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贤良方正 对策第一
大唐西北军事、政治、经济重镇——灵州,是唐朝“十大节度使”中最重要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所在州。在灵州历任百名镇将中,包括总管、都督、大总管、节度使,其中前后任宰相者有三十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从灵州调回京师之后,因功再提拔升任为宰相的。而第一个来灵州的时候就已经是宰相和兵部尚书,并且出任“灵州大军区司令”——第一任朔方节度使者,就是曾仕大唐四朝,兼有将军、宰相、诗人于一身的唐朝历史上著名人物,“三次入相”的著名宰相、燕国公张说(yuè)。他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四月,唐朝把“朔方大总管”改制为“朔方节度使”的四个月之后,第一个由朝廷正式派出,由京师来到灵州,出任首任朔方节度大使的大唐宰相。大唐宰相共有三百六十九人,“三入为相”者仅有十二人,张说是其中之一。
张说(667~731年),字道济,或说之、悦之,张说的说同悦,“说”字在这里读yuè,不读shuō。张说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其家世居河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十四岁丧父,随母由河东迁洛阳,遂为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女皇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偡主持。二十二岁的张说名列第一,女皇特授张说为太子校书郎,两次被派出使西川(今四川)。后来又升为左补阙。武则天常常带问题与张说谈话。一次,她问张说上古有没有百姓,张说从上古到黄帝、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两汉,精辟地讲述姓氏的发展。女皇听了,十分赞赏,接连说:“善!”久视元年(700年)夏,武则天避暑三阳宫,到秋天也不还。张说又上书,要女皇以百姓和社稷为重,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以后,张说被升为凤阁舍人。
§§§二、不作伪证 流发钦州
作为凤阁舍人的张说,不畏权贵,敢于仗义执言,留下了一段“张说不作伪证”的历史佳话。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因为有武后宠幸,在朝廷飞扬跋扈。长安三年(703年),因为宰相魏元忠不顺从二张而得罪了二张,张易之就诬陷魏元忠说了对武则天大逆不道的话——“武后老了,该让位给太子了”。武后听了非常生气,把魏元忠抓起来,决定当廷审判对证,要判魏元忠大逆不道之罪。为此,张易之事先私下找张说做伪证。张说先含糊答应,但到朝堂,当他走进大殿,面对女皇,故意装出胆小怕事的样子,以引张昌宗说话。张昌宗果然怕他变卦,抢先说:“张某何不将你对我说的话奏明陛下!”张说冷笑一声,忧愤地对女皇说:“陛下圣明,张昌宗殿堂之上竟如此威逼,暗中可想而知。但臣实未闻魏公元忠不敬之言,怎敢欺君!”头一炮就把张昌宗打哑了。紧接着他又叙说二张怎么样恃宠胡为,逼迫忠良,以及魏公元忠如何反对二张胡作非为:“臣也知今日附二张可立得显官,否则有灭族之祸,但神明难欺,臣不敢伪证诬害忠良,为圣制冤!”当武则天一再追问到张说时,张说答道:“我现在不能不说实话了,张易之让我作伪证,但是,我确实没有听到魏元忠有什么不顺之言。”武则天骑虎难下,但因张易之兄弟是她宠幸之人,武则天还是罢了魏元忠的宰相。而且张说得罪了二张兄弟,也因此被流放钦州,但却保住了魏元忠的性命。
§§§三、为母服丧 以礼而终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以后,召回张说,任命其为兵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其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这时,张说母亲逝世,于是辞去官职回家奔丧。唐中宗又下诏起用张说为黄门侍郎。张说为了给母亲服丧,就“固请终制”。当时“礼俗衰薄”,士大夫都以“夺服”任官为荣,而张说“独以礼终”,天下人以为张说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服丧完成以后张说回朝,唐中宗复用张说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后来,张说又曾亲自为故去的父亲撰写碑文。唐玄宗为张说孝心所感动,特御笔为碑文书额:“呜呼,积善之墓。”后来,玄宗又“使就家录其文,行于世”。
