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选取石岩公学六年级8 个班240 人为被试,考察本校六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早期发现的现状以及分析研究预防措施,为深圳市民办学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能及早发现不良行为和非法行为倾向,适当加以指导,以防止问题学生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研究表明:①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各内容检出的百分率基本趋势一致。②各内容因子百分率由高到低为: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欲求、没有学习热情、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欲求不满强烈。③该校六年级学生行为检出稍有问题高达90%左右。反抗倾向有问题行为百分率达到49.7%。各种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问题行为 早期发现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引言
问题行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前人研究认为行为问题既包括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惩罚的犯罪行为,也包括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如:吸取药物、不良交往、偷窃行为、逃避行为、欺骗行为、攻击行为、违抗权威、课堂违规、学习困扰行为、作弊行为等表现在外部的现象。但是,必须把心理困扰行为和不良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包括在问题行为学生之中。所谓的心理困扰行为是指由于无法有效解除内在冲突,挫折以及焦虑,而导致心理或情绪方面的困扰和行为,但却并没有违反法律,纪律或者规范的表现,如:疑心妄想、忧郁悲观、焦虑紧张、敌意行为、心身症候等。“不说话”消极的学生虽然对班级秩序没有影响,但是,对人格的形成来说却是个大问题。这样的学生容易失去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来为班级和社会服务。此外,当需要不能满足时,也会产生破坏行为。
问题行为这一概念,如上所说是很广泛的。但是,把问题学生的范围想得广一些,对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给警察带来麻烦的犯罪行为之前兆往往就是学校与班级的不适应症候。石岩公学是一所股份制的民办学校。学生的入学门槛不高,主要来源于当地市民以及家庭经济相当可观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爱护或寄予过高的期望,或是对孩子批评过多,以导致部分学生依赖性强、压抑自卑、焦虑紧张、敌意攻击、课堂违纪等等。本研究就是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表现,为公学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父母及早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和非法行为倾向,适当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塑造健全人格,让开始步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加顺利地迈向中学。
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根据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的反映,在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六年级8 个班中,每班选取30 人,共240人。
2.方法
(1)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
本测验是我国心理测量专家、华东师大周步成等人,1 9 9 1 年对日本长岛贞夫等人编制的PPCT 进行了修订,制订出中国的模式。本测验由6 个内容量表和L 量表构成。L 量表的项目是20 个,其他6 个内容量表各由10 个项目组成,包括L 量表(说谎量表)在内,全量表共由80 个项目构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三因素的六个内容为反抗倾向(R)、被压迫感(O)、欲求不满强烈(I)、孤独感倾向(A)、没有学习热情(S)、缺乏成就欲求(N)。每一量表原始分根据常模换算成C分数,分为没有问题、稍有问题和有问题三个评定等级(A等为“没有问题”;B等为“稍有问题”;C等为“有问题”)。经斯皮曼-布朗公式校正,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重测信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2)试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测完中段考后几天对被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班主任向被试说明指导语,指导语力求简单明了,避免暗示性。待被试完全理解答题要求之后再开始作答。所有问卷一次完成,测试时间大约为20 分钟,问卷收回率100%。
(3)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首先对回收的各班测量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答卷18 份,然后对剩余的222 份有效问卷进行采用SPSS11.0 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1)六年级各班男女生问题行为早期发现的检出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六年级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上问题行为的检出百分率,稍有问题的由高到低依次是:反抗倾向、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欲求、孤独感倾向、被压迫感;有问题的由高到低依次是: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欲求、没有学习热情、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欲求不满强烈;在内容量表上,各班的被压迫感都比较强烈;各班稍有问题的比例都较大,一半或大半以上。
本地与外地学生,男生与女生在内容量表检出有问题的百分率,由高到低都依次为: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欲求、没有学习热情、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欲求不满强烈。从内容量表检出有问题的百分率来看,男女生群体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六年级学生群体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2)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各内容因素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各内容因素之间的差异,对问题行为各内容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所以各班学生在各内容量表检出有问题的百分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六年级学生最大的烦恼与困难情况
根据补充两道多项题的统计,六年级学生受到最大的烦恼与困难是:朋友或异性,功课及学校生活,前者占75%,后者占69%。认为父母、老师同学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中,78%的学生认为同学不完全了解我,1 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完全了解我,2 7%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完全了解自己。
4.分析与讨论
