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与爸爸妈妈的点点滴滴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牢固建立起的家庭习惯,并坚决遵守规定的制度是成功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条件之一。”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和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喜怒哀乐,都与父母分不开,回首往事的时候,点点滴滴都有父母的身影。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听心理医生说出孩子心里的秘密
一位心理医生曾经接受过一位单身母亲的咨询,并与孩子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下面就是那个孩子讲给心理医生的真心话:
从记事那天起,我就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争吵。到我五岁那年,他们选择了离婚,我跟爸爸生活在一起。后来,爸爸因为工作忙,没有更多时间照顾我,所以我又回到了妈妈身边。
我早已经厌倦了爸爸妈妈的争吵,所以看到他们离婚并不感觉奇怪。然而,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他连续换了几个女朋友,于是对他渐渐产生了厌恶,但是又不敢讲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恨。在感情上,我慢慢倾向于妈妈,直到我又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是忘不了爸爸,不是想念他,而是对他充满了怨恨,怨他不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有一天,我用橡皮泥捏小人,就问旁边的姥姥:“扎人身上哪个地方能要了他的命啊?”姥姥正在看电视,根本没注意到我的用意,只是顺口说了一句:“当然是心脏。”于是,我捏了两个小人,在他们身上扎满了洞,当然这两个小人就是爸爸和他的女朋友。
就这样,我一直生活在怨恨和不满中,对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不信任,在学校里也没有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姥姥家的猫咪不听话,我就动手打了它,它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于是我就把猫咪吊起来,直到最后把它勒死了。妈妈回到家,责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只是淡淡地回答:“猫太调皮不听话。”
后来,妈妈意识到我已经变得偏激、多疑、自私、自卑,开始和我加强沟通。但是我还是改不了嫉妒心强、易怒、胆小的毛病。最后,妈妈无奈之下带我来看心理医生。
爸爸妈妈离婚后,我的世界全变了
我清楚地记得,八岁那年,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后来我才知道,原因是爸爸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按照离婚协议,我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当时,妈妈考虑到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没有把离婚的原因告诉我。
每当我问起其中的缘由时,妈妈总是说:“不是爸爸不要我们,是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了问题,我们不愿再住在一起。但爸爸、妈妈都会像从前一样爱你,只不过爱的方式变了——如果这周妈妈陪你玩,下周也许就是爸爸陪你玩。”但是,妈妈的安慰和承诺并不能让我感到安心。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怎么感受到爸爸的重要性,现在单独和妈妈生活,才知道父爱是不可缺少的。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公园玩,玩得高兴的时候我禁不住问:“爸爸怎么不来和我们玩儿呀?”妈妈认为是告诉我实情的时候了,于是心平气和地说出了离婚的原委。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仍旧疑惑地问妈妈:“难道是爸爸不好吗?他是爱我们的啊!”妈妈微微一笑,平静地对我说:“大人之间的事你以后会知道的,现在你要明白,两个人分手不一定是谁有错,是双方感情出现了问题。所以,你不要认为这是我们哪个人的错,更不是你的错。”说完,妈妈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
知道了爸爸妈妈离婚的真相以后,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也不爱说话,开始在妈妈面前刻意避谈爸爸。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开心地在一起的样子,我都非常伤心,感觉自己很孤单。我开始对爸爸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而且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一次,我和妈妈回到姥姥家,听到小姨说爸爸不好,我一下子变得非常激动,还冲着小姨大喊起来:“不许说我爸爸的坏话!”
