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通食品集团(以下简称海通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一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信息透明的公众公司。它的发展、成长不仅仅是一条股价变化的曲线所能反映的。
海通集团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分准确而又理性地将企业核心资源的获取放在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土地资源的控制上,并在核心资源控制的基础上,以自营农场、加盟农场、订单农场、合作农场等形式拓展企业对土地资源的更大控制力,从而以土地资源上负载的更大价值赢得企业市场的主动权、发展的主动权。
一、起步阶段:陈龙海的海通
海通集团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慈溪市境内,是一家以果蔬加工为主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公司的起步阶段充分显示了董事长陈龙海的智慧与谋略。陈龙海1969年从上海插队落户至慈溪东山头乡后,务过农、捕过鱼。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知青返城潮开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上海知青一样打道回府,而是选择留在了慈溪,1975年被招工到慈溪食品公司。1985年4月陈龙海通过补偿贸易的形式创立慈溪冷冻厂,起初冷冻厂经营并不顺利,1985年、1986年产生了亏损。此后,陈龙海在补偿贸易这一领域找到了“金矿”:走蔬菜加工、出口贸易这条路。1989年至1995年先后与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合资成立宁波大统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中外合资企业,取得进出口权。1992年,慈溪冷冻厂更名为慈溪冷冻总公司,注册资金增至人民币1010万元,经济性质仍为集体企业。1998年1月,又改组为慈溪海通食品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7127万元,负债3242万元,经慈溪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慈溪海通食品有限公司于1998年2月更名为海通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10月慈溪恒通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慈溪恒通物产有限公司”)和陈龙海、周乐群、毛培成等共同作为发起人,将海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海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化的海通
海通集团一直秉承“致力于人类健康食品”的企业宗旨,主要生产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果蔬罐头、浓缩果汁、调理果蔬、保鲜蔬菜、腌渍果蔬等七大类二百多个品种的“卡依之”系列食品,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海通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于2003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主营农产品加工业务的上市公司。这标志着海通集团从几个人的民营企业转变成为拥有大量股东的社会企业,也意味着海通集团将比以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海通集团也一直注重自己的“形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同行业的“标杆企业”。海通集团是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全国优秀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市百家重点企业等称号。“卡依之”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卡依之”品牌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公司荣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企业。
三、转型升级阶段:高科技的海通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海通集团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地方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但公司仍然面临很多的难题,比如市场过于偏重日本市场、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等。2003年海通集团在上海设立营销总部,宣告海通集团市场战略将由原来的外销为主战略开始向内外销并重的战略转型,后来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海通集团决策层是具有先见之明的。2004年4月,德国DEG公司购买海通食品10%的股份,从而成为海通第三大股东,2005年10月,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推行厂区管理模式,成立了慈溪和余姚两个厂区以及上海松江基地,公司实现了资源整合。2009年公司通过与江苏亿晶光电资产置换,成功将主营业务变身为高科技的光伏产业,这标志着海通集团从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美好的前景。
历经25年的风风雨雨,海通集团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壮大。如今的海通已是拥有一家核心企业、九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型企业,跻身“全国5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先后获得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企业、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全国优秀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市百家重点企业等称号。海通集团充分利用在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地位、地域条件、资源优势、先进的生产设备、领先的技术和生产管理、品类丰富以及稳定的国际市场客户等的优势,弥补了相对落后的农产品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弱势。海通集团在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同时,目前正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跳出江浙地区,逐渐向全国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