§§§四、秉公处理 东都支党
唐睿宗即位,升任张说为中书郎兼雍州长史。当年,谯王李重福本是唐中宗的长子,但是却把他外放到均州(均县,今湖北丹江口市)任刺史。他心怀不满,特别是在景龙四年(710年),让不是长子的李重茂当皇帝(唐殇帝,年号唐隆元年),他更是不能容忍,于是起来造反。均州在今湖北西北部,距离河南很近,叛军数百人很快到达东都洛阳。当年即位的唐睿宗李旦改年号为景云元年,命洛州刺史崔日知进击叛军。谯王李重福失败,谯王本人自杀身亡。当时,在东都洛阳,谯王余党数百人都被捕下狱,久久不决。唐睿宗让刚升任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的张说,前去东都审理此案。张说受命到东都以后,经过调查审理,一个晚上便审查清楚。张说只诛杀了随谯王反叛罪大恶极的主犯:张灵均、郑谙二人,其他误受牵连被抓起来的数百人,都放他们回自己的原籍。唐睿宗下诏表彰张说:“嘉其不枉直,不漏恶。”特别给张说“慰劳之”。唐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特命张说和褚无量为太子诗读,“尤见亲礼”。
§§§五、仕唐四朝 三入为相
张说一生曾仕大唐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在永昌元年(689年),二十二岁时被武则天任命为太子校书郎,由此开始进入长达四十二年的仕途,三次入朝阁为宰相。
第一次,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张说首次拜相,唐睿宗下诏任命中书侍郎张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先天元年(712年),皇太子李隆基即位,但大权仍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她引肖至忠、崔偍等为宰相。因为张说不附太平公主,只授他尚书左丞,罢政事,让他去当东都留守。
第二次,开元元年(713年)元月,张说由于事先料到太平公主等“怀逆”要叛乱,“乃因使以佩刀献玄宗,请先决策,帝纳之”。平乱之后,太平公主的党羽宰相肖至忠等都被诛,因为平太平公主谋乱有功,唐玄宗下诏,张说为检校中书令。九月,拜张说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实封二百户。后因为与宰相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后又坐累迁岳州刺史,停实封。再后迁荆州长史。
第三次,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唐玄宗再次重用张说,拜为宰相,诏“天平军节度使说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三次张说是宰相又兼兵部尚书。开元十一年(723年)二月兼中书令,四月,再进为中书令。开元十三年(724年)十一月,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这次任职长达五年,直到开元十四年(726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六、天平军使 武将建功
张说不只是位有才学的文臣,他还是一员有军事才能的武将,在战场上也累建奇功。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再次重用张说,他任命荆州刺史张说为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并召他进京见驾。张说穿一身戎服朝见,玄宗“大喜”,又授以并州长史,兼天平军大使,修国史,敕赉稿即军中论撰。当年六月,朔方大总管王睃设鸿门宴,诛杀河曲降虏阿布思等,九姓同罗、拔野固等都疑惧。天平军大使张说持节只带二十轻骑,直至其部,宿帐下,召见酋长慰安之。他和他们一起喝酒吃饭,打成一片。当时他的副使李宪认为降虏难信,要加以防备。张说答道:“吾肉非黄羊,血非野马,不畏其刺。士当见危致命,亦吾效死秋也。”表现出军事家的谋略和大将的风度。就这样,张说只用二十个随从,便使九姓部落安定。此后,文臣张说转为武职,出任节度使。
