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交往关系是师生交往关系。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是教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和性格特征方面的内容。教师心理素质表现在五个层面:一是行为层面,包括基本的动作行为技能、教学行为、人际互动行为;二是知识层面,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三是能力层面,基本的智力与能力、职业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四是观念层面,指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效能感;五是人格层面,指基本的健康人格、职业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时代变革、教师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教师群体存在着表现为职业行为问题的心理问题,一般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怨职型。此类教师把教师职业视为不得已而为之,怨天尤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埋怨学生条件差、班级人数多、待遇低、压力大等。对教学不能全力投入,常责怪上级无能,人际关系紧张,斤斤计较,工作马虎。其二,自我型。此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虚荣心强,钩心斗角,人际关系恶劣。久而久之,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性格反复无常,令学生无所适从。其三,暴戾型。此类教师很难相处,稍不如意就争吵、责骂,甚至拳脚相加或破坏公物。对学生施以体罚,惟我独尊,盛气凌人。其四,不良型。此类教师生活方式和行为不检,挑拨是非,恶意中伤,在学生中行为放荡、粗俗,有损教师形象。上述问题来源于专业知识不足、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情境的压力、家庭与婚姻问题、生理疾病或经济压力等。其五,人际障碍型。这类教师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交往技能手段,也有些形成了不良性格特征,如自负、自闭、自卑、怀疑心理、苛刻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1.职业环境因素
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角色的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中,成就感不会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这样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形成心理问题。
2.工作环境因素
包括教学环境、组织气氛、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1979 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 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几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成倍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另外,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做评价指标,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等等。
3.个人因素
教师个人的期望值、能力、情绪的稳定、人格特征、认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心理的健康。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表现极端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对自我个性认识不够、调节不当都会产生心理问题。
4.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高新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学校工作竞争的激烈、下岗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信息爆炸,使得冲突和失败的体验增加;从主观上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从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任务、途径和对策
1.主要任务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教师角色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及教育独创性;抗教育焦虑,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有健全人格及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1)转变心理教育观。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具有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2)强化师德。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投入和积极行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期望适度。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即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与期望。这种主观期望不仅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动力,而且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这种期望。
(4)优化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法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可视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优化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关于学科水平的本体性知识;关于文化底蕴的文化知识;关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知识;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的条件性知识。
(5)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努力去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学生、与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和专家们的共事之中,才能维护和增进。
(2)组织教师培训。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其内容一是心理健康维护与增进,二是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三是教师心理训练。
(3)教育行政性支持。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政策、制度、法规的制定部门,是教育的直接传递者,因此,教育行政机构一定要在遵循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4)专家指导是指个体无能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
(5)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社会支持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身心健康,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幼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