(1)不同地区、性别、班级的学生问题行为早期发现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石岩公学来自不同地区的六年级男女学生群体,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中的各内容基本趋势一致。这跟前人(徐速,2000)的研究结果:男生表现出较多的反抗倾向,女生表现出较多的欲求不满强烈,不大相符。这可能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调查240 名被试中,3 8%是外地人员的家庭子女,能进本校读书,基本上都是经济条件可观,所以跟当地的教育环境差不多。同时,也说明在现代化都市的生活节奏下,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精神高境界的享受,过去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慢慢改变,男孩与女孩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同样的待遇。
(2)行为问题早期发现各内容因素检出百分率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六年级男女学生群体,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中的基本趋势一致:各内容因素由高到低为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欲求、没有学习热情、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欲求不满强烈,并且检出各班学生的压迫感百分率排在各内容因素的首位。我们要探究它的原因,首先,弄清楚,该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低?被压迫感是否总是与特定事情有关?是否对任何事都有这种压迫感?是否有神经症?进行“忠告”时,应唤起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意识。引导他们顾全朋友关系,到反抗性少的小组去共同工作。如果是被压迫感产生的初期,教师的鼓励、支持和温暖,是很有效的。切忌斥责、追究责任等做法。努力发现学生的能力和才能,及时培养,使之发展。被压迫感积累起来很可能变成孤僻等神经症似的如内向性格。这种学生由于不引人注意,教师会误以为没有问题,所以要特别注意指导。其次,缺乏成就欲求这个问题行为表现是一个导致学生学习不适应重要的内容因素之一。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失败的经验多,成功的经验少。首先,要弄清楚家里是否有问题?据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了解以及班主任的反映,知道本校学生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一些父母管制相当严格,需要孩子只服从听话,家务事从不粘手,只管读书与学习,缺乏实际技能锻炼,获取生活成功经验自然少而可见。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过度溺爱,以导致孩子在遇到需要自己独立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尤其是我们封闭式的学校环境,会引起一系列的适应不良症状: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等。所以,究其原因,应对其父母进行指导,恰当地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学校里,老师尽量让学生与其合得来的人一起进行活动。如对体育活动等没有兴趣,应教育他改变拖拉的生活习惯。应尽量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和行为上的进步。当他热心努力学习时候,教师不要错过时机,应及时承认他的进步。
据我统计,石岩公学六年级98%的学生的年龄为11~12 岁,他们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了。对反抗倾向以及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低的问题行为表现的学生,在初期进行指导较为容易,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清楚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意心理上与生理上的一些难以控制的变化。反抗倾向明显的孩子,努力弄清楚,对产生敌意和抵抗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当支配欲求在朋友关系中间得不到满足时,教给他们一个充分满足欲求的正确方法。在体育等集体活动中使攻击性欲求得到升华。家庭关系有时会引起反抗倾向。所以必须努力调整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5.结论
(1)石岩公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各内容检出的百分率基本趋势一致。各种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该校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测验的各内容因子百分率由高到低为: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欲求、没有学习热情、反抗倾向、孤独感倾向、欲求不满强烈。
(3)该校六年级学生行为检出稍有问题高达9 0%左右,行为有问题的被压迫感表现最强烈,达到47.8%。
6.启示与建议
被本测验研究判定为“有问题”或“有一点问题”的学生,既有了自我否定的意识和感情,也有了歪曲的自我意识。指导的任务应当是改变这个自我意识,使之具有肯定的自我意识,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我认识。
(1)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的典型做法是“忠告”,特别是被罗杰斯发展了的“非指导性的忠告”。对于那些由于自我否定而苦恼的学生,不应说服,也不应说教,而应在学生和教育者之间,也就是学生与班主任(或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老师)之间,努力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不要使学生有负罪意识,使之不要有自我防卫的态度,而能自由地谈论自己和自己的烦恼,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有接受对方的宽容心情,对对方的问题不仅应同情,而且应有共同的感受,能从中发现和承认学生的优点与个性,加以鼓励与支持,创造一种在日常生活接触中通过谈话而形成的亲切的师生关系。这种非指导性的忠告方法适用于“有压迫感”“有孤独感倾向”或虽有能力但被认为“学习不适应”的学生。
(2)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的代表方法就是在年级里分配职务,班主任教师妥善安排,通过指导和帮助使学生产生为集体做了贡献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把班级管理交给学生去独立做,使之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有一种教师承认学生的努力的感情气氛。对于那些“有反抗倾向”“攻击性强”的学生来说,可通过适当的小组活动使学生的欲求升华;对于那些“有被压迫感”“孤独感倾向”的学生来说,应考虑班级情况的差别,让他们在反抗性少的集体里面慢慢适应集体生活。这个集体指导法都有一个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用个别指导法和集体指导法,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他们具有了自我充实感,幸福感。
(3)完善新生入学的管理工作与日常关注
为更早地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以及更好地指导问题倾向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地在新生入学之初,切实做好登记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些为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在往后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做好铺垫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在日常工作中教育者应注意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差生”中有,好学生中也会有。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学习与纪律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可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如何正确、全面、充分地去解读和研究学生的“问题行为”,并随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广大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