§§§七、平康待宾 再立战功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唐玄宗命天平军节度使张说与朔方军大总管王睃、河西节度使郭知运,后来又有朔方防御讨击大使王毛仲一起,平息兰池都督康待宾叛乱。在此次战争中,康待宾联络党项羌攻银城(今陕西神木南)、连谷(今陕西神木北),张说的天平军步骑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西北黄河畔)进击,打败叛军,追北骆驼堰(今陕西神木西北)。羌、胡自相猜疑,党项人反戈一击与康胡军夜斗,康待宾兵败,被王睃部下康植所擒。张说招纳党项人,使之复归原地。副使李宪又请尽诛之,张说没有接受,他奏玄宗置麟州,以安羌众。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八、朔方大使 玄宗诗送
谁是来灵州出任第一任朔方节度使的人?这个问题,新旧唐书等史书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唐朝地方长官有总管、都督、大总管,到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始设节度使。节度使是一个军镇的最高军政长官,相当现在一个大军区,节度使本人,就相当大军区司令,授任节度使时,皇帝赐给节度使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大纛(即大旗),威武极盛。大军区大权独揽,节度使一般管几个州,一人总揽辖区各州军权、政权、财权、民权,所辖区各州的刺史都是他的下属,而节度使本人兼任所驻在州的州刺史。开元天宝(713~755年)间,十军镇设十大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朔方节度使也就兼节度使所驻在州——灵州的刺史。朔方节度使的“朔方”,作为节度使方镇名,也称灵盐、灵武、灵州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始于开元九年(721年)或开元九年末。究竟谁是第一任朔方节度使?史书上没有明确,而有的人说是王睃,但根据《唐会要》《资治通鉴》记载:“朔方节度使,开元九年(721年)十月六日(或九年末)敕,朔方行军大总管,宜准诸道例,改为朔方节度使。”《唐会要》原文误为“开元元年”,已由岑仲勉先生于1964年辨正为“开元九年”。笔者以为,有人说王睃被任命为首任朔方节度使,显然是搞错了。历史记载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秋,王睃以兵部尚书身份接替韦抗复充朔方军大总管。开元九年(721年)四月至七月,王睃作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奉命平康待宾叛乱,以此有功,也授了嘉奖。但因为平康待宾叛乱后,降户又反复,唐玄宗认为王睃未能“遂平胡乱”,而于开元九年(721年)九月二日就将王睃贬到梓州任刺史。因此,十月或年末改朔方大总管为朔方节度使的时候,王睃已经不是朔方大总管,他也不在灵州。此时,没有朔方大总管,新改设的朔方节度使职位也就空缺。新旧唐书《王睃传》以及《资治通鉴》等,都没有开元九年或十年任命王睃为朔方节度使的记载。而史书《新唐书·张说传》记载的是: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十九日,唐玄宗拜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十年(722年)四月二十九日,唐玄宗下诏,拜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亲行五城,督士马”。史书记载王睃是开元十一年(723年)四月,玄宗才诏王睃回京,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十一年(723年)五月二十五日任命王睃为朔方节度使,应当在张说之后,王睃是第二任朔方节度使。唐玄宗《授张说同中书门下三品制》全文如下:
门下:乾坤以阴阳化成,后王以辅相兴理,所以寅亮天工,缉熙帝图,非夫大贤,孰寄斯任。天兵军节度大使右羽林将军兼并州长史摄御史大夫燕国公兼修国史张说,挺其公才,生我王国。体文武之道,则出将入相;尽忠贞之节,亦前疑后丞。谅可以宏此大猷,总其邦政,允厘庶绩,保乂皇家。可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勋封修国史如故。仍即驰驿赴京。
唐玄宗对张说出任朔方节度大使,非常重视。
首先,当时朔方正在进行战事,王睃没有圆满完成任务,玄宗不满,朔方节度使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必须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将帅、高官,“匪夫大贤,孰允兹任”,因此,玄宗特意派一位宰相兼兵部尚书张说出镇灵州,担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任朔方节度大使。下面是唐玄宗的《命张说兼领朔方节度诏》:
