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国的许多城市相比,东北的许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等就显得太年轻了。它们多是兴建起于清末“闯关东”时,至今也不过近百年时间的历史。
由于这些城市过于“年轻化”,多少导致了一些东北城市市民的某种自卑感: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太年轻,太嫩了,远不如古长安的西安、古金陵的南京和古燕京的北京,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这种过于年轻的东北地方文化,让某些人产生了崇外和自卑的心理。
近些年来的哈尔滨,最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当地的居民一直莫名其妙地不喜欢本地生产的产品,尤其以服装、鞋帽、日用品、自行车等为最。他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共识,认为凡时髦的人、新潮的人、有档次的人、有文化的人,是不穿本地产的服装和鞋帽的。
改革开放以前,哈尔滨人崇尚北京和上海的时装、鞋子。改革开放之后,哈尔滨人又崇尚广州、香港,乃至国外的时装。在他们的审美观中,只有穿上外地的服装或鞋帽才美,才够得上档次。
而在其他一些日用品的取舍上,哈尔滨的消费者也排斥本地产品而喜欢外地产的。哈尔滨是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可这个消费市场下的人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轻视着这个城市生产的产品。其结果是,不仅本地的产品在外地打不开市场,而且也失去了本地区的市场优势。
外地的商家只要抓住哈尔滨人这一崇外的消费和审美心理,多往哈尔滨开拓,肯定有赚头。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哈尔滨,在东北其他地区也很普遍。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吃在广州,穿在大连。”广州的吃和大连的穿是有名的。大连素有“服装城”之说。然而,大连人并不怎么穿大连服装,而是喜欢穿南方的服装。
东北人不仅喜欢外地的套装,而且还喜欢外地产的风衣、毛衣、内衣,甚至包括袜子和乳罩之类。只要是外地产的,都会引起东北消费者的兴趣——这似乎已成为许多东北城市的一种时尚了。
这并不能说明东北的产品怎样粗笨或质量低劣。这只是一种城市人的文化心理而已,是历史渊源的崇外文化心理在作祟。东北人的这种自卑和盲目崇外心理,使许多外省商家到东北大发其财。
因此,与东北人打交道或做生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善于打外地和外国的牌,或者干脆以外地人的身份或面孔呈现给消费者。
(2)在商家招牌上多亮外地或外国的地名和特色,显出自己不是本地人,以便更好地吸引顾客。
(3)同时,还要在商品的广告宣传上下点功夫,尽可能迎合东北人那种赶时髦的崇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