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由学生过激行为引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一、过激行为牵动了全班同学的心
2006 年9 月20 日,上午第4 节课,四年级(1)班的小亮(化名)同学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后,生气地冲出了教室,随后跟出去寻找的班长发现他上了教学楼的顶楼,立刻返回教室向老师报告,大家赶紧上到教学楼顶楼,却没有发现小亮同学,这让大家非常担心。于是全班同学以及许多老师在校园内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楼梯拐角处找到了他。
为此,我马上对小亮同学做了调查和了解。小亮同学原在某小学读书时,因表现不好,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不受欢迎。这学期转来我校重读四年级,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给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性格倔强、脾气暴躁、上课不守纪律、学习成绩差、时常动手打人,在班上很孤立。据一位老师回忆,一次小亮同学被老师批评后抗议说:“你们怎么都针对我呀!”我问过两位积极参与了寻找的四(1)班同学,小亮同学有什么优点?他们想了好一会儿,都认为小亮同学没有优点。
二、事情似乎已经结束,可教育才刚开始
这件事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师生们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件事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它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就“有惊无险”这一后果而言,似乎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忘却,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心理的成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体验引发认知冲突以及内心的价值冲突来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价值引导,学生依靠已有的经验体系进行自主建构来实现。四(1)班的同学包括小亮本人会怎样理解、看待这件事呢?能否创设一种教育情景,让学生对这件事当中的问题和冲突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察、分析和理解、思考和分享,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将学生带入自主建构的教育境界。那么,一件在学校里很平常但让人感觉并不轻松的事情就可以转化为一件促动学生心理成长的好事,要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正好下午第一节就是四(1)班的心理健康课。
三、教室里充溢着人性美好的光辉
下午第一节课,我提前来到四(1)班教室,征得了小亮同学的同意在心理健康课上公开讨论上午发生的事情,小亮表示愿意参加。
当我宣布这节课讨论上午刚发生的事情时,同学们反应强烈,情绪高涨,毕竟他们是这件事的参与者和当事人。我看时机已到,便向全班同学提出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小亮为什么要离开教室吗?”同学们的小手纷纷举起:“因为他压力太大。”“不是他要离开教室,是老师叫他离开的。”“他犯了错误,不好意思。”“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他的自尊心受不了。”……看来同学们比较能理解小亮同学当时的心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既能提升同学们对他人情绪认知和体察的能力,也为下一步引导同学们接纳小亮同学做了心理铺垫。
“如果你是小亮,在课堂上违反了纪律,老师叫你站在教室的后边,你会怎么想,怎样做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呢?”设置这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
“如果犯了错误,就承认错误,服从老师的指令。”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犯了错误的同学要宽容。”
“犯了错误,只要能改就行。”
“自己犯了错误,生气了,但不要跑到楼顶上。”
“应该跟老师说你错了。”
“当同学犯了错,希望老师能给同学一个解释的机会。”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体现了小学生初步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于是,我请赞同这个观点的同学举手,结果全班的手都举了起来。渴望平等对话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孩子也不例外。教育需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倾听每一个独特声音,关注每一个心灵诉求。为此,我郑重表示一定把同学们的意见转达给其他老师。
讨论进行中,班长却没有举手,满脸涨红,口气严肃,大义凛然地高声打断:“当着小亮的面,这样讨论问题,对小亮更是一种伤害!不是帮助!”啊,这个时候,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正义感和支撑它的勇气。教育情景中,不就是要我们用心呵护、极力弘扬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吗?只有严肃的思考,才可能产生认知上的差异;珍视差异,才能扩展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认知,开阔我们的胸襟,练就我们的气度。在今天,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怀着一份敬意,我来到班长面前:“哦,你是这样认为的。谢谢你!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能理解你的担忧。那么,我们来讨论大家为什么要四处寻找小亮,让小亮听听大家的想法,你觉得这样合适吗?”班长表示同意。
于是,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今天,全班同学都自愿地去寻找小亮同学。谈谈当时的想法,你为什么要去寻找小亮同学呢?”
