一,这也是骨主说话时必提的内容。解放以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老人得病,都要请医生诊断治疗,从打针吃药到病榻服侍,仔细周到,以请得好医生,能到较大医院诊治当做孝顺老人的标准,但因宗教迷信影响的惯性等因素所致,仍有一些人伴以宗教和迷信方式求得病人和自己心灵的安慰。可见,社会发展只是改变着孝老敬老的方式和衡量标准,然而仍保持着良好风尚。
是否为去世的老人依家庭境况举行隆重的传统葬礼,是衡量儿女们是否有孝心孝德的又一项标准。当老人去世后,儿女们尽力按传统丧葬仪规来殡葬老人和布施、服孝、祭祀并遵守各种禁忌。村中许多人也主动前往帮忙,料理丧事并敬献祭品吊唁。人们以为为本村老人的丧事尽力和吊祭是活着的人应该做的。这是土族敬老风俗和互助习惯在丧葬活动中的具体反映。
土族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较高和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老人群体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分不开的。这些优势就是:具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广见博闻、具备专门技能、熟知传统礼仪和民间文学、熟习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地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各家族世系等。老人们既是生产的指挥者,也是生活顾问,更是家庭和村庄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他(她)们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土族敬老尊老孝老这种良好风气的传承与老人群体的身体力行是不可能分开的。因此,老人群体又具有维护和传播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功劳。
跟其他民族一样,土族也有“养儿防老”的实际需要。自然规律本身决定每个人必须步入老年。至于晚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晚辈的教育。所以,年轻的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小时就要进行传统的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观念的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是为孩子做出样子。因而,对父母公婆的孝敬大都能身体力行,当好孩子的榜样,不敢只论不做。实际上,言行一致的教育方式对孝父母、敬老人风尚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言行不一的教育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做法使年轻的父母步入老年后只得自食其果,遭到晚辈的不敬或更坏的待遇,当要求儿女行孝时,晚辈仅问一句:“你俩待爷爷和奶奶如何?”就无言以对。令人猛悟的现实也对良好敬老孝老风俗的形成和保持与发扬起到了促进作用。
土族尊敬老人的风俗除与传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现实需要、老人智慧优势等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也与汉族孝悌观念影响有关。总的来看,土族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风尚是浓厚而纯朴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将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土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