朔方之地,雍州之域,密迩关辅,是称河塞。顷者胡孽为寇,扰其居人,王师有征,戎事斯大。戍役之弊,边甿既勤,虽妖丑厎清,而政理未洽。不有经制,曷云昭苏,且和众为武者,所以诘奸慝,总军命将者,所以训甲兵。匪夫大贤,孰允兹任。兵部尚书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张说,天与明秀,自然才杰,光备九德,宏宣七政。爰掌邦理,实为国桢,谋而必忠,言则无隐。寅亮之美,用熙帝载。谈笑之余,更陈戎备。所谓善行樽俎,事立封疆,宜以上台之尊,遥统中军之任。可持节兼知朔方军节度大使,馀如故。
其次,张说本人更是一位与玄宗关系亲密而又了不起的名相,因此,唐玄宗亲自为张说赴任朔方赋诗《送张说巡边》一首,为张说出任朔方节度大使而送行:
送张说巡边
李隆基
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
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云台先著美,今日更贻芳。
与此同时,玄宗还命其他朝廷高官赋诗为张说送行。贾曾作《饯张尚书赴朔方序》,称张说“文为一变之英,武有万人之敌”。著名唐朝宰相张九龄、宋璟、徐坚、源乾曜、崔日用、崔禹锡、卢从愿、贺知章、韩休、许景先、王丘、苏晋、张荔贞、袁晖、王光庭、徐知仁、席豫等二十人都“奉和圣制”作诗相送,可以说是集应制送别诗之大成,现录七首于后: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
张九龄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堰革,河内暂扬旌。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勒远略,原隰轸皇情。为奏熏琴倡,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勇,计日五戎平。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枕席岂难行?四牡何时入,吾君听履声。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宋璟
帝道薄存兵,王师尚有征。是关司马法,爰命总戎行。
画阃崇威信,分麾盛宠荣。聚观方结辙,出祖遂倾城。
圣酒江河润,天词象纬明。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宰国推良器,为军挹壮声。至和常得体,不战即亡精。
以智泉宁竭,其徐海自清。迟还庙堂坐,赠别故人情。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源乾曜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俎。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声华振台阁,功德标文武。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
安人在勤恤,保大殚襟腑。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徐坚
至德抚遐荒,神兵赴朔方。帝思元帅重,爰择股肱良。
累相承安世,深筹协子房。寄崇专斧钺,礼备设坛场。
鼙鼓喧雷电,戈剑凛风霜。四騑将戒道,十乘启先行。
圣锡加恒数,天文耀宠光。出郊开帐饮,寅饯盛离章。
雨濯梅林润,风清麦野凉。燕山应勒颂,麟阁伫名扬。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贺知章
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崔禹锡
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群僚咸饯酌,明主降离章。
关塞重门下,郊岐禁苑傍。练兵宜雨洗,卧鼓候风凉。
炎景宁云惮,神谋肃所将。旌摇天月迥,骑入塞云长。
赫赫皇威振,油油圣泽滂。非惟按车甲,兼以正封疆。
叱咤阴山道,澄清瀚海阳。虏垣行决胜,台座伫为光。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张嘉贞
天锡我宗盟,元戎付夏卿。多才兼将相,必勇独横行。
经纬称人杰,文章作代英。山川看是阵,草木想为兵。
不待河冰合,犹防塞月明。有谋当系丑,无战且绥氓。
阃外传三略,云中冀一平。感恩同义激,怅别屡魂惊。
直视前旌掣,遥闻后骑鸣。还期方定日,复此出郊迎。