爸爸妈妈离婚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全变了。我能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因此受到丝毫的伤害,但是她的努力并不能抚平残缺家庭带给我的伤害。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同,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而这种遗憾将伴随我终生。
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家。有了幸福的家,孩子才能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才会有人疼有人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孩子就会终日生活在恐惧、失落中,留下一生的遗憾。
国际上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受父母离异影响最大的是2~5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会表现出恐惧、自责、退缩等强烈的反应,在与同伴交往中还会产生自卑心理。具体到那些上学的孩子,则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爱说谎、选择逃学,甚至对同学进行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而等孩子长大以后,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他们可能出现疏远父母、过早结交异性朋友、酗酒、离家出走等现象,甚至因为对现实不满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父母离婚后,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多种消极变化,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它不仅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夫妻关系和睦了,家庭氛围才能融洽、和谐,孩子才能获得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显然,父母离婚以后,孩子在心灵上会受到极大的创伤。与亲人的分离和离别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把这种痛苦加到孩子身上,怎么说都是很过分的。因此,离婚对当事人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痛苦的开始。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大多与父母离异有很大关系。所以,仔细分析父母离婚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充分掌握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进而帮助他们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首先,父母离婚后,孩子面对的是有个破碎的家庭,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孩子少了母爱或父爱,亲情变得难以实现甚至丧失,必然严重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尽管父母中的一方可以探望孩子,但是这种短暂的相处不能替代孩子所需要的完整亲情,而父母一方选择再婚也难以让孩子获得和原来一样的亲情体验。
其次,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难以在物质生活上获得充分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金钱作为支撑,仅仅靠父母中一方的收入往往很难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当离婚的父母不能保持良好关系时,孩子就会遇到物质供给不能到位的情况,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因此,对那些婚姻亮起红灯的夫妻来说,在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的时候,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而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建议一:婚姻亮起红灯后,父母要尽力作出改善,而不是以离婚相威胁
单纯强调为了孩子而固守婚姻,常常让父母陷入严重的精神痛苦中,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但是,感情亮起红灯以后,如果首先尝试去改善已经出现问题的婚姻,就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获得美好的生活,从而减少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王芳已经有一个三岁的孩子了,但是她却与丈夫陷入了情感危机中。以前,王芳与丈夫的关系很好,可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两个人经常为了一些小事不断争吵,闹得不可开交。更令王芳难以接受的是,丈夫竟然开始动手打她了。
那天晚上,王芳和丈夫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不知怎么回事,丈夫情急之中竟然动起手来。王芳当时非常震惊,她呆呆地望着丈夫,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了。整个晚上,王芳都没有睡着,她回想起丈夫最近的言行,开始冷静思考自己的婚姻,最后认为两人的缘分已尽。然而,王芳看到可爱的宝贝孩子,又不禁犹豫起来。
最后,陷入矛盾的王芳给一位老同学打去了电话。原来,这位同学已经离婚了,现在正自己带着孩子。孩子小的时候,这位同学没有感觉到什么,但是孩子上了幼儿园,许多问题就出现了。比如,上学注册登记时“爸爸”那一栏不容易填写,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被欺负,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在一起非常自卑。现在,心力交瘁的同学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草率离婚决定。离婚以后,孩子不但在经济上得不到保障,在情感和心理上还遭受严重的压力,这种结果实在是这位离婚妈妈不愿意看到的。听到这里,王芳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并在反省自己的同时努力挽救危机中的婚姻。后来,王芳与丈夫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又走上了正轨。
由此可见,夫妻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单纯选择极端的离婚道路,而应各自退让一步,考虑一下离婚的后果,以及由此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矛盾并不严重的夫妻来说,过于追求和注重个人感受,忽视孩子的存在,选择草率离异,则更没有必要。如果一意孤行,不仅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甚至会让孩子在怨恨和恐惧中度过一生。
父母朋友们要明确一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带给孩子的最大幸福就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家”都没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又何从谈起呢?所以,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避免因冲动离婚而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害。
建议二:当婚姻关系无法继续时,父母选择离婚时要努力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生活中,一旦夫妻感情真的不存在了,作为当事人当然应该果断地从无爱的婚姻中走出来。然而,在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感受,避免把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更不能把婚姻的失败归结到孩子身上。
