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师源性因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因素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负担等等压抑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或质量优劣对学校教育的成效有深刻影响。据调查,在我国大部分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误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全面的发展,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片面的家庭观念
片面的家庭观念是导致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看下述认识上的偏颇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危害。
1.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消,这些家长往往用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而低级需求、超物质需求膨胀,个别孩子甚至走上单纯追求物质贪欲的歧途,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
2.智育中心论的偏颇。以智育为中心是目前众多家长教育的主旨,调查表明多数家长把知识渊博有技术和专长视为培养子女的目标,只有一小部分家长把为人正直品德良好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这种智育中心论使得许多小学生围着分数转,苦累于成绩排名定座次及家长的责骂之中,人为地造成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在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这也是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不相符合的。最近报刊电视中连续报道的此类教育案例,令人怵目惊心,值得广大家长深思并警醒。
3.利己主义教育观的后果。有些家长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不是对下一代负责,而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或其他私利,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即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资质能力、兴趣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棍棒惩戒,从利己主义的教育观出发去教育孩子,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错误的家教方式
各种错误的家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1.溺爱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惟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或必须做的事情,如穿衣、洗脸、整理书包,甚至作业等,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责任全由父母承担,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结果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都要为我服务,而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别人包括关心父母,形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等心理疾患,溺爱的后果是孩子当发现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失落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造成心理障碍。
2.强制型。以强制为特征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提出要求时态度生硬不容商量,有时甚至采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有的对孩子吹毛求疵讽刺挖苦,有的动辄训斥伸手就打,从而使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有的孩子由于惧怕家长的威严,担心受到责骂和皮肉之苦会暂时屈服变得怯懦、多虑、优柔寡断亦步亦趋,有的则学会阳奉阴违当着父母的面老老实实,背着父母则为所欲为,还有的则会走向反面以各种形式反抗粗暴走向极端。
3.放任型。以放任为特征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惑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家长对孩子持冷漠态度甚至歧视凌辱,这会使孩子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悲观、失望、敌视、抵触情绪大,甚至故意在家庭学校制造事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4.不一致型。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要求不统一或父管母护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甚至因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使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是非观念。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二是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不能一贯到底,提出的要求前紧后松,有要求无检查或前矛后盾,高兴时夸奖烦恼时斥责莫衷一是,其结果易使孩子养成惰性,看家长脸色应付要求,给孩子人格的成长带来危害。有的家长本身言行不一,自己懒散脏话满嘴却要求孩子勤快上进语言文明,这种做法易使孩子对父母的意见产生怀疑,削弱教育影响力。还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有的家长当着孩子面贬低教师,在师生间制造隔阂,使本应形成两股合力走向相反,严重损害了孩子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发展。
以上这些错误的家教方式,降低了父母的威信,破坏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正常的感情联系。这样的教育无法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不能发生深刻持久的效力,同时还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
三、不良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联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家庭气氛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己见、优柔寡断、好吃懒做,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不懂得尊重他人,自私自利、贪婪吝啬,经常抑郁、烦闷、牢骚满腹,悲观、失望、喜怒无常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甚至凶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换句话说,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应引起全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