同时,在去灵州赴任之际,张说本人也高兴地赋诗一首,以表决心,即《将赴朔方军应制》:
将赴朔方军应制
张说
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第三,按唐制,只有亲王领节度使才称为“节度大使”,例如皇太子李亨就曾经是朔方节度大使。张说不是亲王,而玄宗任命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这就更加足见玄宗对张说,也是对灵州的特殊待遇。
据以上记载和分析,笔者认定:第一任朔方节度使,应该是“三入为相”并且兼兵部尚书的著名宰相张说。
朔方节度使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北边防最大的军事重镇,史书上说作为朔方节度使方镇的灵州,“捍御北方,士马强盛,甲于诸镇”;朔方节度使,管辖范围相当大,《唐会要》记载:朔方节度使“其经略,定远、丰安军,西、中受降城,单于(都护府),丰、胜、灵、夏、匡、长安、乐等州并受节度”;朔方节度使拥兵六万四千多人,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以朔方军为主力,达十万将士,灵州城居民最多时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户,五万三千一百三十六人。从唐朝著名宰相张说首任朔方节度使开始,至唐末朔方节度使韩逊,来灵州坐镇的,有“再造唐朝”的郭子仪等七十多个高官,包括二十多个宰相,都担任过朔方节度使。
§§§九、平康愿子 罢兵还农
首任朔方节度大使、宰相、兵部尚书、燕国公张说,刚刚到灵州上任,亲督各州兵马,就指挥朔方军赢得了一场平息康愿子叛乱的胜仗。开元十年(722年)初,康待宾的残部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抢掠牧马,向西过黄河出塞。张说率军征讨,连败康愿子,追赶至木盘山,康愿子逃到山谷,最终被张说擒获,以后正法。俘虏三千人,分别诛赦,大获全胜。为了确保朔方安宁,张说将残胡五万余口,迁徙到许、汝、唐、邓、仙、豫诸州安置,空出河南朔方之地。唐玄宗大喜,以平康愿子有功,赐张说实封三百户。张说向玄宗建议,主张罢边兵二十万,让他们去兵还农。玄宗以为过去边镇驻兵六十万,如果裁去二十万,就去掉了三分之一,必然造成边备空虚,于是,就下手敕询问,张说回奏道:“臣久在疆场,据悉边情,将帅常拥兵自卫,役使营私,并非真能制敌。臣闻兵贵精不贵多,何必多养冗卒,虚麋兵粮,兼妨农务?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玄宗看了很受感动,也觉得很有道理,就下旨按照张说意见,裁去边兵二十万,让他们解甲归田,回家务农。张说首任朔方节度使,就安定了西北边防,大建功劳。
§§§十、废府改募 彍骑卫京
唐初实行“府兵制”:分全国为十道,道下有府,总共设置六百三十四个府,其中大府置兵一千二百人,中府置兵一千人,小府置兵八百人。各设“折冲都尉”统领府兵。府兵们无事务农,有事作战。每到冬季进行教练。每年由各道府兵轮番派兵,宿卫京师。到唐玄宗“开元之治”时,海内太平,久不用兵,府兵长期没有交战,很多人逃亡回家。因而,京师“卫兵贫弱,番休者亡命略尽”,派兵到京师守卫都成问题。看到这种情况,开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张说向玄宗提出建议,请皇帝下旨,招募壮士,入京宿卫。张说的建议正合玄宗心意,玄宗就让尚书左丞萧嵩(后来也是朔方节度使)专办此事。萧崇就与兆、蒲、同、岐、华各州长官一起,不到十天,选精兵十三万,分别补充各卫,充作“长从宿卫”,免除出征和镇守,一年轮番宿卫京师两次(两个月),加强了京师的宿卫,“优其科条,简色役”,州县不得役使。这支军队,后来又称“彍骑”,“彍”字从弓,意思是,这些军队是专门张弓骑射练武,再不务农。从此,“府兵制”兵农开始分离,创立自魏宇文泰的“府兵制”,可以说为张说所废,代之以“募兵制”。开元天宝(742~755年)间又设十大镇,任命十大节度使,各统数州兵马大权,抗击突厥、吐蕃、奚、契丹等侵犯。大唐兵威,再远震塞外。
§§§十一、文学领 袖诗坛宗主
