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对学生耐心地说服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思想教育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遵循心理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诚相待,才会让学生敞开心灵,自觉接受教育。
一、受挫折心理的疏导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和月亮,很少有挫折的经历,学习上稍有困难就退缩,更承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如八(6)班学生黄某某,钢琴弹得很好,上课经常睡觉,同学给她取个绰号“睡美人”。第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不及格,数学课上受到数学科老师的批评,当时情绪不高,上课低着头,影响整堂课的学习。课后还说要“跳楼”来吓唬数学老师,我知道后及时找黄某某谈心,肯定她的成绩,帮她分析原因,鼓励她进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教育她要面对现实,在挫折面前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懂得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艰难曲折,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把兴趣、情绪调节好,搞好学习,同学就会理解你、支持你的。由于疏导,这个学生排除了心理障碍,后来学习认真,成绩进步很快。
二、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八(5)班学生梁某因其父母总是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并责骂他贪玩,竟在家中与父母争吵,其父母向老师反映孩子不好管教。找这个学生谈心时,他说:“在家父母总是唠叨,连吃饭时也说上课时要好好听讲”,我知道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没有掌握好教育时机和方法,使孩子产生了对家庭教育的逆反心理。于是我进行家访,要求其父母针对子女的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要了解孩子心理特点,要与子女沟通,尊重他们,经常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尽量减少心理上的对立情绪;不能采取逃避和对立的方法,要与老师及时联系,取得老师的帮助。及时沟通学生在校在家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家长能做到针对孩子在家表现进行有效督促,并适时安排时间让孩子休息,而此学生对待学习比以前更加自觉、认真,成绩提高很快,现在是班里的科学科代表。
三、厌学心理的疏导方法
我校地处宝安的“西伯利亚”。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一些学生逃学、厌学现象,“读书无用”“读书花钱,不如早点挣钱”的思想,在一些家庭盛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一些深受影响。学生林某一家三口人,母亲有病,全靠父亲一人种菜维持生存,家里非常困难。林某父母看到当地许多青年到市场做买卖,挣了一些钱,就想让孩子停学挣钱,另外林某本人也有厌学情绪。我知道这种情况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把他强拉到课堂上也并非良策,只有收回他的心才是上策。在一次家访中我让他父母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他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学习劲头比以前更大。班级里还有一位学生陈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在祖父母家生活,学业基础差,成绩不好,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上课不专心,经常不完成作业,产生了厌学心理。我想,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他树立自信心。因此,我经常找他谈心,不断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能回答的问题。还发动同学们关心他、帮助他。通过心理疏导,这个学生自信心增强,成为班里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四、自卑心理的疏导方法
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素质的高低。只有真正抓住中等生这个群体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抓两头,促中间”的传统教育格局中,忽视了中等生这个极为重要的群体。事实上,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往往并不是优等生和后进生,而是平时安分守己,教师最省心的中等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我调控能力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中等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必须从根本上帮助中等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班级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但情绪不稳定,自我调控能力弱,在学习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如果“屡战屡胜”,就会“越战越勇”,如果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败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宽容地对待中等生。中等生在课堂上答错问题或听课效率不高等现象是常有的。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绝不可当众指责。否则,会使本来就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教师要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给予中等生充分的信任,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想表现、敢表现、多表现,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中等生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也要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功感,获得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悦。有了这种体验,中等生就会慢慢消除自卑心理的困扰,拥有学习的自信,从而更有信心迎接下一个考验。在课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中等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五、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近几年来,家庭离异率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学校中父母离异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大都有不同轻重的心理问题:①抑郁孤独。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往日的欢笑。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②怯懦自卑。由于家庭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在校表现: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普遍较低,各项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参加。③狭隘自私。由于教育不得当造成狭隘自私。特别是有些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他们对孩子溺爱,只注重物质上满足孩子们的各项需求,而忽视在思想道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校表现为: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关心学校、班级或同学。④放任对抗。有些父(母)亲为了生计,长年外出打工,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在家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心理偏位。经常旷课,进网吧等场所。⑤精神恍惚。由于心理负担重,问题想得多。离异家庭的学生大多数精神不集中,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导致学习成绩大多数都在中下游。
基于以上的心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并直接影响这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地引导教育,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对学生心理特点予以疏导:①寻找需求点予以满足。寻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喜悦,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教师只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需求点,并予以满足,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寻找闪光点,予以“助燃”。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对离异家庭学生更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冷漠。③寻找兴趣点,予以迁移。兴趣是做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充分显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④寻找挫折点,予以劝慰,人生在世不能一帆风顺,不能没挫折,对学生及时地劝慰开导,用真情打动学生,用实意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育者身上获得爱的温暖,树立自强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