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每一个班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他们默默无闻、没什么特点,几乎被我们遗忘,不仅科任老师,就是班主任也很少关注过他们。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看似平静、听话,其实他们很可能是隐性“问题学生”。青春期的发育,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其实,他们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群体,他们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对他们的关注,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效益。而要更好引导他们战胜自我、勇于进取,就需要我们分享一点爱给他们,在课堂和学校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扬起学习生活的快乐风帆。
关键词:关注 被遗忘 成功 信心 快乐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学生我教了半年了,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在每一个班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他们小心谨慎、遵规守纪、勤勤恳恳,表现出很乖巧,但性格腼腆、自卑,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人交际,一点也不快乐,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处于中等或偏下,他们从来不敢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这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不仅科任老师,就是班主任也很少关注过他们。只有在考试之后,看到一次次不如人意的成绩,才想起他们的成绩怎么总不见起色。他们上课都干什么去啦?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同时还要关注这群默默无闻、几乎被我们忘记的学生。他们看似平静、听话,其实他们很可能是隐性“问题学生”,他们把自己的情绪积压在内心深处,一旦导火线引燃,爆发的威力将会更迅猛,所以这也是我们必须去予以关注的群体。
在升初中后,学生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部分本来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在一次次受挫之后,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没有自信,甚至忧郁、孤僻。加上青春期的发育,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其实,他们很渴望被关注,他们的意识还处在“沉睡”当中,还没有被唤起。所以,我又觉得他们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群体,他们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对他们的关注,可以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效益。而要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心结”,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关注,教学入微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因此我觉得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关注是最重要的。通过近段时间的留心观察,笔者发现这部分“不认识”的学生,他们课堂上常常做“白日梦”,当我叫他们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常连老师所问的问题都不知道。深究其因,是由于客观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努力了,可总是不尽如人意,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过成功的喜悦,所以觉得学习乏味,毫无快乐,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现代心理学表明,尽管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仍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至于学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就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切实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多让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某教师提出的“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的方法对这类学生进行教学,确实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用同学的赞扬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下苦功夫学”。
二、活动引导,创造机会
让学生培养自信、挑战自我的方式很多,我觉得在活动中创造机会的效果是最好的,而又不留痕迹。如可以采用以下活动方式: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级活动。从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当上班干部的机会,参加班级事务管理。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在工作中要力戒这种做法。其实,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如笔者曾教过的一位学生,初中入学时,他在班上不言不语,成绩较差,不太与其他同学来往,非常自卑,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还振振有词的回了我一句,“我不会写,你怎么叫我完成作业?”平时我认为他不用功,只是一味的指责而从没真正去了解他、关心他。后来,通过对话,我了解到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很渴望进步,渴望得到关心,还了解到他很喜欢玩电脑。后来学校举行艺术节,我让他代表班级参加现场网页制作大赛,当他听到我让他去时,他说:“老师,我行吗?”我开玩笑似的对他说:“你可是我班的电脑高手,你不行谁行?好好表现,我们相信你。”通过努力学习,结果他真的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他在作业本上高兴的写到:“我能为班级作贡献了,我觉得很自豪。”后来他又在作业本上提出一个要求,让他管理班级的那两盆花。我正为此事发愁呢,那两盆花因为没人打理快要死了,想不到他这么细心,注意到角落里被同学遗忘的两盆花。我立即答应他,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他,从此他天天给花浇水,在他的关照下,那两盆花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以,对待这类成绩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开展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三、自我教育,张扬个性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学生自己的个性心理问题,最终还得靠他自己去解决。老师的关注,创造更多机会,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也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这种心理素质。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番说教,学生虽点头称是,实际上是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那只是让问题消失,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真正的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心态真正发生了改变。如某一学生沉默寡言,在班上没有什么特别表现,老实听话。但心里却暗恋班上一位女生,常常想着她的一举一动,课堂上也常魂不守舍,成绩下降很快。但是,当他有一天看到那位女生与另外一位男生在一起时,他感觉受不了了,多次在家中自残,用小刀割自己的手,看到血一滴一滴往下滴的时候,才感觉到压抑的心情得到一点释放。家长的劝说虽制止了这一次行为,但不久又故态复萌,后来老师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帮他重新审视自己,并让他参加学校的话剧社,通过话剧社的活动,让他明白人生的真谛,通过角色表演,重新获得了自信,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也很主动,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四、用爱暖心,满足需求
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他们这种冷漠、孤僻、缺乏激情的心理特征的形成,究其根源,并不是他们自己过错,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对爱的缺失造成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在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没有得到爱,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就会使他们丧失对事物的兴趣,从而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那颗“冰冷”的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和他们交朋友,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感情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用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去唤起学生的进取心。而对于这个群体尤其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更要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快乐的体验,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班级里的这个最不突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息息相关。要更好引导他们战胜自我,勇于进取,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分享一点爱给他们,在课堂和学校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信心之火,扬起快乐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