张说是盛唐一代名相,前后三次入相,又是著名文学家、诗人,唐玄宗诏张说为集贤殿书院学士,“知院事”,也就是当集贤书院的院长。集贤书院前身是正丽书院,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书院。张说掌文学之任长达三十年,是文学领袖,诗坛宗主,他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敦厚气义,重然诺,文才出众,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开元六年(718年),他被贬岳州,在逆境中,在三国鲁肃阅兵台旧址建“岳阳楼”,常与文士望楼赋诗。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答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他在武后时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唐玄宗时改撰《开元五礼仪注》,主编《答唐六典》,合撰《初学记》,为诸王子习读课本。开元前期,正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时期,大唐朝廷许多重要著书、文书,多出自燕国公张说和许国公苏颋之手笔,人称“燕许大手笔”,闻名朝野。如张说“倡封禅”,开元十三(725年)年,唐玄宗任命张说为“封禅使”,总管封禅事。唐玄宗亲率百官上泰山封禅。这在当时是皇帝一件特别重要的大事,是夸耀盛世的庆功大典。东封回来以后,当年十一月,张事即被唐玄宗任命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唐玄宗特别诏张说代笔撰写《封禅坛颂》,玄宗御笔亲书:“刻之泰山,以夸成功”。诗歌代表作如《巡边在河北》《五君咏》《邺都行》等。他的诗词、表奏、碑文、墓志等,总集成三十卷文集,其中诗九卷,《全唐诗》卷八十五至卷八十六,录有其诗三百四十八首。张说还是一个小说家,据说,有名的《虬髯客传》,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张说有一篇奇文《钱本草》,是治贪腐病的良药方。
钱本草
张说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十二、锐意改 革开元功臣
唐玄宗所以能开创与唐太宗“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是与包括张说在内的文臣武将的贡献分不开的。张说在政治上锐意改革,是“开元功臣”。其中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改革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唐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政之所。后来,中书省的权力加大,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改任为“中书令”,并且,把政事堂也迁到中书省,仍然是宰相议政之所。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任命张说兼任中书令,特别下制书《命张说兼中书令制》,反映出对张说非常重视,全文如下:
中书政本,实管王言,咨尔夏部,佥曰惟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张说,道合忠孝,文成典礼,当朝师表,一代词宗。有公辅之材,怀大臣之节。储宫侍讲,早申翼赞,台座訏谟,备陈匡益。入则式是百辟,出则赋政四方,嘉绩简于朕心,茂功著于王室。赉予良弼,光辅中兴,乃眷专车,是称枢密。宜兼出纳之任,式副具瞻之举。可兼中书令。
张说任中书令以后,进行改革,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确定中书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张说的改革,使“政事堂”由原来宰相议事之所,变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从此,政事堂有了自己的所属部门和属官。此外,在军事制度上,张说废府兵制建募兵制的改革,在民族问题上主张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
§§§十三、赠送美 人张说得报