一般来说,父母达成离婚协议后,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利益,注意在物质和情感上给予补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避免做出一些不尊重孩子的事情来。这样做,既是对孩子的一种疼爱,也是为人父人母者必尽的责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父母大打离婚大战,结果整个家庭硝烟弥漫,大人的情感虽然得到了宣泄,孩子却因此伤痕累累。孩子看到父母离异、失去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会比那些家庭和睦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果父母离婚的时候大动干戈,将会加大离婚的消极影响,而且这种情感伤害将会伴随孩子一生,甚至造成孩子的社会适应障碍。因此,好聚好散才是明智的选择,和风细雨地选择分手将会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孩子的身心伤害,让父爱母爱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夫妻一旦选择离婚,就要把“父母离异”当作孩子人生中必须面对的无数挫折中的一个。一方面,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接受“爸爸妈妈离婚”的事实;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出现痛苦等症状,父母就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孩子坚强起来,而不是陷入消极的状态中,乃至最后沉沦下去。如果孩子能够坦然接受“爸爸妈妈离婚”的事实,或者自己具备了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他们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从而也就避免了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
建议三:掌握不同年龄孩子对离婚的反应,帮助他们度过离婚家庭的适应期
孩子年龄不同,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会产生差异较大的反应。在此,离异的父母们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孩子的其他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补救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的日子,以减少“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
离婚对儿童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美国有关心理学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调查。他们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同年龄的儿童其适应和反应也是不同的:(1)2岁半~3岁3个月的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2)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自我责备和迷惑的行为。(3)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4)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5)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6)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此外,在父母离婚后,孩子对新生活的适应水平还与“性别”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在所有离婚家庭中,女孩普遍比男孩的适应性好。因此,人们一般认为,父母离婚会给男孩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多注意男孩在发展障碍、情绪低落、行为障碍等方面的情况。
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国内外的心理学及精神病学者都认为夫妻关系紧张、不和睦、长期的敌意、分居等对子女的行为也会带来重大影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面对“爸爸妈妈离婚”这一事实,帮助他们度过离婚家庭的适应期。
建议四:父母离婚后,要努力避免把成人的恩怨带给孩子
离异的父母们要牢记一点:不能把成年人的恩怨连带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在心里埋下怨恨或自卑的种子。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因为受到单亲爸爸或妈妈的斥责,甚至是打骂,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变得心理失衡、脾气古怪,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重在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把成人的恩怨带给孩子,父母们虽然得到了情感宣泄,却让孩子成了替罪羊。在这里,我们应该学学下面这位妈妈。
孙女士离婚后,自己带着孩子生活。为了减轻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让孩子健康成长,她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在孩子面前以婚姻的受害者自居。此外,她还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她儿子面前绝对不能谈论前夫的是非。孙女士的确是一位乐观的单身妈妈,她一有时间就陪着儿子逛街游玩或是参加各种活动,还鼓励儿子多和爸爸定期见面、出游。就这样,儿子很快适应了父母离婚后的生活变化。孙女士的孩子也很懂事,总是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劳动,还常与妈妈谈心。在日记中,这个懂事的孩子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很好的人。虽然他们分手了,但他们对我的爱没有改变,我也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显然,孩子有这种感受和认识,都离不开孙女士的悉心教导,得益于她“不把大人的恩怨连带给孩子”的教子智慧。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处理好离婚的问题,许多人离婚后习惯性地谴责对方——爸爸会跟儿子说,你可得记住,天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妈妈则对女儿说,你可得记住,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到头来只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具体来说,父母相互怨恨、咒骂,只能让孩子对婚姻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让他们将来对结婚产生恐惧;父母离婚后限制孩子与对方见面来往,很容易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而孩子内心也会感受到痛苦。
父母的结合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前提,但是父母发生矛盾、情感出现危机以后,却拆散家庭,让孩子处于没有着落的境地,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伤害。如果父母离婚后还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仍旧把成人的恩怨带给孩子,那就有点过分,甚至是有点残忍了。所以,离婚的父母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孩子,给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而不是在抱怨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