问题一经提出,全班的小手都举了起来:我们担心他出事;他是我们的同学;他是我们班级的一员;我们要帮助他;虽然他也打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很关心他……
没有时间让每一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炽热的真情怎么可以因课时的局限而被搁置?我灵机一动:“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和真情浓缩成一句话,写在小纸片上,送给小亮同学,让小纸片传递我们的爱心,好不好?”“好!”我的倡议得到了全体同学的响应……(课后,小亮同学收到了29 张小纸条)
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对我说:“老师,我有一句话,想对大家说。”看见同学们都在埋头写自己的心里话,我对她说:“好,把它写在黑板上吧!”女孩转过身,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同学们,我很高兴小亮能够回到教室来,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吧!”
与此同时,一直在教室里的班主任老师把小亮同学叫出了教室。几位班干部走上讲台,迅速地在被投影屏遮挡的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一行字:“欢迎你回来,小亮!”。他们提醒我不要告诉小亮同学,要在小亮同学重新回到教室时给他一个惊喜。
当小亮同学重回教室,投影屏缓缓升起,几个大字随即呈现出来。此时,小亮同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头深深地埋下,我让他抬头,他却说“我不看,我不看!”。我扶住他的双肩,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一个长期被拒绝、被排斥、得不到关爱、得不到认同、内心极度渴望爱的孩子,当爱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害怕了,退缩了,不敢面对了。我的心隐隐作痛,竟忘了把黑板上代表全班同学心声的话念给他听。片刻,全班掌声响起。
此时此刻,真爱与友情似一股股滚烫的热浪,在教室里涌起、弥散。当我试图让小亮同学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爱时,同学们也被自己的真情、友善、宽容、理解所感染、感动,整个教室充溢着人性美好的光辉。这样的场景远远超出我的预料,我的内心被重重地撞击和撼动着,我不再是一位施教者,我被引领着,那是一种灵魂升腾、身心纯粹的感觉!“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现、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想起读过肖川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
就要下课了,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寻找、发现小亮同学的优点,把它记在小纸片上,下周一交给我。”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表情一愣,几位男同学用手使劲挠头,一副为难的样子。欣赏是一种能力,特别是面对一个已经被我们认定的“差生”,要发现他身上的优点,不仅需要我们更高的欣赏力,还需要我们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一方面,之所以成为“差生”,往往是因为在我们视线所关注的范围内,呈现更多的恰恰是这个“差生”的弱项和缺点。这好比一个天资异常聪明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参加健美比赛,他身体上的残缺暴露无疑而头脑的聪慧却不被人们关注和察觉。另一方面,社会的传承早已把我们训练得习惯在“好人”身上找优点,“坏人”身上找缺点,以证明我们先前判断的正确。这是我们的心理特征,也是思维的局限。所以,这个作业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富有挑战性,很有必要。欣赏力与包容、接纳、气度、胸襟、视界、审美、适应性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是,我引导:“要真正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你需要跟他交朋友,熟悉他,了解他,亲近他,相信他,才可能找到他的优点。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你练就一双会欣赏的眼。”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会儿,一位男同学小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小亮的优点,他喜欢帮助人。”“哦,是吗?!”我故意流露出惊讶和赞许,大声向全班宣布:“已经有同学发现小亮的一个优点啦!”紧接着,又有同学说发现了小亮的优点,我又高声宣布:“发现小亮两个优点啦!”在我的鼓动下,同学们不断有新发现。我没有直接说发现了什么优点,我不愿意大家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积极状态下,开始自己的寻找和发现之旅,提升欣赏他人的能力。课后第二周,我陆续收到二十多张小纸条,这不仅是对小亮同学的肯定,更是同学们自身成长的一种收获和褒奖。事情就是这样,当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成长着。
铃声响起,一堂心理健康课就这样意犹未尽地结束了。我想,四(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会在这堂课中拥有不同的收获吧。
四、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学生心理力量的增强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遵从心理发展的规律。一堂心理健康课,三个问题一个倡议一项作业,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设问让学生们重温遭遇到问题、争端和冲突时的亲身体验并建构新的认知;利用倡议和作业强化同学们健康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情景,既触动了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又能感化一颗孤独的心。
如何把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怎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我努力探索并实践着。我时常告诫自己,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对生命的高度敬畏和敏感,终将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