作为大唐名相,历史上流传着有许多关于张说的趣闻传说。在《刚正宰相魏元忠》中我讲了其中一个“张说不作伪证”的故事;在《三朝名相姚崇》中,我又讲了一个“死姚崇算计活张说”的故事。“张说舍爱妾得救”又是一例:张说有一个爱妾宁怀棠,美貌如花,且长文字,张说特别宠爱,让她担任自己的文牍。有一次,一个故人之子——书生贾全虚来见,张说看他年少多才,就留为记室。日子久了,书生与美妾私通。张说发现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把他拿到京兆尹去判罪。书生大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贵为宰相,难道就不会遇到难处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竟然还吝惜一个婢女吗?”张说听了很觉惊异,于是就放了书生,并且把爱妾送给书生。贾全虚后来找到一个门路,在内廷宫中机要处佣书。一年后,他得到一个消息,急忙找张说:“我听说张公被宰相姚崇所陷害,对皇帝说你私下与岐王交往有后患,玄宗已经让御史台调查,我感激张公恩德,特来告知。张公大难临头了,你赶快想办法吧!”张说忙问书生怎么办?书生从张说最喜欢的宝物中挑选一件“夜明帘”,连夜到宫中送给九公主,请九公主帮忙。九公主对玄宗说:“皇上当太子时张说陪读,不是一直想要善待张丞相吗?现在怎么听到一点闲话,就要对他严加惩处呢?”玄宗听了,很受感动,于是,张说得救。玄宗从轻发落,重罪轻判,贬张说为相州刺史。这个故事说明,张说既有爱惜人才、玉成一对有情之人的品德,又有对自己“以防万一”的深谋远虑。
§§§十四、岳父泰 山源自张说
唐玄宗做太子时张说就是他的陪读,所以一向和张说关系亲密,当皇帝以后,对张说特别重用。张说“倡封禅仪”,正和皇帝心意,唐玄宗开元十三(725年)年,决定去泰山封禅,任命张说为“封禅使”,由他主管封禅一切大事。他自然需要用人,他女儿便向父亲建议:“爹,你也老了,许多事可以交给你女婿郑镒去办吧!”张说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女儿。郑镒非常积极,忙前忙后为封禅效力。但是,正式举行封泰山祭典时,朝廷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上山,郑镒只是一个九品官,不够资格。女儿又对父亲说:“爹,你对自己的女婿不应该用时拿来,不用就推到后边去。郑镒整天忙上忙下,事事他都经手,你不让他上山,万一出了差错,皇帝怪罪下来怎么办。”张说又觉得也有道理,大典离不开郑镒,加上女儿纠缠,于是就借口郑镒为封禅办事有功,把他由九品破格提拔为五品。按规定,凡上山者宰相以下可升一级,张说给郑镒连升四级。
正式封泰山祭典那天,郑镒身穿绛红色五品朝服,与其他大臣一起上山参加祭礼大典。祭祀完毕,玄宗赐御宴宴请大臣。因为是五品以上的大官,玄宗都认识,他看到一个九品之官也穿着红袍坐在筵席上,有点纳闷,就问郑镒:“喂,你怎么也来了?”郑镒吓得不敢说话。此时坐在跟前的黄幡绰替他答道:“这是泰山出的力呀!”这是一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既然是封泰山,郑镒就是沾了泰山的光;实际上大家都明白,是说他的“封禅使”宰相岳父给他帮的忙。这句绕了弯子诙谐的解释,把玄宗也逗乐了,玄宗也就心照不宣,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把岳父称作“泰山”。
§§§十五、张说巧 计保住龙种
女皇武则天虽然心宠二张,众怒之下不得不放魏元忠一条活命。这件事中,张说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为人很令李隆基敬重。待武则天倒台,李旦即唐睿宗坐上龙椅,李隆基成了太子,便把张说找回宫,给以倚重。恰这时李隆基太子宫的良媛杨氏有了身孕,而他的姑母太平公主正嫉恨他,想方设法要废掉他的太子,宫庭朝臣支持太平公主的人不少。他为了保住太子位,想打掉良媛杨氏的身孕,以免太平公主又攻击他“内多嬖宠”。李隆基就把张说叫来商量,张说听了以后大惊说:“龙种岂能堕胎!”但李隆基决心已定,并要张说帮助。张说为难了,不帮忙吧,太子位实在在险境中;支持打胎吧,万一出乱子自己难脱“危害龙种”之罪。但不帮忙又不行。便想了两全其美之法,他配了两副药,却全是保胎之药,送给李隆基要他每天让良媛杨氏吃一副。他对李隆基说:“第一副是把胎儿化成血水,第二副是把血水排出来。不过,这只是药,还要看天命。”李隆基照办了,并亲自为良媛杨氏熬药送药。那结果是可以想到的,胎儿得以保全,而且母亲也健康起来。李隆基很失望,就又叫来张说,并细说了情况。而张说却故意装出惊愕,抖着嘴唇跪了下来:“罪过罪过,我几乎犯了大罪!”然后向天拜了三拜,转过身又向李隆基三拜。李隆基被弄得莫名其妙:“你这是怎么了?”“龙种有天神保护,什么药也是没有用的。”李隆基也怀疑自己了,沉默不语。张说很郑重地说:“这是大喜,天神保护龙种,你这龙种之父谁还能伤害得了!”李隆基转忧为喜,忙扶起了张说:“难道真如你所言!”“欺天天杀我,我还敢欺你!”就这样,胎儿被张说巧计保住了。后来宫廷事态的发展正如张说的预言:太平公主的计划失败了,李隆基不久继承了皇位。而杨氏那胎儿,后来也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唐肃宗。安禄山造反后,由他平息叛乱,保住了唐朝。
§§§十六、贵臣大 夫不宜决杖
史书上还记载着张说这样一个故事,开元十年(722年),玄宗车驾幸东都,有洛阳主簿王钧为张嘉贞修宅,将以求御史,因受赃事发,上特令朝堂集众决杀之。张嘉贞促所由速其刑以灭口,乃归罪于御史大夫韦抗、中丞韦虚心,皆贬黜之。其冬,秘书监姜皎犯罪,张嘉贞又附会王守一奏请杖之,姜皎遂死于路。俄而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召侍臣问当何罪,张嘉贞又请杖之。兵部尚书张说进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以其近于君也。故曰:‘士可杀,不可辱。’臣今秋受诏巡边,中途闻姜皎以罪于朝堂决杖,配流而死。皎官是三品,亦有微功。若其有犯,应死即杀,应流即流,不宜决杖廷辱,以卒伍待之。且律有八议,勋贵在焉。皎事已往,不可追悔。伷先只宜据状流贬,不可轻又决罚。”上然其言。嘉贞不悦,退谓说曰:“何言事之深也?”说曰:“宰相者,时来即为,岂能长据?若贵臣尽当可杖,但恐吾等行当及之。此言非为伷先,乃为天下士君子也。”初,张嘉贞为兵部员外郎,时张说为侍郎。及是,张嘉贞任宰相,张说位在张嘉贞下,既无所推让,张说颇不平,因以此言激怒张嘉贞,由是与张说不叶。上又以张嘉贞弟张嘉祐为金吾将军,兄弟并居将相之位,甚为时人之所畏惮。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幸太原行在所,张嘉祐赃污事发。张说劝张嘉贞素服待罪,不得入谒。因出为幽州刺史,张说遂代为中书令,成为宰相。张嘉贞惋恨,谓人曰:“中书令幸有二员,何相迫之甚也!”第二年,复拜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判都督事。敕张嘉贞就中书省与宰相会宴,张嘉贞记恨张说挤己,因攘袂勃骂,源乾曜、王睃共和解之。
§§§十七、奸臣弹 劾玄宗罢相
张说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他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怎么好,他还有点贪财,喜欢收藏宝物,常接受别人的赂贿,终遭奸臣陷害弹劾,被罢相。河南尹崔隐甫被唐玄宗提拔为御事大夫,张说反对,崔怀恨在心;御史中丞宇文邕为自己向上爬,搜刮民财,开元九年(721年),提出清理天下户口八十余万和大量土地,张说以为扰民,极力阻止,宇文邕也十分愤怒。于是,开元十四年(726年),崔、宇文二人,联合李林甫向玄宗弹劾张说,罪状是:一、引术士王庆则,“祠祷解,而奏表其闾”;二、引僧人道岸“窥炯时事,冒署右职”;三、依靠张说权势,其亲吏张观、范尧臣“市权招贿”;四、擅自给予“太原九姓羊钱千万”。玄宗大怒,诏源乾曜、崔隐甫、尚书韦抗到尚书省审查张说。这源乾曜也曾反对张说的封禅议,二人因此不和,他说弹劾基本属实。玄宗就发金吾兵包围张宰相府。张说兄左庶子张光到朝堂“刑耳列冤”。于是,玄宗又派高力士去张府看望张说。张说见高力士前来,假装“蓬首垢面”,与家人一起坐在草地上,用瓦器,吃粗食,以表“自罚忧惧”。同时,送高力士珍宝等物,高力士就将见到张说的情况,如实报告玄宗,并且极力陈述张说慌惧苦状,为之开脱,并说:“张说一向忠于陛下,于国家有功。”玄宗听了,从轻发落,只罢去张说中书令之职,仍命为集贤院学士,专修国史。诛杀王庆则等人,株连也有十多人。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玄宗不听崔、宇文等“比朋为奸”谗言,又命张说“以尚书右丞致仕”。而三奸臣中崔隐甫被免官;宇文融后当宰相不到百日即被流放,死于流中;李林甫历史上以“口蜜腹剑”臭名昭著。而唐玄宗对张说仍然宠遇不衰,“朝廷每遇大事,上常遣中使访之”。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再拜尚书右丞相兼集贤院学学士,代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玄宗举行隆重热烈的仪式。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长子张均为中书舍人,次子张垍娶宁亲公主,封为驸马都尉,“当时荣宠,莫于伦比”。玄宗欲以驸马张垍为相,被杨国忠荐韦见素代之,张垍始怨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年老患病,玄宗每天派太监去看望,还御笔书写药方赐张说。当年十二月,第一任朔方节度使、大唐一代名相“开元功臣”张说病逝,年六十四岁。玄宗赠为太师,谥为文贞,并亲自给张说撰写神道碑文。天宝十三年(754年),因杨国忠言张垍与安禄山有联系,玄宗大怒,张说三子皆被逐,张均由中书舍人贬为建安太守,张垍由驸马都尉、卫尉卿贬为卢溪郡司马,张椒由给事中贬为宜春郡司马。天宝十五年(456年),张均、张垍皆投安禄山,“垍相禄山”,后“垍死贼中”。